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学子西部支教遇尴尬:村民不要技术只要钱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23日03:10 兰州晨报 | |||||||||
徐华欧与当地村民 徐华欧与学生们在一起 放弃读研远离都市 只身来到临洮小山村支教支农 2005年,当同学们都在为读研、进名企或出国留学等忙碌时,毕业于清华大学的河北籍青年徐华欧却远离了都市的繁华,带着对未来新农村的憧憬,只身来到甘肃省临洮县一个偏僻的小山村,开始编织自己与众不同的梦想。近日,记者跟踪采访了这位清华学子在艰苦环境中支教、支农的生活。
清华生支农穷乡僻壤 3月13日,兰州的天空飘着雪花,格外清冷,徐华欧就是在这个早晨来到了报社。他穿着单薄,冻得通红的娃娃脸略显疲惫,他不停地搓着冰冷的双手,显然已经在风雪中行走了好长时间。 徐华欧是为了临洮县中铺镇蒋家山村村民的事来报社的。原来,2001年春,兰州市七里河百合公司与蒋家山村村民签订了一份关于种植百合的合同,但到了2003年百合收获的时候,七里河百合公司并没有按照合同的规定完全支付农民的租地款和工钱。在数次索要无果的情况下,村民们找到了徐华欧。无奈之下,徐华欧到报社反映此事。 徐华欧是河北省石家庄市人,由于学习成绩优异,2001年,徐华欧免试进入清华大学实验班学习。2005年徐华欧大学毕业,当时有多家单位找他签订就业合同,他都拒绝了,并且放弃了在校读研的机会,他只有一个想法:要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去。 2005年10月,作为“西部阳光行动”甘肃临洮县中铺镇项目负责人,徐华欧远离家乡、远离繁华都市来到穷乡僻壤,开始了支教、支农生活。 村民心目中的大能人 3月14日,记者一行驱车来到了徐华欧支教、支农的临洮县中铺镇。在一个路口,记者见到了接我们进山的中铺镇蒋家山村的杨增同老人。没等车停稳,杨增同就冲上来握住徐华欧的手,干瘪黑红的脸笑得更加皱皱巴巴的,但却丝毫掩饰不住他内心的渴盼。由于山路难行,采访车不能通过,杨增同老人找来一辆“三马子”,记者一行便乘着“三马子”向山沟进发。大约一个小时后,“三马子”终于到达了徐华欧的支教点——蒋家山村。 杨增同共有4个孩子,老大和老二2005年同时考上了大学,三儿子现在读高一。为了供孩子们上学,杨增同靠贷款、借债勉强支付了孩子们的学费,如今眼见贷款期限将至,来年的学费又无着落,急得杨老汉直掉眼泪。对此,徐华欧答应将杨增同老人的情况向“西部阳光行动”总部汇报并想办法募集学费。 徐华欧和记者一行刚坐到杨增同老人家的热炕上,闻讯前来反映问题的村民便挤满了堂屋。 村民杨映旺拿着一沓与七里河百合公司签订的百合种植租地合同,希望通过徐华欧的帮助能协调解决欠款事宜。此时,一位满面愁容的老太太领着一位脸色铁青的青年来到杨增同家,把一沓治病的医疗单据递给徐华欧,原来老太太的儿子杨发吉因患肺病共花去4万余元,但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只报销了4000元…… 理想与现实的碰撞 2005年10月,徐华欧从繁华的北京来到了荒凉偏僻的临洮县中铺镇,住进了湾腰子村一所学校的宿舍。一张单人床、一张旧课桌还有一个火炉组成了徐华欧临时的“家”。一开始,徐华欧还不会生火,但渐渐地他学会了用火炉独自做饭了。 据徐华欧讲,他刚来临洮不久,“西部阳光行动”就对何家山村进行了一次扶贫募捐活动,给不少贫穷孩子资助了学费,送去了衣物,建成了拥有八九千册图书的图书室,资助了村社火队4000元,并投资2万元修建水渠,把山上的水引入农家,解决了村民吃水难的问题。 但随后发生的许多事却让他深感不解。徐华欧说,他一住进村子,一些村民就把他当成了摇钱树,频频开始向他伸手要钱。徐华欧解释说:“我没有钱,但我可以给你们技术,可以给你们带来文化。”但他听到的回答却是:“我们不要技术,不要文化,我们只要钱。”甚至到了深夜,也常常会有人敲着他的门窗喊道:“小徐,我家真的很困难,你给我点钱吧。”这让徐华欧哭笑不得。 梦想在困惑中继续 按普通人的想法,身为清华的高材生,属于徐华欧的应该是出国留学、名企高薪,而眼前的徐华欧却常年住在甚至连电话都不通的山村。他的行为引起了颇多争议,许多人纷纷表示“难以理解”。但徐华欧并没有在乎这些闲言碎语,背负着理想,他不停地奔波着。小到为村里制一张收电费的表格,大到周密安排一次大型的募捐活动,他都很认真。 在组织了多次大学生下乡支教的活动后,徐华欧发现,大学生下乡实践往往短期性较强,项目点变化快,难以对一个地区形成持续性的帮助,甚至会给教师和学生带去一定的负面影响。如何使“大学生下乡实践”做到不仅仅是“实践”,而是对西部教育实际的贡献呢?他苦苦思索着。 他通过实践和思考写了一份《“北京市-兰州市-中铺镇”三地学校共建项目策划书》。他想通过“西部阳光行动”建起一座桥梁,将北京高校、兰州高校和乡村学校联系起来,建立一种“参与式、可持续、易推广”的大学生支教模式。目前他的策划书已上报北京总部。谈起理想,向来冷静的徐华欧略显兴奋,他说:“实现公益事业的企业化运作是我的梦想。”他坚毅的眼神告诉我们,他的梦想将会继续…… 采写:本报记者 石玉龙 实习生 宋彦龙 饶晓娟 摄影:本报记者 田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