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新农村建设:一头牛改变农民一家人的贫困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24日10:31 时代信报
新农村建设:一头牛改变农民一家人的贫困

志愿者肖佳华与朱婆婆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2005年7月,一群来自北京的城市青年,来到贵州省赫章县河镇彝族苗族乡海雀村拍下一些照片,照片上全部是令人辛酸的贫穷。一个志愿者说,这不是中国最贫穷的村庄,但它的贫困震撼了我。

  这群来自城市的志愿者要倡导的是一个叫做“牛背上的希望”的公益行动:一头牛,改变农民一家人的贫困。

  寻找中国最贫困的村庄

  信报记者 陈富/文 扶贫志愿者/供图

  被贫穷震撼的志愿者

  “那真的是一种难以忍受的贫困。”电话里,扶贫志愿者肖佳华有些语气哽咽。“去之前,我就设想过他们的贫穷,到了那里我所看到的景象已经完全超出了我的想象。”

  26岁的肖佳华一直在南京和北京等大城市里生活,贫穷,对于这位80年代出生的年轻人来说只是他父母口中的传奇。

  肖佳华所在的扶贫志愿者团队一行十多人,首先来到的就是海雀村。这是胡锦涛总书记亲自提出建立的国家级生态试验区——毕节试验区的发祥地,全村有5个村民组208户824口人,村民都是苗族或者彝族。

  从乡政府到海雀村约15公里,短短的15公里,驱车用了两个多小时。道路泥泞、起伏、回环,偶尔还有涨高的河水挡道。

  黄土砌墙的茅草房内除了一张木板搭起的床、一个破旧碗柜外,没有其他家具,而且床铺和牛圈同在一屋;屋顶上还有大面积塌漏,只要是大风一吹就摇摇欲坠……这是志愿者在村民朱文松家中看到的景象。

  31岁的朱文松生了两个男孩(分别5岁、8岁),还要赡养74岁的父亲和75岁的母亲。家里通电,但只有一盏15瓦的电灯,没有任何家用电器,就连电灯都不怎么舍得用,怕付不起7毛9分钱一度的电费。

  志愿者王英德给朱文松拍照,他们全家都很高兴,因为除身份证照外,家中没有任何照片。“朱文松8岁的大儿子在上学,书费学费约40元/学期,那几乎是全家每年最大的现金开支,还常常交不起”。王英德说,朱文松的父母已不能劳动,患有风湿病,但是从没有买过药吃,“因为没有钱”。

  村民朱文富的父亲今年80岁,据说也还“没有”生过病。朱文富夫妻俩都没有读过书,目前供养小孩读书显得非常吃力。朱文富跟志愿者胡春蕾说,他已决定孩子不再上初中,而是在家养猪、养牛……朱文富还算是海雀村中等人家的状态。因为,“在这个村子所谓的最富裕人家也只是房子上盖的是瓦不是茅草,口粮稍多一些。”

  肖佳华告诉记者,村子里有很多人甚至不知道除了乡里以外的世界是什么样子,因为没有人去过县城。

  28岁的小学代课教师朱光林算是村子里见过世面的人,他初二上学期肄业参军,是村里最高学历的人。他在村子里教书,有学生113人,从一年级到四年级,全部由他一个人授课。教室只有两间,只能是两个年级用一间,往往一条凳上挤坐着三个孩子,一个年级的孩子上课另一年级就安排自习。学校最值钱的教学设施是一台社会捐助的电视。读完四年级的孩子,只有三分之一的孩子会继续就读,最近的学校在15公里外的河镇。

  之后,志愿者来到了以则河村,这是一个有60多户苗族农户聚居的村子。

  村民李文贤8岁女儿身穿的麻纺衣服引起了志愿者胡晓嫔的注意,李文贤说那是他自己种的嘛,自己纺的衣服,“买衣服太贵,没有钱。”李文贤家里只有四五亩地,种的是玉米、洋芋,因为今年大旱减收,有二三个月口粮不够吃。平时家里只能吃洋芋,没有大米和肉。

