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架起登天云梯 青海中信国安实施人才战略纪实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23日09:21 青海新闻网

  青海新闻网讯 台吉乃尔,一个生活在柴达木盆地中部西缘的古老民族部落对自己生存的那片广袤、荒凉的土地的称谓。千万年来,台吉乃尔一直静默在戈壁深处,仿佛沉寂是它永远的宿命。

  公元2003年,青海中信国安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正式在格尔木昆仑经济开发区注册成立。这家隶属于中信国安集团公司的新企业,准备把距格尔木市300公里之遥的西台吉乃尔盐
湖里的各种资源开发、生产出来,并建设成中国最大的锂盐生产基地。荒凉只是覆盖在西台吉乃尔一层厚厚的面纱,一旦揭开它,展现在人们眼前的就是丰富的锂、钾、硼、镁等具有高价值的元素。有人说,揭开这层“面纱”,比登天还难。

  中信国安的决策层清楚地意识到:要“登”上这个“天”,人才是关键。他们要在荒漠里用人才架起一座“登天”云梯。

  事业搭台引来领军之将

  在青海中信国安科技发展有限公司里,同事们把常务副总经理杨建元称为“杨老师”。这样的称呼,一方面是由于他一直从事的职业———大学教授,另一方面,则是他在盐湖资源综合利用研究领域里的权威性。他们说,杨老师是公司引进的最关键人才,也是整个人才队伍的领军之将。

  1990年,在成都理工大学任教的杨建元,第一次来西台吉乃尔盐湖,为他的盐湖资源综合利用的研究采集标本,当时这个特大型液体锂矿里丰富的资源储量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把这些资源开掘出来成为他钻研盐湖资源开发新技术的最大动力。

  西部大开发,在为西部省区带来历史性发展机遇的同时,也给东部企业提供了新的发展机会。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信国安集团公司把目光锁定在对柴达木盆地盐湖资源的开发上。当他们来到成都理工大学进行项目咨询时,与该校硕士生导师杨建元教授不期而遇。

  中信国安集团公司需要高端科技人才带来先进技术,从而确定对盐湖资源开发的方向。而杨建元十几年来一直坚持对盐湖资源的综合利用研究,已经在实验室里完成了从盐湖中提取硫酸钾、硫酸钾镁肥、硼酸、碳酸锂、镁盐系列产品技术的实验工作。

  为了尽快把杨建元这样的高端人才引进来,中信国安破除常规,采用“柔性引进”的办法,不求所有,只求所用,不强调人事关系的归属,他可以继续从事原来的教学工作。同时马上对杨建元委以重任,任命他为公司副总经理兼副总工程师,让他有足够的空间施展自己的才能。

  由于杨建元等人的加入,中信国安具备了自己的科研能力和专有技术。在杨建元的带领下,他们顺利地在东台吉乃尔湖建起了小型的工业化装置,开始利用东台吉乃尔湖卤水进行提取硫酸钾、硫酸钾镁肥、硼酸、碳酸锂、镁盐系列产品技术的试验工作。通过一年多的努力,杨建元和同事们成功开发出了钾硼锂镁综合利用的成套技术,其中硫酸钾镁肥、硼酸、碳酸锂生产技术完成了工业性试验,氧化镁生产技术完成了扩大试验工作,技术指标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又要负责日常工作,又要组织技术试验,杨建元每天忙得恨不得变成两个人。针对这些新情况,公司采取同样的政策,聘请他的老同事、成都理工大学的教授钟辉博士担任盐湖综合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负责人,把杨建元过去的工作接起来,带领研发团队专门进行新技术、新工艺的实验室研究工作。

  和杨建元一样,钟辉也希望让自己的研究成果转化到实际应用中去,但他一直割舍不下自己的教学和科研工作。过去也曾有企业看中他的科研水平,想调他过去,再三考虑后,都被他婉言谢绝了。中信国安的招聘模式让他没有后顾之忧,他毫不犹豫答应下来。

  于是杨建元和钟辉组成了一个绝佳的工作组合:钟辉带领的科研队伍在实验室里完成初步的研究,再由杨建元的团队对数据和方法进行扩大试验,从应用的角度加以论证和改进。然后把结果反馈给实验室,做进一步的完善。 因为有他们两个领军,青海中信国安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技术攻关进行地异常顺利,只用4年就完成了硫酸钾镁肥、硼酸、碳酸锂项目从研发到全面工业化的技术准备,被称为中国在盐湖资源开发上的奇迹和历史性的突破。

  建立多样性的人才链

  杨建元深知,让一个企业顺利运转起来,仅靠几个技术人员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认为人才是多样性的,高端人才只是引领发展思路,实际工作还要靠许多有丰富工作经验的应用人才。”

  杨建元知道自己当年的大学同学夏康明就是一个企业管理人才。2003年春节前,他亲自到重庆请夏康明加盟,他知道既有技术、又长期从事企业管理的老同学一定可以当好新企业的管家。三请之后,夏康明披挂上阵。2005年底,当我们见到已担任青海中信国安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的夏康明时,他显得精神饱满,他说,这里工作条件确实艰苦,可是公司能给我提供发挥自己能力的舞台,干得舒心。杨建元介绍说,夏康明负责管理后,始终盯在现场,确保了第一个工业化项目———30万吨硫酸钾镁肥的顺利投产。通过几个月的试运行,生产管理很到位,大大减轻了他的工作负担。

