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汉阳陵帝陵外藏坑保护展示厅月底开放(图)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22日10:20 西安新闻网-西安晚报

  

汉阳陵帝陵外藏坑保护展示厅月底开放(图)

  这是汉阳陵内的文物。新华社记者焦卫平3月21日摄

  本报讯(记者呼延思正王彬实习生黄金正孙伟)昨日,陕西省文物局、旅游局向新闻界宣布:投资约一亿元、建筑面积7800多平方米,中国第一座现代化的地下遗址博物馆—
——汉阳陵帝陵外藏坑保护展示厅以及汉阳陵宗庙建筑遗址保护展示工程,将于本月底全面竣工并正式开放。

  汉阳陵是西汉第四位皇帝景帝刘启与王皇后同茔异穴的合葬陵园,始建于公元前153年,为国务院批准公布的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考古工作者对这里进行了大规模的考古勘探清理。

  考古发掘与勘探资料表明,已知汉阳陵陵园内有大小不等的外藏坑190余个。从出土文物判断,围绕帝陵的81个外藏坑在众多外藏坑中地位和等级最高,极有可能象征着当时西汉王朝中央官署的“九卿”机构。1998年考古工作者对位于帝陵东侧、司马道以北的10个外藏坑进行了科学发掘,出土了大量文物,包括文吏、武士、男女侍从、宦官等各种身份的陶俑;各类陶塑家畜、缩小为三分之一的木车马;各种质地的生活器具、兵器以及粮食、肉类、纺织品等生活消费品,可谓种类齐全,洋洋大观。

  帝陵外藏坑保护展示厅总建筑面积为7850平方米,总投资约为1亿元。经过多年的策划、论证和设计,在国家文物局批准下,2004年8月在10个外藏坑原址上开始建设。由于外藏坑原址紧邻帝陵封土,属于陵园内最为重要和敏感的保护范围。因此,为了切实保护好遗址本体及其环境风貌,这一建筑设计为全地下建筑,采用大跨度预应力梁门式跨内吊装方案,而建筑顶部则覆土植草种树,保护陵园原有的历史环境风貌和自然景观。整个建筑覆盖保护的遗址区面积为3200平方米,是已知我国第一座全地下的现代化遗址博物馆。

  与以前考古发掘不同的是:汉阳陵帝陵外藏坑保护展示厅的设计和建设,充分借鉴了现代先进理念和科技手段。这不仅体现在为保护遗址风貌,弃宏大而就“无形”(无地面建筑形象)的环境保护理念,也体现在内部设施选用了高科技含量的最新产品,诸如在辅助陈列中所运用的多媒体技术与幻影光成像技术、利用地热资源达到绿色环保和节能效用的水源热泵空调通风系统、方便轻巧的壁挂式残疾人电梯以及光纤和LED等先进光源组成的遗址特殊照明等等。最重要的是,对于外藏坑遗址,这里首次大面积采用玻璃全封闭的保护与展示手段,努力为遗址创造一个尽可能接近发掘前的原始环境,这也更有利于达到有效保护遗址和出土文物的目的。

  汉阳陵帝陵外藏坑保护展示厅内部采用了防腐金属结构和特殊玻璃材料对遗址进行全面封闭的方法,整个遗址区被这种特殊的玻璃合围起来,立面玻璃通过金属结构与建筑的底部和顶部相连,使得遗址区域与外界环境隔绝,为有效按照设定的技术参数,创造最适宜文物遗址保存的环境提供了空间条件。而为了增强观赏效果,一条宽3米、长60余米的悬空U形玻璃通道南北向延伸,横跨在一条条俑坑之上。观光者可以一面踩踏着玻璃前行,一面透过玻璃俯视考古人员发掘、清理和出土文物的过程,达到了其他展示方式难以达到的效果。参观者走在其中,观看成群的陶质人物、动物俑,想像帝王穷奢极欲的冥间享受方式,仿佛有一种行进于历史通道的幻觉。

  这次完成的保护工程主要针对的是内方大约2500平方米的中心建筑遗址。按照确保遗址的原真性和完整性,保持这一遗址与汉阳陵陵园风貌的和谐一致,以及“有效保护”与“合理利用”兼容的原则,保护方案选择了考古意义典型、可视性好、有利于进一步研究和探讨的5处发掘遗址为遗址保留区。文物保护技术部门采用金属不锈钢支架、透明钢化玻璃覆盖的方式,形成高约1.5米的半封闭区域,以保留原真的历史痕迹,提高观赏性。将其他已发掘部分如砖铺地面、卵石散水以及大量砖块、瓦片堆积层等遗迹遗物进行科学的保护性回填,在此基础上依照清理遗址的原始状况,采取原址平行上移式的做法全面恢复现已清理遗址的原始形貌,使其从宏观视野上显现总体格局与规模。对于发掘资料清晰、建筑结构明了的遗址区域,采取局部恢复扩展式复原方法。四周回廊部分复原了廊道的木结构建筑,人们在此游览,可以感觉到皇家陵庙古建筑飞檐起翘、气势恢宏的不凡景象。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