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大凉山的呼唤激荡暖春 本报发起的爱心活动引来读者热烈回应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24日07:12 四川在线-四川日报

  编者按

  连日来,胡锦涛总书记关于“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论述,引起全社会强烈反响,一场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思考和讨论在我省社会各界广泛展开。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从点滴做起,把“八荣八耻”转化为自觉行动———即日起,本报开辟《知荣辱树新风》专栏,弘扬真善美,揭露假恶丑,敬请垂注。

  “我们明天要去则果村修学校啦!”昨(23)日,本报记者临出发去凉山州喜德县光明镇则果村前,急着将这条短信发给热心读者。1个月来,大家都等着这个好消息。

  1个月前,地处大凉山腹地的则果村,4摄氏度的天气,冰刀一样的冷风破门而入,则果村小学好些孩子冻得流鼻涕。去年10月,一夜暴风雨,为孩子们遮风挡雨的两间泥坯房教室倒塌了,30个孩子只得挤在一间不到10平方米的小屋里上课。一个名叫阿呷的孩子在作文里写到:“我们家里每天只吃两顿饭,每顿饭都是洋芋、酸菜汤。只有过年的时候才能吃上米饭和猪肉,一顿我能吃上三四碗,可是我不能吃那么多,如果吃三四碗,两个弟弟就没有吃的了。每学期上学时,阿胡老师都要让每个学生的家长拿一块木板去,写字、做作业都在木板上……在桌子上写字那该多好啊!”

  渴望有避风的教室,有整齐的课桌,有课外书看,山里孩子简单的愿望打动了记者和报社领导的心。由本报联合四川在线、四川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开展的“爱心捐助行动”,在春天来临前启动。2月24日,本报报道《大凉山深处孩子的呼唤》,从见报当日起,开通的两部热线电话就被打得发烫,要捐款捐物、结对帮扶的热心读者电话很快记了满满几页;1元、2元、100元,一笔笔捐款汇入,累积到39477.5元;一袋、两袋,捐赠的毛衣、防寒服、文具堆满本报办公室;打进热线的读者几乎遍及省内各地,也有省外、海外的热心人。

  爱心从成都出发———“爸爸妈妈打零工,为生计四处奔波,我家里并不富裕,但看到凉山州喜德县阿呷的那封信,心情不由得沉重起来……同学们,让我们用爱心换来更多的爱,为他们建成两间教室,再为他们送去一身暖衣……”这是苏坡小学的张芹给全体同学写的一封信。苏坡小学位于成都城市边缘,学生多是就近务工的农民工子女和农村学生,然而该校开展的“‘情满校园,爱心传递’捐助活动”却非常热烈。

  爱心从三台县出发———3月5日,陈先生和2个朋友开车向喜德奔去,车上装得满满的,30双新鞋、30个新书包,他们想尽早送给孩子。车开到出喜德县城向西南5公里,下桥,右转,去则果村的路是一条干涸的河道,满布着大大小小的鹅卵石。猛轰油门,车子左右摇摆,突然熄火了。抬头望着高高的山头,几个人一咬牙,干脆背上书包和鞋,步行3个多小时,终于在多次迷路后找到了则果小学。

  爱心从校园出发———乐山师范大学一寝室,7名来自天南海北的男生商量着“集资”帮助1个孩子。讨论的结果,每人遵守节省零用钱的约定,“少打一次游戏,少抽一盒烟”,每月资助结对的孩子100元。

  爱心向则果村飞去———四川日报报业集团派出的爱心行动小组带着社会各界的关爱,赶赴喜德县,今日将在海拔2502米的则果村举行新学校开工仪式。前方记者打来电话:“穿着新衣、新鞋,背着新书包的则果村孩子们很快乐!”

  记者观察

  “山外的叔叔阿姨能帮帮我们吗?”———小阿呷一声呼唤,像一粒小石头,搅动人们心里最柔软的部分。热线电话,串起山里孩子和山外好人的心;爱心活动,将社会各界的努力拧成一股绳。

  对弱者的爱心救助,在任何时代都是一种美德。微薄的捐赠,是1个人的付出,积聚起来,却有1+1>2的力量;微薄的捐赠,自然不能改变整体的贫困,却能改变几个人的命运。我们相信,整体贫困面貌的改变,往往是从几个人命运的改变开始的。■本报记者钟莉胡敏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