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大学生"回炉热"拷问高校教育模式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23日09:05 河北日报

  记者在省会一些职业技术学院采访时发现,在参加培训的学生中,大学生的数量呈明显上升趋势。"回炉热"在说明大学生就业观念日趋理性的同时,也对高校现有教育模式敲响了警钟---

  曾几何时,大学生一度被视为“天之骄子”。在人才缺乏的年代,大学生是真正的“皇帝的女儿不愁嫁”。然而,随着取消就业分配和近年来不断的扩招,大批大学毕业生涌
入就业市场,昔日的“天之骄子”不但不再是“香饽饽”,不少人还面临着无法找到工作的“生存危机”。

  面对越来越大的就业压力,不少大学生开始放下架子,到可以学得一技之长的技校“回炉”学习,提高职业技能,通过这种方式来为自己找工作加油助力。“大学的本科文凭不如技校的中专文凭”一时成为人们议论的热点话题。

  有专家认为,“回炉热”说明大学生就业观更加务实,认识到技能型人才的价值,从而主动改变自己以适应社会需要。从这个意义上看,“回炉”是一件好事。但是换个角度来看,“回炉”也是高校教学结构需要顺应市场需求的信号。因为正是一部分高校专业设置不适应市场需要、专业知识陈旧、教学方式单一僵化等,导致了愈来愈热的大学生的“回炉”现象。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目前,我省不少高校的教育模式还没有摆脱计划经济的羁绊,有的片面强调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应试能力,专业设置几十年未变;有的专业换了名称,但课程设置仍然是以研究型为主,忽视学生的技能培养。近年来高校扩招政策的实施,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一些学校教学水平滑坡、人才质量下降,很多大学毕业生处在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双双欠缺的尴尬境地,为了找个合适的工作,就不得不继续“充电”。

  学历教育和职业教育合一的体制在很多高校中依然存在,这使大学生在面临社会选择的时候显得准备不足。学生入校确定专业,毕业了“对口”就业成为了很多学校管理者和学生固定的思维定式,然而随着高校扩招和社会对人才素质需求的变化,部分专业与就业岗位的差距越来越大。在人才市场上,经常可以听到用人单位抱怨大学毕业生眼高手低,动手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差。在实际工作中,“不对口”就业比比皆是,一些大学生频频“跳槽”,所换的工作和自己专业往往没什么直接联系。而在一些高校,仍旧是机械专业没有实践课,经济类的课堂上讲的是多年前的案例……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怎么可能适应日新月异的社会变化呢?

  另外,目前有很多高校在专业设置上带有一定的盲从性和随意性,一味开设所谓热门专业。比如,随着近几年新闻专业逐渐走俏,一些以前没有新闻专业的学校也跟着开设,有没有好的教学设备和师资力量,他们并没有认真考虑。

  为此,教育界一些有识人士一再呼吁,各高校应结合本地实际开设一些符合本地需要的专业,同时加强学生选择专业的指导工作。如学生在初中分流时就应该进行就业指导,让学生和家长清楚,什么样的学生适合升高中,什么样的学生适合读技校、职业高中,也就是将知识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进行一个基本分类,使升入高中的学生尽早做出职业生涯规划,从而从根本上减少大学生到“技校”回炉现象,避免教育资源的占用和浪费。本报通讯员 魏敏 本报记者 郭伟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