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寻找当代中国的俄罗斯印迹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22日16:22 大华网-汕头特区晚报

  3月21日,俄罗斯联邦总统普京的到访,拉开两国关系史上首个俄罗斯“国家年”的序幕,中俄双方将联合举办上百项活动,涉及政治、经贸、文化、教育、科技、卫生、体育等领域。几十年来,苏联对中国影响之大,尽管大部已经涤荡在历史尘埃当中,但至今仍丝丝可见。也许借着“俄罗斯年”的机会,又将唤起中国人记忆深处的“俄罗斯热”。饮食:从特权到时尚建于北京展览馆西侧回廊上的莫斯科餐厅,是新中国成立后北京的第一家西餐厅,北京人亲昵地称之为“老莫”。它曾与政治密不可分,见证了中苏关系的蜜月期、冰冻期、
复苏期。赶饭局如朝圣五十多年前的场景让小鹏至今难忘。当时6岁的小鹏在任职于中苏友好协会的父亲的带领下,来到“老莫”开了次“洋荤”。“餐桌上,各种餐具闪闪发光,爸爸还给我围上了一条洁白的餐巾。喝的是橙汁,主食是切片面包,还有水果沙拉。这与平日住在低矮的土地面的小平房里,吃着窝头咸菜的生活相比,好像是一步登天。”莫斯科餐厅最初因为它头上顶着特权的光环,而令常人无法接近。来就餐的多是苏联专家、官员和归国知识分子,门口站的不是门童而是武警,就餐须凭特殊餐券而不是付钱。人们穿着中山装和列宁装步入吊灯高挂、红毯铺地的餐厅,仿佛前来朝圣,而不是赶赴饭局。资本主义的刀叉,革命的勺“老莫”全面开放后,一些好奇的市民攒了几个月工资就为来这里体验一下异国情调。“文化大革命”时期,“老莫”曾是一些高干子弟聚会的首选场所。后来,大批“红卫兵”拥进“老莫”。在他们所谓“谁吃,谁就是修正主义”的恐吓下,顾客不敢上门,餐厅被迫关张。重新开业后,“老莫”食谱一度被改为中餐为主。一位叫秦大同的老顾客回忆说,“当时刀叉难逃‘资修’之干系,故餐具只剩下相对革命的勺子”。进入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使莫斯科餐厅重获新生。在市场经济大潮下,“老莫”打破了不主动宣传的传统,不仅做起广告,还大打“感情牌”———通过搞征文活动,招徕怀有“苏联情结”的人们来此追忆旧梦。吃饭无关政治却关乎腰包2000年,“老莫”第二次停业。但与上次停业不同在于,老莫迎来的并不是萧条。扩建装修后的“老莫”,营业面积达1300平方米,可容纳600人同时就餐。增加了对外承办企业产品发布会、商务会议等各种活动,让“老莫”与中国的经济脉动联系得更为紧密。现在,莫斯科餐厅的人均消费一般是一百多元人民币,尽管并非西餐厅中最昂贵的,但无疑高于普通百姓的接受能力。所以,来这里就餐无形中也显示了经济实力。俄罗斯人:从英雄到明星勤奋、坚韧的苏联英雄形象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地位,已经被“靠自己努力打拼出一片天地”的俄罗斯当代明星取代。“保尔班”少年1952年,经上级同意,北京五中命名了第一届“保尔班”。两年后,当时12岁的徐祖哲与同学们,以全面优秀的成绩在同年级的十个班级中争得了第二届“保尔班”的命名。那个时代,在苏联长篇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主人公保尔·科察金事迹感召下,中国多个城市的学校里开设了“保尔班”。