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合力开辟创新路—— 临沧市“三村”工程推进新农村建设纪实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22日09:21 云南日报

  临沧市启动100个建制村作为示范点,全面开展以生态村为基础、文明村为动力、小康村为目标的“三村”建设工程,合力迈开创新之路,努力探索实践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之路:

  --通过创新发展方式构筑和谐发展平台

  --通过创新组织方式编织干部成长摇篮

  --通过创新投融资机制整合资源利用坐标

  --通过创新检验机制疏导决策执行流程

  

合力开辟创新路——临沧市“三村”工程推进新农村建设纪实

  图为沧源佤族自治县在“三村”工程建设中建成的佤族农户新居。

  

合力开辟创新路——临沧市“三村”工程推进新农村建设纪实

  凤庆县建成的高优质茶园

  总人口230余万,农业人口达190多万,近1/3的贫困人口还未完全越过温饱线的临沧市,如何破解“三农”问题,一直是各级党委、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各族干部群众不懈奋发主攻的目标之一。

  近两年来,临沧市委用市场的理念谋划产业,用产业的理念强化服务,用服务的理念支撑产业,每两年启动100个建制村作为示范点,全面展开了以生态村为基础,文明村为动力,小康村为目标的“三村”工程,努力探索实践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之路。

  创新发展方式

  构筑和谐发展平台

  驱车沿临沧城国道214线行驶36公里,一路登高远眺,几万亩高优生态茶园、泡核桃园、板栗园、非洲狗尾草山、多花黑麦草、鲁梅克司、光叶紫花草基地翠绿吐嫩,青松翠竹掩映下的500多间民居红瓦白墙,错落有致。走近村口,玉带河清澈见底,随意做客农家小院,猪肥牛壮鸡满厩,房前屋后桃李瓜果随春风摇曳舒展。50多岁的村主任李子光兴奋地告诉记者:“我们坝胡村去年大灾之年全村粮食破天荒地获得增产增收,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862元,这两年来年均递增速度达12.5%,森林覆盖率超过60%。”

  镇康县南伞镇白岩坝子村居住着德昂、苗、彝、汉等4个民族。在敞亮的村委会小四合院里,《村支部工作职责》、《两委班子学习制度》、《党员民主评议制度》等15种制度规范上墙,尤为醒目。市发展研究中心的下派干部卢绍安说道:建章立制是更好地团结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组织保障和纪律保证,系统地对党员干部进行思想、信念、宗旨、意识教育,增强党性,提高凝聚力、号召力和战斗力,要求支委做到的支部书记首先做到,要求党员做到的支委成员首先做到,要求群众做到的党员首先做到,三个“首先”根本目的在于一级干给一级看,因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围绕市场需求,结合临沧实际,临沧“三村”工程建设在内容上量化、细化,绘就了“人均一亩基本农田地,人均一亩特色经济林,每户一院安居房,每户用上以沼气为主的洁净能源,每户一个科技明白人,每户一个能致富的好项目,每村有一个可以‘普六’‘普九’的教育网,有一个合格的卫生室,有一个以植保、畜禽疫病防治为主的科普协会,有一条进村入社的硬板路,有一个党员电教室和群众文化室,有一套维护好实现好群众利益的好制度,有一个团结干事的村班子”的“13个1”指标。

  形成合力攻坚态势的临沧“三村”建设,既是不断探索破解“三农”难题的创新之路,又为临沧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积累了宝贵经验。今年,该市明确提出以“三村”工程为载体,铺开了100个建设村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试点。同时,在“13个1”的基础上又追加了一条:“每村有一套禁毒、防艾的工作制度,无新增吸毒人员”。

  创新组织方式编织干部成长摇篮

  临沧“三村”工程自然衔接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市委统一思想,坚持用脱贫基础较好、有一定发展潜力的;水、电、路基础较好、易于完善配套的;村组干部得力、干群关系好的;群众脱贫愿望迫切,有一定投入能力的;现住房条件差、改善条件基本具备、家庭意见统一的“五优先”的原则,今年又举力顺利启动了100个建设村。

