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家庭收养中国儿童写真:互帮互助克服歧视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24日02:10 东方早报 | |||||||||
早报专稿 家住维吉尼亚郊外(高级社区)的莫莉·菲泽尔从5岁开始跳中国民族舞,迄今已坚持了10年。 塞西莉亚·弗加蒂更喜欢用自己的中文名字,秋萌,她觉得很动听。 莫莉和秋萌都是黄皮肤、黑眼睛的“嫡宗”中国女孩。15年前中国刚开放涉外收养
收养者多来自富裕阶层 自从1991年中国正式颁布收养法(1992年正式实施),允许外国人在中国收养子女后,收养中国孩子的美国人越来越多。2005年,美国人共收养了7900个中国儿童,生活在美国家庭里的华童总数已经超过5.5万人。 中国向来是美国家庭在收养外国子女时比较偏好的来源之一。进入2000年后,美国人甚至把收养一个中国孩子当成了“时尚”。据统计,大多数收养者都来自白人富裕阶层,而且收养的几乎都是女孩。 1991年,莫莉和其他60个中国儿童通过收养渠道来到美国,秋萌是第二年来的,她那批共有206人。如今,随着这群“中国娃娃”逐渐长大,她们在美国社会形成了一个特殊群体———“收养潮”中的第一代。“我们很独特。”秋萌一脸认真地说。这个笑声极有感染力的女孩今年农历春节参加了一个卖“狗年T恤”的活动,平时还经常去帮助一些被收养的中国儿童。 随着这个群体在美国社会逐渐壮大,许多配套的文化活动也兴旺起来,其中包括夏令营活动、“中国游”和网上小组等。不仅如此,美国媒体、研究机构也开始对她们抱以关注,昨天出版的《纽约时报》专题报道这个特殊的族群———像莫莉这些正处青春期的女生,她们的成长历程、困惑和痛苦、寻求身份认同的挣扎,对未来的华人孩童都是一笔宝贵财富。 华童互帮互助克服歧视 中国娃娃在美国的成长当然不是一帆风顺的。17岁的麦肯西成长在一个多元化家庭,她和15岁的妹妹梅雷蒂斯都是中国养女,而11岁的双胞胎弟弟罗伯特和约翰都是越南孩子。2岁就来到美国生活的麦肯西曾在5岁那年被幼儿园里的同学排斥,她的爸妈为此不得不搬家。 和赤裸裸的种族歧视相比,冒犯和漠视更是家常便饭。在麦肯西目前就读的高中,有一天姐妹俩突然被叫出教室,原来一位教务人员要求她们接受外来移民的英语能力测试。“其实我们的英语可能说得比老师还流利呢。”梅雷蒂斯说。 秋萌也记得,她在小学时常常饱受同校学生的“冷眼”。那些孩子总是一脸不屑地瞥她,还会嘲笑她。这正是她帮助其他中国孩子的动力。她和另两个被收养的中国女孩,塞琳娜和荷浦,也因此成为很好的朋友。“就像亲姐妹那样,”秋萌说,同样住在纽约曼哈顿的三个女孩课余时间总是粘在一起。“我们之间不会出现‘你是养女?’‘对,我从中国来’这样的对话。这很舒服。”秋萌说。 寻根中国认同自己身份 韩裔孤儿曾是美国最主要的收养来源。调查结果显示,尽管多数韩裔儿童成人后能顺利融入社会,但还是有10%的人出现“身份认同”的问题。如今,越来越多的华童收养家庭开始吸取教训,采取“开放式教育”,让孩子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52岁的白人家长布朗太太收养过中国和韩国孩子。她总结自己的“收养经验”说,家长应该尽量早些向孩子灌输民族的观念、而且这一过程不能进行得太快、太猛烈。“有些父母可能会在解决‘种族’问题前,过分夸张地让孩子接触自己民族的文化。”布朗太太指出,“但让小孩穿漂亮的中国服装是一回事,让他们和美籍华裔社区有真正的接触是另一回事。” 事实上,现在不少养父母都开始带孩子回到中国“寻根”,拜访他们的出生地和被受收养前所在的福利院。 莫莉、秋萌和麦肯西都意识到,她们正开始一段漫长而又艰难的“身份认同”之路。虽然生活中会遇到挫折,这些花季少女都对自己的特殊经历“无怨无悔”,如果可以,她们甚至希望以后也去中国收养一个孩子。俞懿晗 中国娃娃美国生活写真 人数:2005年,美国人共收养了7900个中国儿童,生活在美国家庭里的华童总数已超过5.5万人 家庭:大多数收养者都来自白人富裕阶层,而且收养的几乎都是女孩影响:随着被收养的中国孩子群体在美国社会逐渐壮大,也带动当地的中国文化热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