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农贸市场“模样”还挺多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24日07:47 扬子晚报

  水渍渍的摊位、黑乎乎的水泥地面、昏暗的室内环境......这几乎是不少南京市民对目前菜场的印象。不过,记者昨天采访了南京菜篮子办公室有关人士获悉,其实农贸市场并非这一种很单调的经营方式。它的“模样”起码有三种,如在南京“实验”失败的“农改超”;在南京已经存活了一两年的“农加超”;再如从新加坡引进的,目前在苏州和无锡已开始普及的“社区邻里中心”。记者饶有兴趣地对这三种模式进行详细了解。

  “农改超”败在支撑不够

  2003年下半年起,南京兴起了8家“农改超”,即农贸市场超市化,实行统一收银等方式。可半年时间就倒闭了。

  有关业内人士解释道,把农贸市场一步改成超市化经营,这其实是一种业态的调整,需要多方面的支撑。如统一的大型农副产品物流中心,以实现专门配送;在南京近郊建立蔬菜、水产、豆制品等生产基地;实现新型的农村生产方式,改变目前散户生产的无序状态,等等。这些附加的功能最直接的优点,就是降低各项成本,而“农改超”则存在人力和硬件等成本太高的现象,只有这些附加功能都实现了,“农改超”才能真正盈利。

  “农加超”正被渐渐接受

  南京菜篮子工程办公室有关人士告诉记者,南京目前已有数家“农加超”,它其实还是农贸市场的业态。“农加超”,顾名思义就是农贸市场里部分项目逐渐实现超市化,如引进品牌经营,引进绿色蔬菜、有机食品、豆制品、鲜肉等专卖店。

  业内人士认为,这种界于农贸市场与超市的经营模式,其实是一种过渡。“毕竟老百姓还是习惯在传统的菜场里买菜”,所以摆摊卖菜的形式还需要保存一段时日。而部分项目实现超市化,则可以渐渐引导老百姓接受这种新模式,“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农加超’里的生鲜区等确已成百姓买肉的首选。”

  “邻里中心”与现实差距大

  南京一家从事农贸市场经营管理的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邻里中心”是新加坡模式,目前苏州等地开展得相当不错。每个“邻里中心”都集各种文化、娱乐、商业网点和便民服务于一体,承担为方圆1公里内约8000户居民服务的功能。详细点来说,邻里中心的服务功能有明确的量化指标和具体要求,人性化地设置10多项必备功能,如超市、银行、邮政、餐饮店、洗衣房、美容美发店、药店、文化用品店、维修店、社区活动中心、净菜场、卫生所;并设置了推荐功能,如中介服务(法律、保险、旅游、家政、房产)、礼品鲜花店、彩扩店、音像制品、家居饰品店等等,使居民生活所需的服务项目门类齐全、配套完善。可见“邻里中心”的模式非常“高级”,即除了满足买汏烧的物质需求外,休闲、娱乐的精神需求也能在邻里中心找到归属。

  “邻里中心,看起来很美,可要在国内普及,还需很长一段时间。”有关人士表示,这毕竟是国外一种很先进的方式,目前国内大部分城市的经济水平还不足以实现该方式,只有象苏州这样的苏南城市才可以率先实行。 本报记者孔小平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