  如此种种,志愿者被这样的贫穷震撼了,尽管这还并不是中国最贫穷的地方。

  城市青年与贫困村庄的现实对接

  志愿者们后来在县政府了解到的信息是,这些贫困村庄每年人均占有粮食不足450斤,除去种子和饲料,所剩粮食只够吃8个月,有4个月要靠地方政府供应或靠亲戚朋友周济,人均年收入包括食物折款加现金不足600元,一般全家的固定资产不到200元。

  这群参加《中国农村贫困与发展捐助工程》扶贫考察的志愿者一共16个,全部都来自北京,拥有硕士以上的高学历,多年的城市生活让他们的现实生活距离这样的贫困很遥远。

  “这次考察,让我有了对于贫困更为真实的记忆。”志愿者王英德说。王英德之前是一家外企的高级白领,还曾经是一家国家级出版社的策划经理,他自己开有一间书店,现在,他已经开始全职做扶贫志愿者工作。

  从海雀村回到北京,扶贫志愿者们开始希望以某种恰当的方式来关注贫困的乡村,但是,“这已不是仅靠关注就能解决掉的问题,我们还需要社会的力量,需要更多的志愿者。”

  负责招募志愿者的顾松圃说,他并不赞成像王英德这样做长期的全职志愿者,因为“做志愿者没有任何收入,全职的必须有一定的经济基础。”

  每个行动者都从心底意识到:如果我们不行动,这世界还是愁云密布。

  2005年7月之后,肖佳华成为受这次考察影响最深的人之一。考察之后,肖佳华开始关注农村贫困问题,为了更真切的了解村庄和城市的区别,他放弃回到自己早已联系好的高薪职位,决定参加今年的北京村官考试。“都是农村,但是有不一样的地方,”肖佳华告诉记者,“几年以后我希望去那些真正贫困的村庄,去带动那里的村民脱贫。”

  一个模式和它所倡导的理念

  设在北京的中国村社发展促进会副秘书长沈泽江说,解决农村的贫困问题是公民社会责任的表现。

  一个人,一个群体,占有的资源越少,就越贫困。而解决贫困农民的问题,不仅在于给他杯水车薪的钱物,更根本的措施是,“增强他们获取资源的能力,”沈泽江说。

  《中国农村贫困与发展捐助工程》是由中国村社发展促进会发起的旨在解决中国农村人口贫困问题的一个公益工程。第一个项目是云贵川万头黄母牛科技孵化基地公益资助项目。

  2005年8月22日,志愿者王英德、顾松圃、胡晓嫔到浙江省台州市路桥区良一村进行募捐,获得首笔捐助资金3万多元。随后,《中国农村贫困与发展捐助工程》募集到社会捐款20多万元,工程办公室开始组织第一批“100头黄母牛”,启动扶贫工程。

  和传统项目不同的是,《中国农村贫困与发展捐助工程》不是把贫困村庄当成一个“绝对”贫困群体。项目执行者顾松圃认为,这些贫困的地区有很多资源需要我们去开发,充分挖掘、调动和整合社会资源,最终实现被动的、一次性的、救济式的扶贫模式向主动的、永久性的、自助式产业开发模式的转变。

  《时代信报》独家联动《中国农村贫困与发展捐助工程》——

  手牵手托起“牛背上的希望”

  全国征集100名“牛背上的希望”扶贫志愿者!

  每一头牛,可以至少实现一户农民的脱贫希望!

  公益项目:项目以贵州赫章县为核心,建立辐射云贵川接壤地区万头黄母牛科技孵化基地,形成影响中国西部三省接壤地区的畜牧主导产业,从而带动该区域12个县200多万贫困农民走向牧业富民产业化发展道路。

  志愿者征集热线:023-63729222 63840588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