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洋泾浜英语”出自广东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23日15:18 金羊网-羊城晚报

  

  中大教授司徒尚纪要为“广东英语”正名

  “曼”?“苏批”?“土地”?

  早期老广化洋为中趣味盎然

  本报讯记者张演钦,通讯员邓小群、张琰琰报道:“每讲早期英语,往往以‘洋泾浜英语’为代表,却不提或少提‘广东英语’,这实在是本末倒置,应予正名。‘广东英语’才真正是英语在我国传播的最早方式!”昨天,“珠江文化丛书——十家文谭”座谈会上,作者之一的中山大学教授司徒尚纪的观点引发了大家的兴趣。

  司徒尚纪介绍说,大抵在16世纪末到18世纪中叶,在广州口岸的中国人与西方人进行商业交往的语言称“广东葡语”,使用广州话注音。《澳门记略·澳译》即列举杨炳南口述、为清谢清高笔录的“广东葡语”,如国土称“哩”,公主称“必林梭使(princesa)”,首相称“善施(chancelle)”等。18世纪中叶以后,英语地位压倒葡语,于是产生以广东土音注读英语的所谓“广东英语”(西洋人称为CantonEnglish)。这种“广东英语”为汉语和外语混杂的产物,也是中西文化交流初期的产物。

  据悉,因闭关时清政府严禁中国人学习英语,其时懂英语的人甚少。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颁布了《防范外夷规条》,规定外国人学习中文犯法。有个叫刘亚匾的人,因“教授夷人读书”等罪名而被处死。1807年英籍教士马礼逊到广州,晚上遮住房间灯光,保护他的中文教师。“嘉庆间,广东有将汉字夷字对音刊成一书者,甚便于华人之译字,而粤吏禁之。”直到1825年,美国人亨特到广州,仍说只有三个外国人懂中文,一个是马礼逊,一个是他本人,一个是英国东印度公司商馆驻广州主任。亨特说当时广州人用粤语注英语读音,如man(男人)注音“曼”,soup(汤)注音“苏批”,today(今日)注音“土地”。广州市面上有一本如此处理的小册子叫《鬼话》,很受欢迎。1817年至1823年,马礼逊在澳门出版第一部汉英对照字典《华英字典》,收入汉字4万多个,对英语在我国的传播起到重大作用,也标志着中英语言交流进入学术层面。1827年英国商人在广州创办英文《广州纪事报》。1836年至1837年,一位经澳门来广州的西洋人出版《番鬼在中国》,讲到他与中国人接触时听到各种人讲“广东英语”,其中还有一名疍家妇女。不过,这时的“广东英语”主要是口语,主要用于对话,靠声音而不是文字。这种英语战后传到上海,被称为“洋泾浜英语”。“洋泾浜”是英法在上海租界的一条分界小河,故名,但这种英语的源头其实在广东。

  到了清末民初,学习英语成为一种社会风气,一首广州竹枝词反映出英语扩及到普通女性社会的情形:“髻盘委堕鬓如云,窄袖蛮靴衬布裙。妆束工趋时世样,女儿还喜演英文。”许多英语口语也融为广东各方言的一部分。19世纪60到90年代,洋务运动兴起,广东再度成为我国英语中心之一。特别是1858年《中英天津条约》规定“嗣后英国文书俱用英文书写,暂时仍以汉文配送。俟中国派学生学习英文,英语熟悉即配送汉文。自今以后,遇有文句辩论之处,总以英文作正义。”这一规定,也加速了英语的推广,尤其对于与洋人长期接触的广州更是如此。据统计,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基督教《圣经》在我国方言译本有近600种,在广州出版有132种,占22%,居全国之首。

  司徒尚纪指出,广东是英语在我国最早立足和传播的基地,而广东人用土音注英语读音,化洋为中,是很大的创造。战后有上百万广东人迁居上海,也加速了这种“广东英语”入沪。

  (含辛/编制)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