班里汇聚同一年级品学兼优的学生,学习保尔精神,并给全学校作出表率。据徐祖哲回忆,当时,保尔的画像和“保尔班”的牌匾挂在教室里,对同学们是极大的荣誉。语文中的《筑路》一课更使大家理解了在艰苦环境中锤炼出来的“钢铁意志”。“除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之外,像《卓娅与舒拉的故事》等等介绍苏联英雄的书,我们每本都读了几十遍”。徐祖哲说,他所在班级的56名同学经常组织各种社会活动。1956年在初中毕业时全部同学都成为了共青团员。随着中国与“苏修”斗争加剧,以及苏联内部对于“个人崇拜”的清算,斯大林等领袖的高大形象开始在中国人心头变得模糊,并逐渐被蒙上了历史的灰尘。而曾经在学校开设的“保尔班”,也渐渐消失了。普京:新崇拜年代与保尔班那个时代人们主要被动接受苏联的宣传不同,在资讯发达的今天,年轻人可以主动通过因特网了解自己关心的全球热点人物。其中,俄罗斯总统普京成为了不少中国年轻人的崇拜偶像。在普京就任俄罗斯总统后,有关他生活经历的各种书籍层出不穷,而且都是市场上的抢手货。人们还通过上网等方式,争相一睹这位桑勃式摔跤和柔道高手的风采。记者发现,中国的“普京迷”们喜欢称自己的偶像为“京哥”。而中国一些平常惯于绷着脸报道国际大事的媒体,在说到普京“大换内阁”“智斗寡头”的时候,也忍不住用娱乐化手法处理,更为这位俄罗斯政坛领袖增加了明星光芒。此外,体坛明星辈出的俄罗斯,在中国也有大批追星族。从库尔尼科娃到莎拉波娃,美女选手们令人目不暇接。当前最为抢眼的恐怕是许多网站都推出写真集的莎拉波娃。俄女商人在中国1993年第一次踏上中国黑河口岸时,21岁的奥利娅·费德洛夫娜还只是俄罗斯南西伯利亚地区一名刚刚读大学二年级的学生,此前她脑海的中国,只是父辈的描述和一张张图片的集合。如今,在哈尔滨经营服装生意的她深深地爱上了这片土地。从翻译、瑜伽教练到商人,奥利娅和许多俄罗斯人一样,在中俄经贸合作中不断寻找着自己的新角色。奥利娅告诉记者,小的时候她就对中国这个古老的国家产生了浓厚兴趣。1993年,奥利娅在一名中国留学生的邀请下,开始了自己的探秘之旅。“当时俄罗斯人来中国主要是旅游,而中国人则是带着大包小裹到俄罗斯做生意!”奥利娅回忆,当时在开往黑河的渡船上,中国人与俄罗斯人分坐成明显的两排,大家交流并不多,但相互却可以感受到那种喜悦。许多俄罗斯人在中俄边境疯狂地购买着生活消费用品,中国边界口岸绥芬河、东宁、黑河等地成为当时中俄民间以货易货的重要交易通道。2000年,当奥利娅再次踏上中国的土地时,她深刻地感受着这个国家的变化。当时,对于准备在哈尔滨定居的奥利娅来说,一份稳定的工作十分必要,也正是从那时起,她不自觉地开始了自己在中国的淘金之旅。正当她为找一份翻译工作奔波时,瑜伽这种运动开始在中国悄然兴起,这为曾经做过瑜伽教练的奥利娅提供了一次难得的机会。此后,奥利娅开始奔波在北京、哈尔滨等地的健身会馆。2004年,奥利娅开始深入研究中国的瑜伽健身市场,发现中国缺少专业的瑜伽健身服装生产商,于是她把淘金目标定位在了专业服装上。奥利娅认为这是她的一次觉醒,她告诉记者,在中国这么多年,才发现自己刚刚找到适合的角色。奥利娅说,中俄的传统友谊很深厚,双方应该通过这个纽带将这份感情传承下去,并化成在经济领域合作的动力,一个邻居的经济发展和强大并不是坏事,相反,它可以促进双方实现共赢。(据《国际先驱导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