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人事新闻眼:让迷你木龙起死回生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21日15:23 金羊网-羊城晚报

  文/图本报记者黄兆存

  中国绝无仅有的长洲醉龙虽在申遗公示中名落孙山,但其第五代传人矢志传承,破例教习女徒弟

  “两眼前望,”“左脚跨出,”“右脚站定,”“双手同时用力,舞!”————
—昨天下午,在中山市西区长洲村一座民舍的大厅里,一位老人,把一套动作分解开来,耐心地教一位年轻女子学舞一种极为少见的木龙。

  老人名叫黄焯根,身手矫健,谈吐流利,脸上未见什么皱纹,头上也很少白发,真看不出来,他已经七十八岁了。精神如此矍铄,和喜欢舞弄手中的那个木龙,是“少不了关系的”。

  民间瑰宝 濒临失传

  这种木龙是用樟木的原木雕成的,方中带圆,宽十多厘米,长近一米,重约30斤。和那些长度动辄十几米要一群人才能舞得动的布龙相比,这个单人就可表演的木龙,显得太迷你了。

  不过,这小木龙可小看不得:去年,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曾荫权曾率香港立法会议员一行到长洲村观赏了其表演,此前,澳门也专程来过一干人马,到长洲村对这木龙行认祖归宗之礼。去年,长洲村这木龙,还申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这小木龙有个很特别的名字,叫“醉龙”,其表演融南拳、醉拳、杂耍等技艺于一体,结合醒狮表演的舞步一同表演,形醉意不醉,步醉心不醉,形神兼备,有一路舞龙一路酒的奇观,艺术价值很高,是中国绝无仅有的民间舞蹈瑰宝。长洲醉龙,源于宋代,盛于明清,从1951年以后,因种种原因而销声匿迹,濒临失传。1996年以后,经中山市文化主管部门进行了几年的抢救性发掘、整理,并寻访了老艺人,组建了长洲醉龙民间艺术队,开展醉龙舞的培训和表演,长洲醉龙才于2000年得以复苏。澳门的醉龙,也是由长洲村开枝散叶的。

  抢救保护 不能耽误

  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首批入选项目不久前在媒体上进行了公示,长洲村的醉龙却名落孙山,村子里好不容易才召集起来的五六十名学醉龙的青少年,有十几人闻讯后即“退了学”。作为醉龙的第五代传人,年逾古稀的黄焯根,心里自然也像被泼了一盆冷水。舞醉龙是以家族口头和亲身传教而传承的,黄焯根10岁就随其父亲黄干南和祖父黄万英(分别为醉龙的第四代和第三代传人)习武并学舞醉龙,是公认的醉龙传人和师父。上世纪六十年代,长洲村的庙宇多被拆除,黄焯根将从庙宇清到垃圾堆的明代、清代的三条木龙头藏起而得以保存下来。近几年,在抢救文化遗产的热潮中,醉龙起死回生,并在中山市文化主管部门、长洲社区等的支持下,将之打造成了中山市民间艺术的一个特色品牌,表演上既保留了传统精粹,又将其中的迷信色彩加以剔除,赋予了健体强身的新内涵,还在扎根民间的基础上,将原来只是祠堂村场里的表演范围,扩展到广场体育场剧场以及上街巡游等大舞台,并在积极寻找出国展示风采的机会。

  黄焯根的心情渐渐平静了下来,他觉得,申报成功当然是对醉龙的极好的保护,也最容易引起各界的支持,但申报不成功不等于就不要抢救和保护。申报一次不成功,还可以继续申报,抢救和保护,却是不能耽误的。自己年纪越来越大了,目前最重要的是抓紧时间,把这门艺术教给年轻人。正因如此,他毅然打破了醉龙几百年来只传男不传女的习惯,开始教巾帼舞醉龙,“学的人越多,越容易传承。”老人豁达地说。

  

人事新闻眼:让迷你木龙起死回生

  图:黄焯根一对一地教习女徒弟。

  (金陵/编制)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