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创新——无锡的优势、潜力、希望所在——在2004年12月16日市委工作务虚会上(节录)杨卫泽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23日09:20 无锡日报

  编者按“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这是党中央、国务院新近发出的重大战略号令。胡锦涛总书记和温家宝总理分别在今年初召开的全国科技大会和全国人代会上,对这一战略决策作了深刻论述和全面部署。市委、市政府则根据中央决策,明确要把创新发展模式、建设创新型城市作为推进无锡“十一五”发展的根本抓手。本月19-22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还亲自带队,组织全市各市(县)区和相关部门以及部分高新技术企业的负责同志共80余人,专程赴深圳、东莞、广州学习借鉴他们创新发展
的经验,足见我市促进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决心之大、力度之大。编者感到很有意义的是,2004年12月16日,刚调无锡工作不久的市委书记杨卫泽同志便在市委工作务虚会上,发表了一篇主题为《创新———无锡的优势、潜力、希望所在》的讲话。这篇讲话洞悉历史、展望未来,纵论无锡发展的历史人文脉络,深入分析无锡近代以来民族工商业率先崛起、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以及无锡新区和华西村快速发展的根本原由,结合无锡在科技、人才和体制等方面的现实基础,得出了一个重要的结论:创新是无锡的优势、潜力、希望所在,是推进无锡未来又快又好发展的主要法宝。今天,本报摘要发表这篇讲话的主要章节,推荐给大家。当前,我市正大力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实践,全市上下要勇于弘扬无锡人民的创新传统,要善于营造以创新为内核的城市文化,要能于激发涵盖全社会的创新活力,争取在举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伟大进军中成为先行者,再次创造新辉煌!

  我到无锡工作时间还不很长,但经过调研,发现无锡的经济文化历史中蕴含了大量创新的元素,推动创新的基础和条件也相当完备。可以说,无锡的优势在于创新,无锡的潜力在于创新,无锡的希望也在于创新。

  一、无锡最大的优势在于创新充分挖掘、利用和创造比较优势,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的重要前提。从横向比较看,凡是发展得比较快、比较好的地区,都是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地区;从纵向比较看,凡是无锡发展得比较快、比较好的时候,也都是自身优势得到充分体现的时候。无锡的优势在哪里呢?

  从历史的角度看,无锡最大的优势在于创新,在于有一个崇尚创新、支持创新的文化环境,在于有一大批勇于创新、善于创新、能文能商的创业人才,在于有创新取得的现实成果和创新所激发的强大活力。

  1、依靠创新,无锡成为民族工商业的发祥地。从泰伯奔吴算起,无锡已有3000多年创新创业的历史,当时无锡是北方农耕文化在江南地区的传播中心。近代以来,无锡再度成为先进生产力的发源地。甲午战争后,全国主张“实业救国”的呼声日益高涨,清政府逐渐放宽了对民间兴办实业的限制,无锡民族工商业顺势崛起。与国内其他城市“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的道路不同,无锡近代工商业一开始就是民族资本兴办的。1895年,杨宗濂、杨宗翰兄弟在无锡率先创办业勤纱厂,成为无锡近代工业企业的发端。1900年,荣宗敬、荣德生兄弟创办保兴面粉厂。1904年,周舜卿开办裕昌丝厂。此后,以棉纺织业、缫丝业、面粉加工业为三大支柱的近代工业如雨后春笋在无锡兴起。自1895年至1913年,无锡共建工厂19家,平均每年1家。1914年至1933年20年间,共建工厂182家,平均每年9家。1937年日寇占领无锡前夕,无锡已拥有工厂315家,产业工人6.3万人,年总产值7726万元。无锡的缫丝厂和缫丝车数量,分别占全省的94%和95%,居全国城市首位。纺纱绽24万多枚,布机3500多台,分别占全省的38%和92%。面粉工厂数和生产能力居全省第一位。据1937年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中国工业调查报告》统计,在全国6个主要工业城市中,无锡产业工人数居第二位,工业产值仅次于上海、广州居第三位,资本总额居第五位。

