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保护文化遗产,迫在眉睫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25日11:30 今晚报

  在全球资讯时代,诸如文化政治价值观念等软实力都是大国身份的标志。在我国GDP已经位居世界第4的强硬经济背景下,我们5000年灿烂文明绘就的文化版图,却在与世界文明、时尚文化的冲击和碰撞下,传承链不断断裂,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孤岛化、碎片化状况严重,软实力令人担忧。

  文化遗产面临随时都可能消亡的危险。许多有识之士都表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我们是在和时间赛跑;传承中国传统优秀文化遗产,提升我国软实力更是迫在眉睫。

  热现象: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

  从2月12日起,国家博物馆连续“热”了1个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3次延展,展览接待观众超过35万人次。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由我国政府举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的大型全面展览。

  这个展览如打开了一个中华民族瑰丽的宝库:老北京的商业招幌、陕西剪纸、山西面人、无锡泥塑、仿宋针灸铜人……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王文章说:“开始我们考虑的是没人来怎么办?但只过了三天,我们就考虑人太多该如何疏导了。展览原计划举办14天,由于参观者众多,不得不三次延展。”

  事实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展的“热”,是近来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空前关注的一个缩影。

  2005年3月和12月,国务院连续下发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和通知,决定从2006年起,将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设立为中国“文化遗产日”。

  2005年底,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名单开始向社会公示,为期30天,其中,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中秋、重阳六大重要传统节日尽收其中,甚至连楹联习俗和农历的二十四节气也一网打尽。

  随着推荐名单的公布,全国各地掀起一波波抢救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热潮:北京将老字号传统手工技艺列入重点保护对象,宣武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盘点工作于3月15日启动。河南启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逐步建立省级、市级、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宁夏立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自治区人大将《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列入2006年立法计划项目……

  冷观察:陨落、凋零的精神田园

  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的火热,中国少数民族研究中心主任祁庆富认为,这恰恰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们其实正在离非物质文化遗产越来越远。因为非物质遗产包含了精神的东西而变成一种情感的寄托,只有它远去的时候,才能体会失去的痛憾、爆发关注的热情。

  抛开国家博物馆观赏的热闹,我们感受的是维系血脉的精神家园的陨落和飘零。在经济发展的进程中,我国的文化生态正在发生巨大变化,很多文化遗产在人们经意或不经意间消失了。

  在被誉为中国传统古音乐“活化石博物馆”的福建泉州,有着千年历史的南音、木偶戏、梨园戏危机四伏,有些已经面临无人传承的困境。而在全国其他地方,由于种种原因,一些古老地方剧种已经濒临失传。

  10多年前,深圳盐田有人会唱50多首哭嫁歌,现在已没有几人能唱了。上世纪80年代初,国外某公司专门找来老船工,录下了黄浦江上原生态的老船歌;现在,黄浦江船歌的版权已经是属于人家了。

  中国悠久的民族民间文化在国内面临失传或灭绝的威胁时,它们的一支却漂洋过海在邻国得到保护和发扬。近年来,中国已有多个民间文化项目被其他国家抢先申报为本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不能不说是中华民族文化继承中的一个遗憾。

  今年的两会上,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副主任赵启正用令人震惊的数字,列举了我国图书、文艺演出、电影、语言文化等多种文化形态的进出口交流的逆差之势,提出中国的“文化逆差”正在制约中国成为世界强国。

  问出路:文明薪火如何传承?

  作为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国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成为华夏民族共同的文化记忆和身份象征,从而承载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族群文化生命的密码。随着全球化和现代化进程加快,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受着前所未有的冲击,蕴涵民族精神家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或正在从现代人的生活中消失。

  如何保持和弘扬独立的民族精神,保护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成为必然的文化诉求。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已制定了“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在今年“两会”上,如何传承民族文化,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也引起了极大的关注。全国政协委员冯骥才建议加快通过《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对各民族杰出传承人要尽快普查、摸底与认定等。

  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专家委员会副主任资华筠认为,相比较于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因其呈现方式、传承手段的多样性、复杂性、动态性,面临更多的问题和困难。如今形势喜人然而又催人逼人,更需呼唤立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界定、价值判断、保护政策、科学方法以及政府的职能、义务等以立法的形式加以规范和实施,以唤起全民的文化保护意识。

  不可否认,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成为了2005年以来的一大热现象。在冷落了中国传统文化很多年以后,我们终于发现在无尽的物质追求中少了一点什么东西,强烈的空虚和失落不得不让我们回望自己的精神家园。

  也许,当我们不再在物质追求中盲目舍弃文化的传承,不再在文化的选择中妄自菲薄,不再沉迷于过度商业化带来的虚假文化繁荣,真正用心聆听自己血脉中不朽的民族之音,我们的软实力才能坚实而硬朗起来。

  (新华社北京3月24日专电)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