  来自重庆的自动化仪表专家孙怀义加盟中信国安颇为偶然。由于硫酸钾镁肥项目采用的是自动化控制系统,中信国安在重庆进行了招标,而孙怀义作为投标方来到西台吉乃尔。正为公司缺乏自动化控制系统人才而伤脑筋的中信国安立即向他发出了真诚的邀请,给他下了公司技术部副部长的聘书,还破格让他享受年薪制,给予他很多政策倾斜。杨建元说,只要是企业发展需要的人才,我们就会千方百计提供优惠条件把他引进来。

  近几年来,通过合同、聘任、聘用、调动等灵活的方式,中信国安引进了一大批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目前这支队伍已经占全公司总人数的近20%,专业领域涵盖企业生产的各个方面,公司初步建立起了一支健全的人才队伍。

  在人才的使用上,他们同样打破论资排辈、惟学历资历的传统观念,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指标,对优秀人才,只要工作需要,就大胆使用、破格使用。

  王德全虽然学的是选矿专业,可只是个大专生,在硕士、本科生成堆的研发中心一点儿也不起眼。他就用努力工作和勤奋学习弥补自身硬件的差距。后来他又主动申请到东台艰苦的试验基地工作。依靠对理论知识的刻苦学习和实践中的钻研精神,他成为工作上的行家里手,被破格提拔为基地技术负责人。后来由于他出色的工作表现,又被提升为总经理助理,现在他是杨建元在技术开发上的得力助手。这样的用人机制,把一大批事业心强的年轻人培养成了技术标兵和专业能手,在各个岗位上发挥骨干作用。

  让人才把根留住

  杨建元说,光把人才引进来不行,还要创造条件留住人才。公司制定了一套有自己特色的灵活的薪酬制度,采取“底薪+奖金”的模式,用相对固定的底薪保障员工的基本生活,用有差距的奖金把不同岗位、不同层次人才之间收入拉开,从而建立起薪酬逐步与市场接轨的政策,公司根据职工的技术水平、学识层次、发展潜力和市场紧缺程度,在个人工资分配上给予不同的待遇。

  员工们说,作为一个领军人物,杨建元的胸怀很宽广。一直以来,他就很注重在公司内建立一种宽松、温馨的工作氛围,让员工们时时感到,每天都有机会做自己最擅长的事,有做好工作必需的原材料和设备,周围总有人鼓励自己的发展、认可自己的存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能有人倾听,时刻能感到处在一个温暖的大家庭里。

  技术科长马建玲对此感触颇深。2003年她从新疆的一家钾盐厂跳槽过来,只是看中了中信国安的实力和自己的专业,她想,如果不顺心,就再回去。然而工作和生活了一段时间后,她开始体会到一种完全不同于原来的感觉:“这里有一个良好的人文环境,领导在工作中给予我足够的空间,让我自由发挥。”一次,领导安排她进行科研实验,马建玲提出还缺一台设备,可能会影响实验效果,当时领导啥也没说,过了几天,等她去实验室的时候,惊讶地发现那台新设备已经摆在自己面前。尽管这件事过去了很久,说起时她依然很激动。

  也就是从那一天开始,马建玲暗下决心,一定要在这个平台上做得更加出色。她再三动员在一家中外合资企业工作的丈夫也过来工作。当丈夫看到这里灵活的待遇机制和宽松的工作环境,便立即下了决心,加入到中信国安的队伍中来。

  马建玲美滋滋地告诉我们,现在她对自己的工作环境和收入都很满意,她和丈夫打算继续干下去,把根扎在西台。

  打造后备人才“孵化器”

  杨建元说,2005年,公司的工业化进程也取得了历史性突破:30万吨硫酸钾镁肥项目顺利投产,3.5万碳酸锂项目和5万吨硼酸项目也开工建设了。但这只是我们迈出的第一步,要完全实现西台吉乃尔盐湖资源整体开发目标,是一件耗时很长的大规模系统工程,仅靠我们是完成不了的,还需要培养大量年轻人把班接起来。

  中信国安有走资源开发之路的雄才大略,也具备应对未来的独到眼光。在不断推进科技攻关的同时,他们也在积极谋划后续人才队伍的培养。因为盐湖

化工专业的特殊性,中信国安选择通过与高校联手的方式,打造一个后备人才的“孵化器”。基于此,公司和成都理工大学联合建立了盐湖研究和开发中心,由中信国安每年以科研经费的形式向该中心提供资金,而中心负责开发盐湖化学与工程新材料的技术研究。

  杨建元和钟辉亲自负责这个中心的工作。他们从该校就读化工专业的学生当中,挑选一批品学兼优的学生进入中心工作,让学生们参与科研开发,一方面给他们提供一个学习、提高、锻炼的机会,另一方面使他们对中信国安所从事的事业能有详细地了解。同时,每年的假期,中心还组织这些学生来东台的工业化试验基地实习,亲身感受每一个工艺的运转流程,也在艰苦的工作条件中磨炼他们的意志。杨建元和钟辉还着力从他们中间培养硕士、博士,为将来的继续发展储存一批高端人才。

  今年27岁的李陇岗和一批同学就是这样成长起来的。从上大学起,他就参与到技术研发当中,后来他考上了杨建元教授的硕士研究生,三年读研的大部分时间,李陇岗基本是在东台度过的,作为杨建元的学生和助手,他不仅学到了大量的新知识、新概念,也从老一辈科技工作者身上学到了治学严谨、吃苦耐劳的高尚品德。在这样的环境中,他学到了在学校学不到的大量知识,也让自己的所学受到了实践最严格的检验。这种经历让他成长很快。

  2005年,李陇岗又考上了博士,同时他也被公司任命为新产品高纯镁纱试验车间的负责人,他说,内地环境虽好,可我还是要在这里创业,因为这里提供的平台能成就我干一番事业的理想。(作者:马建华 陈海云 何 瑜 )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