  2、依靠创新,无锡较早地形成了中心城市集散功能。早在战国时期,就有范蠡经营陶器富甲天下的传说。近代以来,无锡的城市发展主要不是依靠政治中心地位,而是依靠区位优势、交通便利,通过市场集散功能来引导和推动的。19世纪中期,无锡就是“南供民食、北输漕粮”的全国四大米市之一,年交易量达600万至750万石;随着纺织品贸易的兴起,无锡又成为东南称雄的丝茧市场,俗称“丝市”、“布码头”。无锡的城市发展是靠市场带动起来的,走的是以市托城、市场兴城的路子,这一点很有特色,也是无锡城市化发展的历史优势。目前无锡城乡的市场发展水平在全省也是领先的。省委李源潮书记来无锡视察工作时说,无锡在发展民营经济上是最有希望的,无锡人的思想比较活,商业意识比较强,某种程度上是我们省商业意识最强的一个地区,历史上商业最发达。这是对无锡城市商业文化和创业精神的历史性总结和最充分肯定,也是对我们进一步繁荣市场经济、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的极大鼓舞和鞭策。

  3、依靠创新,无锡成为全国乡镇工业的发祥地。无锡是全国乡镇企业起步较早,发展较快的地区之一。乡镇企业由一开始的“以工补农”,到后来的“以工建农”,直至成为全市农村经济的主体力量和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在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没有乡镇企业的创新发展,就没有无锡农村现在这么好的基础和水平,也就没有无锡现在的发展态势。在上世纪50-60年代农业合作化时期,无锡乡镇工业主要以制造农机具、粮饲加工、砖瓦窑建材等为主,1969年乡村二级工业产值仅9435万元。七十年代,我市乡镇工业在全国率先发展起来,但由于极“左”思潮的干扰,发展仍很缓慢,1979年乡村二级工业企业数占全国乡镇工业企业的0.47%,产值为14.32亿元,占全国乡镇工业产值的3.37%。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央颁发了一系列支持社队工业发展的文件,无锡乡镇企业进入了蓬勃发展的新阶段。1983年,无锡县堰桥乡总结出“一包三改”的经验,并开始向全省全国推广。同年,前洲、玉祁成为全省第一批亿元乡。1989年,无锡乡村二级工业企业数占全国乡镇工业企业的0.35%,产值达219.9亿元,工业产值占全省的19.1%,列全省第二位,占全国的3.6%。进入九十年代后,我市乡镇企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1994年,无锡乡村二级工业企业数仅占全国乡镇工业企业的0.22%,而工业产值达到1355亿元,占

  全省的24%,列全省第二位,占全国乡镇工业产值的3.9%。“八五”的五年中,我市乡镇工业销售收入、利税总额、出口商品供货总额和职工工资总额分别年均增长44.7%、47.3%、72%和27.8%;全市乡镇工业累计提供农村各项建设资金55.6亿元,上缴国家税金113亿元,分别比“七五”期间增长了3.6倍和2.5倍;乡镇工业在全市工业经济总量中已是名副其实的四分天下有其三。

  4、依靠创新,无锡取得了发展开放型经济的辉煌。江苏省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诞生在无锡。1985年无锡被国家批准为沿海开放城市,标志着经济发展走上了一条对外开放的创新之路。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无锡抓住浦东开发开放带来的重大机遇,大力实施开放带动战略,开放型经济已成为无锡的主体经济,在全市经济增长、劳动就业和财税收入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自1992年设立无锡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来,经过十多年的创新创业,无锡新区已经成为全市最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综合实力跻身全国高新区的前列。在全国54个高新区排名中,无锡新区的经济发展和创新能力指标双双名列第二。新区以占全市3%的土地、4%的人口、5%的水电消耗,创造了全市17%的工业产出、12%的财政收入、40%的到位外资和52%的进出口总额;单位面积产出强度达到每平方公里30亿元,就业密度达到每平方公里6000人,无锡新加坡工业园的产出强度达到每平方公里100亿元,居全国开发区前列;人均工业增加值达到16.4万元,人均利税7.2万元,分别是全市、全国高新区平均水平的2倍和1.5倍。无锡新区2004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30亿元,进出口总额115亿美元,超过2002年全市进出口总额,财政收入47.4亿元,协议注册外资23亿美元,实际到位外资13亿美元,海力士项目是全省目前最大的高新技术产业项目。(注:

  2005年新区地区生产总值、进出口总额、财政收入、协议注册外资和实际到位外资分别达到375亿元、160亿美元、62.7亿元、28亿美元、10亿美元)5、依靠创新,无锡形成了全国村级经济发展的典范。华西村不仅是江阴农村、无锡农村的骄傲,而且是江苏农村、中国农村的骄傲,多年来一直被称誉为“华夏第一村”。创新是华西村发展的灵魂,是华西村长盛不衰的法宝。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华西村从无到有办工业,通过不断的创新,在坚持集体经济为主的前提下,积极发展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混合型、多元化经济,取得了国内外瞩目的辉煌成绩。1994年,华西村组建华西集团公司,目前已拥有8家子公司、58家企业、1万多名职工,所生产的面料、西服、化纤、针织染整、线材、热轧钢带、法兰等系列产品,已发展到1000多个品种、10000多种规格;同时,还创造出“华西村”牌、“仁宝”牌系列名牌产品,驰名国内外。1999年,华西村股份有限公司成为全国第一家以村命名的上市公司,被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权威媒体称誉为“中国农村第一股”。在2003年实现营业收入105亿元的基础上,2004年华西村营业收入当年实现翻番,达到260亿元,这是个非常了不起的成绩(注:2005年华西村营业收入达到308亿元)。华西村在数十年来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依靠不断的创新,一直引领中国农村的发展,成为全国村级经济发展名副其实的典范。

  二、无锡最大的潜力在于创新从目前无锡发展的现状和态势来看,我们还是具有相当大的优势和潜力的,主要体现在科研实力、体制机制和人才队伍等方面。让这些潜力充分发挥出来,成为新一轮竞争的优势,成为带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关键在于创新。所以说,无锡最大的潜力在于创新。

  1、科技创新的潜力。省委李源潮书记多次到无锡来,都谈到了科技创新的问题,希望无锡走在全省的前列,并指出无锡在科技创新方面有四个有利条件:第一,无锡处在上海到南京的高新技术产业带的中点;第二,无锡已经有了比较好的高新技术产业基础,高新技术产业的比重比较大;第三,无锡有相对比较强的、在全省排第二的科技研发力量;第四,无锡也有一些比较好的科技开发经验,我国不少巨型计算机是在无锡开发的,第一条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晶圆生产线是在无锡华晶诞生的。这完全切合无锡实际。这几年,我市科技创新工作成效显著,无锡已连续五次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2001年、2002年、2003年、2004年分别有8项、11项、12项、10项主要科技指标名列全省第一(注:2005年有12项列全省第一)。

  2003年科技进步对工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达到48.7%和58.5%,均高于全省水平3.7个百分点(注:2004年以后不再测评该项指标)。2003年我市科技进步状况综合评分为94.3分,列全省第二,2004年科技进步监测总分为90.92分,列全省第三。无锡科研院所实力强。全市共有科研院所44个,科研人员5870人。其中部属研究所15家,省属研究所7家,市属研究所22家。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有江南计算技术研究所、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中航总公司607研究所、614研究所、中石化无锡地质研究所、总装工程兵科研一所、电子58所、水产科学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等。这些科研单位,特别是部省科研机构集中了一批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工程机械设计及其制造技术以及流体动力学等理论研究和工程技术开发方面的高、精、尖人才,并拥有大量国内、甚至国际上一流的大型仪器设备。2004年共承担国家科技项目218项,地方科技项目84项,其它各类科技项目118项。在这方面,无锡的潜力很大,可以利用的空间很大,但目前我们利用得还很不够、还很不充分。无锡高新产业发展迅猛。2001年至2003年三年中,我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加值实现了翻番。2004年高新技术产业出口占全市出口额的比重已达到37%,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30%(注:

  2005年高新技术产业出口额达到597.2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33.35%)。

  2001年以来,我市获省高新技术产品、国家重点新产品,国家、省火炬计划项目数量均占到全省的30%以上,在省内领先。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从2000年的238家增加到2004年的575家,年均增长32%以上,从业人数21.4万人。“十五”以来,每年新增省级高新技术企业数全省第一,目前超50亿的高新企业有5家,超100亿的企业有2家。高新技术企业总数不足全市企业的2%,却创造了全市50%的利税和出口额。