  组织选择建设村(点)一经确定,创造性组织实施建设的组织保障就应运而生。2004年起,市委决定从市、县(区)级机关中选拔100名年轻干部,下派到100个建设村进行为期两年的挂职锻炼。

  “作为一名在党的机关工作的年轻干部,掌握了一定的理论知识,具备解决一些问题的能力,但在具体的实践中怎么样运用,效果如何,还不清楚,纸上得来终觉浅,要掌握多方面的能力,还必须接触实践,了解基层、熟悉群众,将已有的工作方法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解决问题,在克服困难中得到升华,理论联系实践才能更好地干实事,干好事。”

  说这段话的是从市委组织部下派到凤庆县勐佑镇习谦村“三村”挂职干部戴正清。到习谦村后,戴正清把开展调查研究、把握村情作为切入点,他走村串寨,广泛倾听民意,提出了“稳固粮食基础,突出产业特色(山区养牛羊、种林果、坝区养猪禽、搞商贸加工),大力发展个私经济,盘活商贸流通,实现全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发展思路,从产业体系、基础设施、生态建设三个方面制定出了符合习谦实际的“三村”工程建设规划,得到了村委会的认同和村民们的支持。

  临翔区民族宗教事务局副局长杨一庆下派到南信桥村主抓“三村”工程工作,年终总结时他这样写道:……在南信桥村的每一天,我都努力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我时刻被周围的许多事感动着,也被许多困难困扰着,但无论怎样,全村广大人民群众对下派机关干部关心爱护是我做好本职工作的最大动力,南信桥各族干部群众“不等不靠、敢跑敢闯、敢说敢干、无私无畏”的创业精神,就是南信桥村“三村”建设取得实效的关键所在。

  走进永康镇忙腊村民委员会,这个村两年来就先后取得了省、市、县授予的民主法制示范村、安全文明社区、文明学校、绿色学校等8项荣誉。“为期两年的下派干部挂职锻炼期结束了,但我和村民们始终忘不了李坚同志。”村支书梁政明话语间有些动情。

  李坚是市纪委下派到忙腊村的干部,他在忙腊干“三村”的那段日子里,与“两委”班子齐心协力,与当地村民同甘共苦,进一步明确了忙腊经济社会发展的思路,强化村级组织领导,突出特色产业建设,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着实改善村容村貌,充分发挥民主、企业与建设的主体作用。着重提出了村里的建设要组织实施好学校、交通、畜牧产业、沼气、安居房、卫生室、基层组织、民主法治和精神文明等建设项目。

  采访中,100名下派干部深入农业一线干“三村”,可谓各显神通。他们中间,有的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做出显著成绩,有的在组织发动群众投工投劳,自筹资金上做出了贡献,有的在做特色产业文章上交了合格答卷,有的在改观村容村貌上尽心尽力,有的在改善生态环境上尽职尽责。使农民群众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同时,也使自己全面得到锻炼和提高,建设“三村”已成为年轻干部成长进步的摇篮。

  在创新组织形式的过程中,临沧的“三村”建设从市、县(区)到相关乡(镇)均成立了“三村”建设协调领导小组及其工作机构(市、县“三村”办),成立了“三村”工程项目组,市政府与责任部门签订了责任书,分别把“三村”建设的任务分解落实到各责任部门,并实行了市、县领导挂钩指导责任制。

  创新投融资机制整合资源利用坐标

  最大限度地优化项目与资金的配套,拨好投入与产出的算盘,临沧市以“三村”工程为抓手,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有着自己一整套明了的坐标参照系。

  实施“三村”工程,典型的“吃饭财政市”临沧,市级财政在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以每个建设村补助20万元为标准,筹措资金2000万元,县(区)级财政再增加补助10至20万元,各县(区)各部门按照“渠道不变,统筹协调,统一安排,捆绑使用”的要求,这样,每个建设村每年至少有30万元以上的建设启动资金,充分整合项目、人才、科技资源,做到人、财、物、政策、科技五配套。仅去年,临沧市就整合项目42个,整合资金9065万元。

