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创新:义无反顾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25日09:29 解放日报

  2005年度上海市科技进步奖“花落缤纷”。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些获奖项目可能还是第一次听闻;然而对于参与研究的科研人员来说,在获得鲜花和掌声之前,创新之路已走了很久很久……

  从象牙塔走出的总经理

  在担任高科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前,陆婉英是复旦大学生命科学院的研究人员。作为团队核心人物,她一度跑了无数家医院,向医生讲解生物酶消毒剂的原理和作用。可那时候大家普遍接受的是抗生素和化学消毒剂,“生物消毒”的概念,几乎没人听说过。她还记得第一次去某著名医院介绍产品,差点被当作无证医药销售代表被轰了出来。从象牙塔的“阳春白雪”到市场化环境下的不被理解,身份变换的巨大差异,陆婉英记忆犹新。

  第一次打开局面是在长海医院烧伤科,而第一个敢于吃螃蟹的病人则是和陆婉英一样的科研人员。许是“同道中人”惺惺相惜,他愿意将生物酶用于皮肤消毒。当时病人双腿严重烧伤,植皮手术后很容易引起细菌感染。医生就在他的一条腿上涂生物酶消毒剂,而另一条腿上则仍旧按传统用药。不久以后,大家惊讶地发现,涂了生物酶的那条腿很快复原了,而另一条腿却迟迟没有痊愈。这也成为当时长海医院广为流传的“传奇故事”。

  好的技术终能得到认可。1999年溶葡萄球菌酶获得了国内首个生物型消毒剂的卫生许可证,中国生产生物消毒剂的标准也由上海高科来制定。现在,他们提出的“生物消毒”概念,已被中华医学会、卫生部全国消毒委员会认可。

  【点评】:

  企业是技术创新活动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所谓企业,就是企划创新的事业。不能创新,何以创业。一个优秀的企业,应该有一支优秀的研发团队,有称职的新产品开发领军人物,有一个视创新为生命的创新团队。

  搬进工厂的实验室

  2000年,复旦大学的武利民教授在研究中发现,如果在建筑涂料中加入纳米粒子、纳米疏水剂等纳米材料,大楼外墙能在较长时间内保持清洁,这样就不用频繁地人工冲洗了。可纳米材料尺寸多大、用量多少,才能达到最大清洁度……这些都需要结合实际情况,不断地给材料做“排列组合”。武教授粗粗一算,要试200多个配方,而试一个配方最起码要两天。“我们用的是‘大智若愚’法,不找窍门,就一个个试过去。每个人铆足了劲,两年也这么过来了。”

  2002年6月,最佳“良方”经过仪器检测,数值上达到最佳效果。两家化工材料企业也谈好了合作事宜。团队成员喜出望外,立刻联系了一套居民住宅试用。一个月过去了,科研人员追踪检测,心里像被一盆冷水浇了个透心凉:大楼在经过几场大雨后,满是雨痕,效果不佳。“把实验室搬进工厂吧!”建议一出,100平方米的实验室火速在合作工厂建起,学校3名技术人员吃睡全在厂里,试用有什么反应,迅速调整配方的用量和用时。两三个月后,达到最佳效果的配方“出炉”,新产品在建筑物上经受了风雨考验。

  在被国外名牌牢牢占据的涂料市场,名不见经传的产品想崭露头角十分不易。经市纳米科技产业化发展促进中心的大力促成,该技术率先运用于徐家汇下立交桥隧道。没多久,各方订单如雪片般飞来。

  【点评】:

  高校科研成果,不应“养在深闺人不识”,以应用为导向,主动走向市场是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必然选择。而企业的参与、政府的支撑,则是科技成果“落地生根”的必要条件。

  捕捉最精密的光频

  常人可能难以想象,当光频的精度达到10-19时,到底是怎样一个概念。为了这一课题,华东师范大学马龙生教授和他的研究团队付出了20多年的心血。获奖消息公布之时,马老师正在德国出席学术会议,“得奖并不意味着研究中止,现在国际上都在争相研究光频原子钟,我们还要继续努力。”

  基础研究艰苦而寂寞。和光打交道,从微弱得几乎看不见的光信号,到非常明亮的强光,都必须耐心地一一辨别。几年前的一个冬天,研究小组在美国科罗拉多州做实验。那里海拔1600多米,实验室空调又“罢工”,好几个晚上,大家一边工作一边靠干粮充饥,几乎吃光了所有的东西,可谓饥寒交迫。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是光谱研究最热闹的几年。后来,光谱研究渐渐不“时兴”了,加之短期内很难出成绩,不少人纷纷退出。而马教授一直坚持自己的研究方向,团队里也几乎没有一人退出。

  2004年,马教授带着自己的光频合成器来到美国,和国际标准局、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所的三台同类仪器“比武”。结果,四台仪器都达到了目前为止光频的精密度“极限”———10-19。外国同行佩服地竖起大拇指:“你们的成果,为下一代原子光钟铺平了道路。”

  【点评】:

  科学上凡有重大的成就无不是研究者心无旁骛、潜心研究,数十年磨一剑的结果。浮躁是原始创新的大敌,期望一旦投入很快就得到结果,是很难有大作为的。另外,基础研究应得到稳定的支持。基础研究做不好,科学上要有所突破是很困难的。

  本报记者 章迪思 彭薇 实习生 杨潇惠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