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师德敏感症”背后的教育生态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23日02:35 江南时报

  记者日前从无锡市教育局获悉,该市出台了《2006年全市学校安全及综合治理工作要点的通知》,要求教师不得与异性学生在僻静场所单独谈话。对此,有的教师认为该规定主观异化了师风师德,对教师无疑是一种侮辱(据3月22日《东方早报》报道)。

  不难想象,这样的规定,非但会引起当地教师的反感,也必然招来一片质疑鄙薄之声。在我看来,出台如此荒唐尴尬的规定,显然是一种“师德敏感症”使然。

  这些年,教育圈内出现了一些教师道德素质滑坡和心理腐化堕落的现象,一些教师甚至做出一些有悖于教育法规的行为。这样的行为,不仅给教师形象“抹黑”,也给教育形象“抹黑”,当然,也极大地损害到一些地方的“教育政绩”。为此,一些教育管理者对当前的师德问题过度“敏感”,甚至出现某种“神经衰弱”现象。笔者将之称为“师德敏感症”。

  “尽管男教师奸污、猥亵女学生,教师因患有精神疾病而伤害学生的事件在无锡还没有出现,但在国内不少地区都有发生。”这是无锡市某位教育官员的话,我以为,这样的论断,就是“师德敏感症”最好的印证。表面看来,这样的想法与规定是出于爱护学生,是想将潜在的安全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但是,这样的规定,却步入了一种“有罪推定”的陷阱,是将所有教师的道德水平置于一种“低下化”、“非道德化”的评估之下。

  那么,教育部门又何以出现如此的“师德敏感症”?就当前出现的一些“师德缺失”现象来看,我以为,其实还是因为当前社会生态影响到了教育生态。从某种意义上说,师德的滑坡与社会整体道德水平的趋向是同步的。从社会上的官场腐败、商界浮靡现象,到种种教育腐败与教育作恶,这都说明,今天的教育生态,同样遭受到不良影响的冲击,甚至趋于恶化。在这样的教育生态下,出现一些“师德缺失”现象,自然不难理解。

  对教育管理部门而言,它们患上这样的“师德敏感症”,还与它们出于“政绩”考虑的心理有关。众所周知,一些地方发生“禽兽教师”奸污、猥亵女学生事件,既影响了当地教育形象,一些教育领导者也要受到“连带责任”,并影响到当地教育“政绩”的评估。这样的事件,对其他地区的教育管理者而言,就成了所谓的“前车之鉴”。于是,一时间,“师德”就成了教育界“敏感地带”。无锡出现这样的“师德敏感症”,显然就是基于这些原因。

  在这样的“师德敏感症”背后,我能够看到的就是,这样的教育,已经失却了基本的人性关爱与人文关怀;这样的教育,已经离精神自由与人格独立越来越远。如此的“师德敏感症”,是教师的悲哀,更是教育的悲哀。

作者:单士兵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