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延续半个世纪的便民路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22日03:19 舜网-济南日报

  隔着半个多世纪的岁月,记忆中的镜头是黑白的,但依然清晰——

  清晨时分,晨雾尚未散去,杨秀芝来到街上,清扫街道、浇灌花木,把牛奶瓶放到居民门前的奶箱里……

  中午时分,骄阳下的小巷寂然无声。杨秀芝坐在自家床边,为熟睡的两个街坊孩子
摇着蒲扇。因为父母上班无人照料,两个孩子曾整天锁在家里……

  黄昏时分,“吱呀”一声,杨秀芝提着小篮子出了门,穿行在辖区的小街小巷中,篮子中是油盐酱醋和邮票信封等日常用品,刚刚下班回来的居民如果需要就可以招呼一声……

  从杨秀芝走进社区的那一天起,她便始终走在社区的小路上,走在便民利民的路上。为民解难是贯串她一生的红线。她说:“油盐酱醋看起来很琐碎,但件件关系到百姓的生活,是群众的根本利益所在。为民解难是我最大的快乐和幸福。”只要是涉及群众利益的事情,杨秀芝不拒细小,全心投入。

  上世纪70年代初,商业还很不发达。杨秀芝注意到辖区内没有服务网点,居民下班后买点油盐都很困难,便摆起了零利润的“服务摊”,后来又发展成“提篮小卖”、代销店,直至办起了全区第一个便民服务商店;

  80年代,居民生活逐渐改善。知天命之年的杨秀芝根据居民需求,办起了缝纫组、维修组、面条加工组、奶站、小饭桌等一系列便民服务点,在全市首创“十不出居”经验;

  90年代,人们的物质文化需求更加多样。花甲之年的杨秀芝办起了妇女儿童服务站,经营市场上比较短缺的老年服装、儿童服装、玩具和书籍,因为顺应了居民需求,服务站经营火爆,杨秀芝曾经一天3次到西市场批发商品;

  进入21世纪,居民对家政服务的需求凸显。古稀之年的杨秀芝组织辖区下岗失业人员积极发展家政服务,仅2005年一年,就为居民提供各项服务200多人次。

  每个年代,杨秀芝都从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入手,千方百计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看到有职工上班后把孩子锁在家里,她就和家长商量让孩子跟在自己身边。后来,她找到一间房办起了“育红班”。这个社区里的托儿所一直坚持了30多年,最多的时候,孩子达到150多人。

  近几年,居民生活质量提高了,杨秀芝适时开办了社区活动中心,组织离退休老人成立了秧歌队、舞蹈队、歌唱队等娱乐团队,开设了科普大学和市民学校,建立了残疾人康复站,丰富了居民生活。

  翻阅杨秀芝的学习笔记,记者看到这样一句话:“无论社会发展到什么程度,人们的观念怎样变化,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和宗旨不能变,但其内涵和外延却要根据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杨秀芝用自己的一生实践了这句话。

  回望杨秀芝的人生路,就是一条便民利民路,一条为民解难路。人生路短,精神永恒,杨秀芝开拓的为民服务路将永远延伸下去!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