  当记者在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孟定镇罕洪上寨的香蕉地里看见依盖时,这位40多岁的傣家汉子已在自己的香蕉园里忙活了一上午。他家前年种了15亩香蕉,去年已经是个万元户了。依盖说,他是以土地入股形式,与凯雄公司签订协议参与管理,今年,这15亩香蕉的预计收入是:15亩×【350元(地租)+1800元(成本)×30%(股份)+250(管理费)】=17100元,比种稻谷(一年三季)时的15亩×400公斤(亩产)×0.6(谷子市场价)×3(3季)=10800元,相比之下净增值6300元。市场价格什么高,品种对什么样的路子,依盖说,时下他们也不糊涂。

  农民发展资金短缺,信贷机构却怕回收资金难提高贷款门槛,致使农民贷款难。针对这种情况,集边、山、少、穷为一体的多民族自治县耿马提出利用资产抵押、土地入股、干部职工与农户结对发展“三大模式”,创造性破解了农民无资金创业发展难题。

  “三大模式”中,芒等村受益匪浅。2003年6月,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率城建、土地等有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多次到芒等村召开现场办公会,决定让县土地局、建设局对农户的住房和空基地、土地经济附着物进行评估,办理资产评估证,由信用社采取资产抵押和五户联保的方式向村民提供贷款,仅那一次,全村就获准贷款18.35万元,用于发展畜牧业。

  “三大模式”在全县铺开后,去年全县农民人均年收入达到了1286.96元,增收156.98元,比上年增112元。

  引导动员企业依托“三村”工程,投资扶持农户,积极参与原料基地建设,临沧的茶、糖等农工企业注重搞好规划,试点先行,典型引路,逐步形成了公司+基地+农户或公司+基地+专业村(组)的基地发展模式,逐渐构成了产、供、销、科、工、贸一体化的产业发展格局。

  创新检验机制疏导决策执行流程

  注重特色产业建设,把产业规划到乡,项目配置到村,措施落实到户,责任分解到人,这是临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鲜明特色。

  乡村干部是关键、特色产业是核心、农民企业是主体、创新奋斗是根本、村容村貌是形象、市县(区)服务是保障又是临沧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时代特征。

  决策层的决策一经确定,执行层落实的情况怎样,成效由什么说了算?2004年以来,临沧市委以细节决定成败为指南,检查执行情况是否偏差和走样。专门抽调一批业务精、作风实的退休干部和调研员、副调研员组织督查组,对“三村”建设进行阶段性专项督查,总结了一批“三村”工程建设的典型经验,促进了问题的解决,有力地推进了工程建设。市“三村”办和市委督查室对“三村”建设进行经常性的督查,各县(区)也进行不同形式的督查,去年12月上旬,市“三村”建设协调小组派出验收组对100个村进行全面检查验收,验收工作采取听取乡村汇报、实地查看“三村”工程建设项目,查阅有关资料,走访干部群众,开展“三种形式”民主测评。

  “三种形式”的检验结果同时显示:村民代表和村组干部对本村的“三村”建设十分满意,满意率为96.4%;对挂钩本村的市直部门十分满意,满意率为97%;对下派本村的专职干部十分满意,满意率为92.5%。

  “三大满意”化作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绩是:全市首批“三村”建设的100个建设村,涉及66个乡(镇)1173个自然村1405个村民小组、6.52万户农户27.96万人,从启动建设至去年底,100个建设村总投资8.25亿元,占计划投资的15.6%。2004年100个“三村”建设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371元,比2003年增265元,增16%,高于全市平均水平5个百分点,200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608元,比2004年增237元,增17.3%,增幅高于全市平均水平7.1个百分点。

  “三村”建设带来明显的变化: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全市累计建成沼气池2.6万口,28个村建成沼气化村;特色产业初具规模;大力发展甘蔗、茶叶、泡核桃、烤烟、油菜、水电、澳洲坚果及发展畜牧业和农产品加工等特色产业,培育经济增长点,不少村正朝着“一村一品、一村一业”的方向发展;村容村貌明显改善,完成安居房建设1.66万,民居改造朝着园林化、庭院花园化的“一个特色、一道风景、一个产业”的方向发展;完成卫生室建设126个,建立各种专业协会307个,完成校舍建设6.7万平方米,完成科技培训2925场23万人次,建成文化室,党员电教室161个,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丰富多彩,民风更加纯朴文明,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云南日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