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信息时报》改版专题 > 正文

信息时报关注民生话题打造“三贴近”报纸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21日11:59 信息时报
信息时报关注民生话题打造“三贴近”报纸

信息时报最新版C叠封面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信息时报关注民生话题打造“三贴近”报纸

信息时报最新版D叠封面


  信息时报自2001年改版以来,一直以关注民生、民情、民意为办报宗旨,倾心打造一张为百姓解忧,为百姓爱看的报纸。几年来,围绕这个目标,本报通过设立专栏,打造民生品牌,还在教育、卫生、民政、交通、安全等方面,推出了一系列极具轰动效应的深度调查系列报道,并强化跟读者和民众的互动,把报人办报和民众办报结合起来,探索出了一条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民生办报之路。

  设立专栏推出民生品牌战略

  说起信息时报的民生品牌,很多读者均会脱口而出:《爱心档案》,这是一个及时发现广州贫富差距,为广州富人有爱心无处释放及困难群众急需帮助两种需求架起了一座互通的桥梁的民生栏目。该栏目于2002年7月一出炉,即得到了广大市民的积极参与,从大公司到小商铺,从百万富翁到普通百姓,善款和物品不断的送入了困难人士家中,捐赠物品价值超过80万元,捐款超过百万元。而该栏目与市慈善会共同设立的"信息时报爱心慈善金"、"200元纾困暖童心"、"大学生励志奖学金"的总数,也从最初的6万元捐款,到现在的99万余元,帮助的困难家庭达610户,人数超过2000人。该栏目出生仅有三年,已从最初的无人知晓,到如今的全国知名,仅全国各地就有近十家媒体克隆了该栏目,由此可见此民生创举的影响力。可以说,它同时也是媒体在扶助政府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的一种有益的探索。

  除此之外,信息时报还在改版之初,就以"发财狮子,大众报纸"为口号,隆重推出了以关注民生为主的系列栏目。《民生热线》版,以每周六个版的内容,反映着百姓在衣食住行方面的难事、烦事及伤心事,成为政府部门了解民生,听取民意的重要渠道,每天不得不看的版面;而《今日开庭》,则让枯燥的法律宣传,变成了一个个通俗易懂的开庭个案,使市民在满足阅读的同时,增长了法律知识,特设的律师专线,更成为维护百姓法律权益的阵地。

  可以说,民生品牌战略,让信息时报能在媒体竞争已进入白热化的广州,站稳阵地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时时互动做深百姓关注话题

  对于政府新闻,信息时报不再简单只做传声筒,而将其民生化、服务化,并积极的建立起与民互动的平台,三年来,所做的时政新闻、社会新闻可谓独具民生特色。

  针对近一年来,广州公交车纷纷转为空调车,车票价格同时由1元提升到2元的现状,敏锐的发觉到这小小的一元钱,却令本就困难的低收入者出行困难,于是经过精心调查和策划,推出一元钱系列专题,并通过采访政府相关部门的主要负责人,请他们接听热线,最终经副市长苏泽群同志拍板,保留了一定数量的1元公交,保障低收入者出行。

  除此之外,本报还根据一些社会上发生的现象,积极调查并开通热线。如在去年5月间,针对色情暴力"口袋书"侵蚀未成年人阅读市场,原本作为青少年德育教育的少儿媒体发行量锐减的现状,信息时报记者经深入采访,刊发《痴迷漫画书饿晕在路旁》、《行为偏差生九成看黄书》、《女童看鬼书大叫家中有鬼》、《执法队突袭校园周边书店》等连续报道,根据典型个案走访专家学者,层层披露这一不良现状,报道引起强烈社会反响,家长、学校纷纷拨打本报热线举报校园周边口袋书租售窝点,广州新闻出版和广播电视稽查队联合本报展开大规模查处行动,严厉打击口袋书商嚣张气焰,取得良好社会效应。

