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专题议政上午开讲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21日16:49 深圳晚报

  专题议政上午开讲

  扣紧两大热点:自主创新与循环经济

  本报记者蔡志军金柱上午10时从市政协发回报道自主创新是深圳不断前进的动力源泉,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是打造绿色城市的根本要求。今天上午,市政协四届二次会议“建设
国家创新型城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专题议政会召开,政协委员们在经过认真的调研和精心准备后积极建言献策,大会气氛十分热烈。市委书记李鸿忠,市政协主席李德成,市委常委、秘书长戴北方,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刘应力,市政协副主席李连和、钟晓渝出席了专题议政会。

  循环经济人人都要负责任

  把深圳建设成为人与自然、人与生态和谐共生的绿色城市是深圳市民的共同理想,而要实现这一理想就必须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专题议政会议刚刚展开,政协委员乐正便提出了“构建城市绿色责任体系”的设想,其目的便是要确认建设循环经济的责任主体,从而把循环经济落实在城市生活中的每一个环节中去。乐正认为建设循环经济不是单靠政府推动就足够的,它应当包括政府、企业、民间组织、社区组织和市民五大责任主体,他还列举了包括每位市民在内的责任主体必须担负的23项责任。

  打造深圳网络化自由港

  政协委员谢锦添建议创新深圳应当考虑利用优势打造网络化自由港区。深圳具有国际化程度较高的优势,建设创新型城市需要突出这一特点。发展自由港区有利于提高贸易的便利化和货物流通的高效性,有利于推动深圳与香港在经济体制上的接轨和两地优势资源的整合,有利于提高深圳的创新优势。而深圳拥有众多特殊监管区,具有构建网络化自由港区的优越条件。他建议市政府在“十一五”期间实施网络化自由港区体系建设。由政府统一协调口岸单位、集装箱码头、保税物流园区、仓储企业等相关单位,以自由港区为目标,分步推进。

  推绿色建筑发展循环经济

  政协委员张淑运认为发展循环经济应当从推广绿色建筑开始。我市规划要在“十一五”期间所有新建建筑全面实现节能50%的标准,按现在每年新增建筑1800万平方米计算,5年可省下大亚湾核电站两年的发电量。但从目前情况来看,深圳市背负着近2亿平方米的高能耗建筑。而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生命周期内,包括由建材生产到建筑物规划、设计、施工、使用、管理及拆除等系统过程中,消耗最少地球资源(土地、水、材料等),使用最少能源及制造最少废弃物的建筑。深圳的建筑物若都能达到绿色建筑的标准,必将形成一座具有国际生态文明素质和品位的绿色城市。

  建议设立城市创新指数

  政协委员余明阳在发言中提出了“深圳的创新动力机制”的理念。他针对深圳创新动力机制建设提了10点具体建议。包括设立“城市创新指数”,即通过对创新因子的分解和相关参数研究,确立核心变量。将深圳打造成“设计产业中心”,整合和定位已有的强大设计力量,使设计成为外观创新的组成部分。同时建立若干“研发基地”,整合现有人力资源,引进短期工作和双聘工作的国内外专业顶尖人士,使深圳成为中国乃至国际上某几个领域的智慧中心。还应该架构创新产品与产业交易平台,构建创新物化的贸易制度和体系。

  加快建设深港创新圈

  加快建设深港创新圈是深圳市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一个重要部署,政协委员张克科认为应当尽快启动深港创新圈的实际运转。双方可以首先确认一批深港创新圈中的骨干机构,并给予这些机构创新活动的特殊政策支持,鼓励和推进两地科技教育项目的实质性交流。深圳方面可以先行做到的应落到实处,消除现阶段阻碍创新活动交流的障碍。如:目前合作中反复提出尚未得到很好解决的人员交往、交通便利、资金出入、科研设备进出和研发元器件保税出入境等的问题,都可以采取合理的方式提出明确的解决办法。

  可再生能源省钱清洁

  政协委员王树佳建议应当促进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深圳属于亚热带地区,濒临南海,太阳能、风能和海洋能十分丰富,加上城市垃圾,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潜力很大。深圳年平均日照时间达2000小时,太阳辐射强度超过每平方米5000兆焦耳,太阳能开发利用前景广阔;深圳海岸线230公里,有效风能密度高达每平方米100瓦,海域面积达800平方公里,风能和海洋能资源丰富,具有较大的开发利用价值;深圳目前城市垃圾产量每天8000~9000吨,且热值较高,约为1200~1500千卡/公斤,适宜于焚烧处理。这些资源均可通过一定的工艺技术转换为电力,有效地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