  无锡科技服务体系完善。近年来,我市建立了科技企业孵化器网络群体,共创办了15家孵化器,孵化场地总面积达到21万平方米,在孵企业900多家,已毕业企业200多家,在孵企业技工贸收入10亿元以上,从业人员8500多人,成功转化了一批科技成果,培育了一批科技型企业,成长了一批优秀企业家。我市积极向上争取科技专项资金、重大科技项目和国家级牌子,三年来共获得国家科技拨款5.6亿元;2004年省首次设立3亿元重大科技成果转化资金,无锡争取到5个项目共8400万元,列全省第一;先后争取并实施了40项国家“863”项目和“973”项目、22项国家科技攻关计划、237项国家火炬计划项目;争取到国家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化(无锡)基地、国家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国家级工业设计园、高新材料产业带、国家专利试点城市等11块国家级牌子。与此同时,我市技术市场稳步发展,技术贸易额年均增长35%,2004年技术贸易额达35亿元(注:2005年达到39亿元)。所有这些,足以说明无锡的科技创新潜力巨大、前景广阔,很有可能成为无锡新一轮发展的主引擎。

  2、体制创新的潜力。体制创新具有基础性、根本性的特点,体制创新的潜力用好了,创新发展模式就有了根本的保障。我市国有、集体企业众多,改革的任务较重,起步也较早,到目前已基本完成了国有、集体企业改制任务,绝大多数企业建立起了市场化运行机制。从企事业单位改革进展情况看,到2004年底,我市国企改革改制累计完成481家,占目标的98.6%,其中授权企业集团完成改革改制5家,资产经营公司完成改革改制2家。事业单位改制累计完成270家,占目标的93%。54个党政机关完成所属企事业单位改制349家,占目标的87.7%。到2004年底,我市累计理顺劳动关系19.6万人,其中事业单位完成1.55万人。企事业单位的改革是体制创新的重要实践,从长期来看,一定能够更好地激发蕴藏在社会各个阶层、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的潜在生产力。从所有制结构看,无锡形成了比较好的结构类型,其中在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方面潜力很大。目前,无锡经济中的所有制结构比较合理,国资、民资、外资都占有一定的比例,公有制经济、非公有制经济和混合所有制经济都有很好的发展。2000年以来,无锡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每年提高4个百分点以上,2004年,这个比重提高5.2个百分点,达到36.4%(注:2005年达到43.2%),势头非常好。三资企业工业增加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例也接近30%,并且继续保持较快的上升势头。

  值得重视的是,除去纯国有、纯私有以及外商投资企业外,以股份制、股份合作制为主要形式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在无锡经济中占了很大的份额,这是我市今后发展所具有的最直接的优势和非常大的潜力。现在看来,无论是全市、全省还是全国,真正做大做强的多是混合所有制企业。上市公司是混合所有制经济中一个突出的群体。到2004年底,无锡共有上市公司30家,累计从证券市场融资146亿元(注:到2005年底达到32家,融资总额178亿元),上市公司总数和融资总额均列全国地级市首位,占全国的1%。我市在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走出去”寻找新的发展空间方面,也已形成一定的先发优势。到2004年底,累计兴办境外投资企业64家,总投资额7875.6万美元(注:2005年新增51家,投资总额3409万美元),两项指标均位居全省第一。要认真研究和好好利用这些优势,采取有力措施,把这些体制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3、人的创新潜力。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优势是第一优势,人的潜力是最大的潜力。无锡的创新发展主要靠人的潜力的发挥。目前无锡人才队伍总体状况是好的,可以发挥的潜力很大。从党政人才看,这几年我市干部队伍“四化”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通过建立健全差额考察、任前廉政鉴定、公开选拔、竞争上岗、公推竞岗等干部制度,积极开展“团结、廉洁、高效、开拓”好班子创建活动,加大优秀年轻干部培养力度,扩大党内民主,加快干部交流,强化干部监督,推动干部能上能下,我市党政干部队伍素质明显提高、作风明显改进、结构明显优化、能力明显增强,为争创全省“两个率先”先导区示范区的各项工作提供了坚强有力的组织保证。正如省委李源潮书记在无锡视察工作时所说:“无锡的干部是创造历史的干部,无锡的干部是有争先精神的干部,无锡的干部也是有创新本事的干部。”他还特别强调,“我们对无锡的干部满怀希望。希望无锡的干部队伍是一支政治上靠得住、发展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人民群众信得过的队伍。”这说明省委对无锡的党政干部队伍评价很高,期望也很高。从经营管理人才看,无锡有一大批懂市场、会管理、肯奉献的优秀企业家。我市企业家群体伴随着全市经济的高速增长而不断壮大,他们在各自领域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得到了国内外的一致好评和充分肯定。目前在职人员中获得全国优秀企业家称号的有3人、省部级优秀企业家称号24人;全国劳动模范8人,省部级劳动模