  校园暴力是个久治不愈的顽疾,也是众多家长的一块心病,为了调查其个中原因,为相关部门提供可解决的方案,信息时报没有满足于单一事件报道,而是一边追踪事件发展,一边将搜索范围扩展至全市,公布热线、多处走访,曝光更多令人震撼的校园暴力画面,并从中发现学生暴力的普遍规律,将重点落脚在如何"让学生安全回家"上,在老话题上做出了新意。于今年6月中旬起继续推出了《四类地段成学生放学被劫易发点》、《红袖章阿婆成学童保镖》、《研讨会上老市长吁救救孩子》、《让学生安全回家是社会的责任》、《广州多条街建起学生安全网》等"让学生安全回家"系列专题报道,这个维持了长达半个月的系列报道,既贴近生活,又让市民感到的解反映了他们的心声,更引起广州市多个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市关工委、团市委、市青教办主动联合本报,召开"让学生安全回家"研讨会,邀请市公安局、市教育局等有关部门及专家参与讨论,最后发出倡议书,呼吁学生结伴回家、街道组织巡逻、公安警力支持,全社会携手共同防治校园暴力。

  看病是每一个老百姓都要经历,都会关注的话题,在这方面信息时报同样给予了重量级的调查报道,推出的《照X射线无防护副作用大》、《药店免费义诊卖药病人吃了险丢命》、《平价病房》等等系列报道,从民生的角度,对目前医疗机构存在的问题通过翔实的报道,都获得了医疗机构的充分重视,比如针对于本报报道的照X射线问题,省政协委员就此专门向省卫生提出规范诊疗的建议,卫生厅也为此强化了该项目的诊疗规程,还当把规范以否当作考核医院管理水平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报对“医疗问题”和“百姓健康”的关注,一定程度促进了我省我市医疗市场管理的进一步规范,同时也推动了我省医疗改革的步伐。

  针对每年教育部门不断推出的新的招生计划,为了满足全市孩子家长对政策的各种疑问,信息时报率先在全市媒体中推出了普教及高校各招生办主任来报社接热线制度,已连续举办了四年,市民几乎期期打爆热线。地铁价格听证、天河地区交通整治、校巴严重超载问题、贫困大学生问题等等,强化跟读者和民众的互动性,把报人办报和民众办报结合起来,民生性更强。

  把握百姓关注动态 让新闻触动社会

  社会新闻民生化的,把百姓关注的事件做深做透,让新闻触动整个社会,从制度上产生根本的改变,同样是信息时报所全力打造的。

  2004年初,针对广州大街小巷遍布着众多残疾儿童乞讨问题,市民们不禁在问:哪来这么多残疾乞讨儿童,他们是不是真的需要乞讨?在他们的背后到底还有着些什么问题?信息时报敏锐的发现了这一社会问题,经过周密策划,在长达一个多星期的跟踪后,1月8号,以《谁令乞讨女孩手脚腐烂总不能好》为题,率先推出了共三个版的大篇幅报道,此报道可谓一枚重磅炸弹,立刻引起了全国上下的强烈震撼,在此基础上,又在先后推出《北京路有群专职"乞儿"》、《广州乞丐走向"集团化"》、《广州乞丐管理拟出新规》,随后,为了挖掘乞丐背后的故事,本报又来了一个千里大追踪,赶到安徽阜阳市太和县的宫小村,并挖出《全村靠租瘫儿行乞致富》的惊人报道,此报道一出, 国家政策研究室专门为此发了特刊,安徽省、广东省的领导专门批示:迅速查办。与此同时,本报记者又再次全面出击,请相关专家讨论《宫璇璇事件留下的法律难题》。。。

  3月15日,广州市政法委综治委召开专门会议,研究制定在市内设立禁讨区方案,并提出严厉打击压榨乞儿牟利及严禁乞丐强讨强要等违反治安管理条例的行为。至此,该系列有了一个圆满的结局,它不但引来了包括央视在内的众多媒体的追踪报道,而且还有新闻专家对此的高度评价:《信息时报》的这一新闻行为,已促使政府出台了相关政策,可以说是把媒介的"监测环境"功能发挥到了极致;该系列报道从根本上讲,他不是简单的揭露性新闻报道,而是一种建设性的新闻报道,不仅提出了存在的问题,还提出了一些可操作的建议,不仅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必要性,还提供了解决问题的可能性,是值得大家肯定的。

  王丽凤

  相关专题:《信息时报》改版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