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普京第四次访华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22日09:24 解放日报

  

普京第四次访华

  3月21日,俄罗斯联邦总统普京抵达北京。

  新华社记者 刘卫兵摄

  

  自昨天起,普京开始为期两天的国事访问。这是他就任俄罗斯总统以来的第四次访华。2000年起,两年一度,举世瞩目。

  2000年普京访华,中俄签署了《北京宣言》。

  2002年普京访华,两国元首签署《中俄联合声明》,全面总结过去10年、制定今后发展战略。

  2004年普京访华,中俄签署关于国界东段的补充协定,标志着中俄边界线走向全部确定。

  这一次,普京访华,又将给历史留下什么……

  首日:两国签署联合声明

   评价:中俄堪称睦邻典范

  昨日上午,北京,首都国际机场。

  应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邀请,俄罗斯联邦总统普京飞抵北京,开始对中国进行为期两天的国事访问。

  来访前,普京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书面专访时,对中俄关系作出了“整体上达到了全新的互信水平”和“在所有方面都有最光明前景”的高度评价。

  昨日下午,北京,人民大会堂。

  国家主席胡锦涛同俄罗斯联邦总统普京举行会谈。两国元首高度评价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建立10年来取得的成果,一致同意进一步加强和深化两国的战略协作和务实合作,把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推上更高的水平。

  会谈后,两国元首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俄罗斯联邦联合声明》,及正式宣布建立中俄财长对话机制等15项文件。

  昨夜,北京,人民大会堂。

  国家主席胡锦涛和俄罗斯总统普京共同出席了中国“俄罗斯年”的盛大开幕式。

  普京致词说,中国的“俄罗斯年”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毫不夸张地说,今天的俄中关系堪称睦邻友好和相互尊重的典范,俄中关系的发展有利于提高两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

  在普京致词之前,胡锦涛对中俄关系发展作出高度评价。他说,在过去漫长的岁月里,两国人民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这种用鲜血和真诚凝结的友谊,牢牢铭记在两国人民心中,成为中俄关系发展的重要力量源泉。

  创举:中俄互办“国家年”

   规模:260项活动史无前例

  昨天下午,普京特地出席了一个仪式:中国“俄罗斯年”俄罗斯新闻中心正式启用。

  中国驻俄大使刘古昌称:中俄互办“国家年”,是两国关系史上的一个创举。

  2004年《〈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实施纲要》规定,将于2006年在中国举办“俄罗斯年”,2007年在俄罗斯举办“中国年”。中俄互办“国家年”,是双方为推动两国关系不断发展和两国人民世代友好而采取的重大步骤,其目的是深化友谊、密切合作。刘古昌大使表示:这将成为今后两年中俄双边交往的主线。

  此次“俄罗斯年”,将有8项国家级大型活动,包括“俄罗斯年”开幕式和闭幕式、俄领导人接受中国媒体采访,及纪念中俄建交57周年等。全部共有260多项,规模之大,史无前例。

  焦点:此行被称能源之旅

   成果:建中俄天然气管道

  相比前三次访华,此次普京中国行,被称为“能源之旅”。

  昨日会谈后签署的15项文件中,就有3项关于能源———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分别与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俄罗斯石油公司和俄罗斯管道运输公司签署了三个合作文件。

  俄罗斯天然气工业公司总裁阿列克谢·米勒在文件签署后告诉记者,根据协议,俄罗斯将分别从东西伯利亚和西西伯利亚向中国输送天然气。其中,从西西伯利亚到俄边境城市阿尔泰、再到中国新疆西北部的天然气管道项目将先行建设,总长约3000多公里,俄境内部分全由俄方出资,有望在5年内铺设完毕并通气,年输气量有望达300到400亿个立方米———这将成为有史以来第一条连接中俄两国的天然气管道。

  300到400亿个立方米的天然气是什么概念?据中石油集团副总裁苏树林早先估算,预计到2020年,我国天然气的市场需求量将在2000亿立方米,其中供应缺口将达到800亿立方米(为6.6个西气东输工程的送气量)。那么,一旦西西伯利亚至新疆的管道通气,并与我国的“西气东输”管线接通,就将等于为我国填补了一半的天然气供应空白。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室主任陈玉荣告诉记者,中俄签署的这三份文件给人以强烈的印象。俄罗斯国际文传电讯社北京分社社长柯舍夫也异常兴奋地说,这对于俄中两国的经济发展都“太重要了”。

  专家:中国的发展是榜样

   百姓:喜欢上海喜欢中国

  记者昨采访莫斯科大学中俄城市发展问题研究中心主任叶甫盖尼·尼古拉维奇。这位最爱喝中国铁观音的前驻华大使馆工作人员说,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各方面的发展是众所周知的,对于我们来说,中国就是一个榜样,经济改革政策、民族问题的解决等等,都是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好榜样。

  今天的俄罗斯年轻人,又是怎样看待中国的呢?正在上海大学国际交流中心留学的莫斯科姑娘娜塔莎,经常利用课余时间了解中国文化,上博那次故宫古代书画藏品展给她留下了深刻印象。她在中国只有一年时间,却已去了北京、杭州、苏州、海南岛等地,还计划去桂林、三峡。她告诉记者,十分喜欢上海,喜欢中国。

  刚刚完成朱家角之游的莫斯科市民伊莲娜,兴奋之情溢于言表。“刚下飞机就坐了磁浮列车,那真是超级火车!朱家角的扎肉,味道真是棒极了。”今年44岁的她虽然不会汉语,却和所住宾馆附近一位摆摊的上海阿姨成了好朋友,“彼此做做手势,交流没有障碍。”这次上海之行,还让伊莲娜萌生了把儿子送来中国读书的念头,接触古老中国文化,也为日后开创事业做准备。

  面向未来,上海社会科学院俄罗斯研究中心副主任张健荣表示:“在中国大力发展与俄罗斯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时候,上海应该发挥自己的优势,在两国的发展中起到一个‘中心城市’应有的带动和推进作用,辐射上海的影响。如金融、旅游、计算机、化工产品深加工等,在经贸合作领域,这些既是上海的优势,又在俄罗斯具有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

  (集成:郭泉真)

  

普京第四次访华

  本报记者 孙佳华 梁建刚 郭泉真 实习生 周阳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