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出走8月求职失败16次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25日09:14 安徽在线-安徽商报

  8个月内,连找16份工作,竟然连连受挫,因为家庭贫寒,为不让家人“担心”,歙县23岁的汪学山(化名)从中国农业大学毕业后,只身来到武汉,自此便与家人失去了联系。为了找到儿子,靠卖豆腐为生、从来没有出过远门的汪学山50多岁的父亲与他的叔叔汪伟平,展开了一场艰难的寻找,经历了无数个不眠之夜。3月22日,离家8个月的汪学山终于平安回家。

  毕业之后突然消失

  “事情发生在去年7月份”。昨天中午,汪学山的叔叔汪伟平向记者详细描述了事情的经过,汪学山去年6月底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7月初的一天,他告诉父母,自己将到位于成都的“中水五局”上班,与同学约定一起从武汉出发。三天后,他给父母打来电话,希望给他的银行卡里存1000元作生活费。不料,这竟是儿子和家人的最后一次联络。

  因为长时间没有儿子的消息,家人打电话到“中水五局”询问,得知该单位从未与汪学山签过协议,汪学山也没去过那里。叔叔汪伟平专程跑到北京,向侄儿的老师、同学挨个打听,大家对汪学山的行踪一无所知。

  儿子突然消失,家人焦急万分,一直靠卖豆腐为生的汪学山的父亲,一夜之间憔悴不堪,为了找到儿子,父亲经与爱人商量,将苦心经营了10多年的豆腐生意停了下来,“儿子找不到,我们哪有什么心思做生意”,汪学山的父亲回忆说。

  半百老父流泪寻儿

  3月7日,汪学山的父亲汪绍土获得一条线索:汪学山先后8次在汉口火车站附近的一处农行自动取款机上取过款,最近的一次是在今年2月11日。从来没有出过远门的汪绍土,因为寻子心切,在汪学山叔叔汪伟平的的陪同下,匆匆赶到了武汉。在汉口火车站农业银行门前,汪绍土戴着帽子,脸色蜡黄,时坐时立,眼睛紧紧地盯着农行门前那台儿子曾经取过款的自动取款机。一天、两天、三天……令人失望的是,儿子始终没有出现。

  “在武汉的日子里,我们真是夜不能寐,一想到还没找到儿子,他爸爸就流泪”汪伟平说。无奈之下,他们只有求助当地的媒体,希望好心人帮助他们找回儿子,并把报道复印了100多份,见人就发。汪学山老家在安徽黄山市歙县,为了让儿子上学,汪学山上初中时,他们搬家到宣城市旌德县郊区,租住在一间不足40平方米的牛棚里。老汪夫妻每天凌晨三四点起床磨豆腐,到城里卖。“他一直告诉我们,工作找好了,要我们别担心。”去年,汪学山毕业的时候,老两口松了一口气,没想到,他却突然不见了。

  “我们不求孩子大富大贵,只要他安安稳稳。”汪伟平说。

  助学贷款还欠1万

  “我们当时想,如果汪学山没出意外,他失踪的最大可能性是思想压力过大,躲起来了。”汪伟平说。以高分考入中国农业大学的汪学山,大学成绩并不理想。他在校的一张成绩单显示,各门功课分数大多在80分以下,英语四级未能过关。

  汪学山的大学老师证实,汪学山的成绩在班上属中等偏下,学校组织过英语补考,但不知为何他放弃了。这些情况过去汪伟平都不知道,“就像他根本没找到工作,却谎称要去上班了,我们猜想,他这样说可能主要是怕我们担心。”

  因为生活拮据,汪学山学费的一部分是靠助学贷款缴纳的,现在还欠银行1万多元,这对于汪学山来说也是一种思想负担。汪伟平说,生活上,汪学山向来十分节省,很少上街逛景点买衣服。四年大学生涯中,他没有照过一张照片。为了省下路费,暑假汪荣华都选择了留校。

  失败16次憔悴回家

  离家8个月,毫无音讯。3月21日下午,汪学山突然拨通了叔叔汪伟平的手机,只说了句“我想回家”。当汪伟平看到侄子时,眼前的一幕让他心酸难忍:因为连续打击和数天卧床不起,汪学山身体已经极度虚弱,甚至连走路时,都难以控制身体的平衡,摇晃不止”。

  当即汪伟平带着汪学山与其父亲见面。在汉口火车站附近的农业银行门口,汪学山与仍在那里苦守的父亲重逢,当晚9时,他们踏上回家路。

  离家那么长时间,汪学山到底在做什么?汪伟平说,出门前汪学山原打算到成都找工作,但在火车站一时冲动便买了到武汉的火车票。出站后,他就在汉口火车站附近租了一间房住下来,120元一个月,不到10平方米。此间,他先后应聘了16次,投了八九份简历,但却没有一个有回音……因为怕家人担心自己的处境,8个月来,他思来想去,还是觉得不与家人联系为好。

  许多大学生面临求职难(资料图片)

  家人愿他直面挫折

  “经历了这么多挫折,现在他需要调整一下自己的心态”。昨天下午,当记者表示要采访汪学山时,汪伟平委婉表示了拒绝,汪伟平说侄子在家人的劝说下,好不容易才恢复了平静,“我们不希望再有人来打扰他”。

  但对侄子的做法,汪伟平也表达了自己的看法,“汪学山个头不高,性格有点内向,在求职中不善于将自己的长处展示出来,这可能是他求职屡屡受挫的原因。但不管是哪种,遇到挫折躲避都不是办法,应该勇敢地站起来,而对社会来说,这同样是一个思考:社会应该多容纳一些大学生,多为他们提供一些岗位,拒绝一次可能对一个人伤害可能不会太大,但遭遇多次拒绝就可能伤害人的心。”■通讯员姚莹实习生魏玲记者陈酿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