  范27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7人;全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1人;全国优秀乡镇企业家9人。最近经贸委对我市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状况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无锡企业家的社会地位近年来明显提高,支持创业、鼓励成功、宽容失败的社会环境日益改善,企业经营管理者自身整体素质也有明显提高。从专业技术人才看,初步形成了门类齐全、结构合理的科技人员队伍。到2004年底,全市现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25万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1.69万人,具有中级职称的9.19万人(注牶2005年具有高、中级职称的分别为1.8万人和9.68万人);获国家级突出贡献奖的中青年专家34人,获部、省级突出贡献奖的中青年专家185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科技人员608人,在锡工程院院士7人,分布全国各地的无锡籍院士共有67名;回归的海外留学人员423名(注:

  2005年为634名),大多数在国外高科技领域学习和工作过,有较强的理论水准、科研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此外,无锡人崇尚经商、办实业的传统,也使广大市民中积累了发展民营经济的巨大潜力。

  三、无锡最大的希望在于创新,而创新的决定因素在于思想观念的转变省委李源潮书记在无锡调研时曾指出,现在又出现了历史上曾经出现的机遇和挑战并存、优势和难题同在的局面,关键要以积极的态度来迎接挑战,要用创新的办法来破解难题。原来的办法不行了,等是不行的,你有创新的办法,自然就能找到新的路子。自然界的发展总是这样,总是到没有办法的时候才有新办法,新办法出来后就变成了经验,变成了规律。

  的确,无论从面临的新挑战新难题来看,还是从无锡的发展实际来看,创新都是无锡最大的希望、唯一的出路,是势在必行、刻不容缓的大事情。从土地供给情况看,我市人均土地不到0.5亩,是全省人均土地拥有量最少的城市。从环境容量看,目前我市单位面积污染负荷超过承载能力50%左右,处于严重的超负荷状态。从人才制约看,目前全市每年需要10万人左右的技术工人,而我们每年培养的技工人才满打满算只有2万多一点,其中还有很大一部分直接被上海、广州、苏州等外地企业要去了。从发展状况看,我市目前的经济快速增长在一定程度上是建立在高能耗、高物耗的粗放式发展基础上的,2003年每万元工业增加值耗电达到7.04千瓦时,比2000年还多出19.2%,每平方公里工业用地实现增加值也呈下降趋势。再从实现“两个率先”目标看,大体上2010年全市的地区生产总值比现在增加1倍,如果以现在的状况推算,要实现经济总量翻一番,就必须再增加现在这么多的劳动力、占用这么多的土地、消耗这么多的能源、产生这么多的污染,这显然是无法承受的。所以说,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创新发展模式,是我们别无选择、非走不可的一条路。

  发展模式的创新首先要有思想观念的创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们党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性的决定性因素。可以说,一部改革开放史,就是一部思想解放史。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我们党和国家已经历了4次思想解放牞四次冲破思想禁区。一是冲破“两个凡是”的禁区,确立了实践检验真理的标准;二是冲破“姓资姓社”的禁区,确立了市场经济的基础性地位;三是冲破“姓公姓私”的禁区,作出了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的重要判断;四是冲破“姓中姓外”的禁区,掀起了发展开放型经济的新高潮。

  无锡的乡镇企业在全国率先异军突起,是无锡人历经千辛万苦、走遍千山万水、说尽千言万语、克服千难万险的历史见证,也是无锡人解放思想、大胆创新、艰苦创业的历史收获。

  最初发展乡镇企业,面临“六个没有”的巨大压力,没有国家立项,没有政策扶持,没有财政投入,没有原料供应,没有销售任务,没有人才分配,在这样的条件下,当时的基层干部群众硬是坚持以思想创新为先导,依靠灵活的机制,杀出了一条生路,闯出了一片新天地。无锡发展乡镇企业的经验有很多,我认为最值得今天学习的,是对人才的重视,对星期天工程师的重视,采用非常灵活的机制,采用非常有吸引力的手段吸引科研人员,当时叫做借鸡生蛋、借梯爬楼、借船出海,这里面饱含了多少创新的胆识和创新的智慧!反思历史是为了谋划未来,在当前的发展新阶段,许多原有的发展优势消失了,而发展中的客观限制增多了,又到了迫切需要创新突破的关键时期。我们只有重新拿起创办乡镇企业时那种敢于创新突破的精神武器,解放思想,艰苦创业,才能够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才能够不辱没无锡的历史名声。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