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关注:博客网络“自留地”该不该受约束?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25日14:56 金羊网-羊城晚报 | |||||||||
开博之风愈演愈烈,然而在自家网上能讲点啥面临“自由”与“侵权”的两难 □本报记者童雯霞 这几天,著名评论家白烨先生很是“郁闷”。韩寒在网上向他开骂,白烨一怒之下,把刚开张没几天的博客给关了。
当越来越多的人在“自留地”和他人的生产田里,或匿名“施肥”、或改名“灌水”、或实名“除草”的时候,一群人有了效仿马路“协警”的念头。 “哔!”下个月的杭州,我们将会听到一声哨响,誓当“网络协警”的网友们端出《博客公约》。然而,公约能否管住网络谩骂? 想骂谁就骂谁? 像白烨先生一样“郁闷”的人其实挺多。上月底,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系副教授陈堂发“制造”了“中国博客名誉侵权第一案”———他将中国博客网告上了法庭,因为他在那里看到有人写了辱骂自己的博客文章。据分析,这个署名“KOO7”的“网络邦德”可能是他的学生,他在《烂人烂教材》这篇文章里,怒斥了陈堂发以及其所撰写的《新闻伦理与法规》,其中使用了“猥琐”、“烂人”、“流氓”等有可能被过滤的词语。 紧接着,自诩“著名博客”的沈阳将在校生秦尘送上被告席,比沈阳年轻20多岁的秦尘用“兽医”、“狂犬病”、“自宫”等词语骂他。 每个人都能匿名说话;人们在表现自己的同时也窥视他人,表达、开骂、作秀、视频、恶搞……这样无奇不有、热闹非凡的气氛圈进了商家,接踵而至的是整理出书、广告点击、开设博客网、举办博客节,一个看似给己自足的循环系统正在形成。谩骂、侵权、闹剧,细菌在侵蚀博客生态圈的同时,似乎促进了生态圈的循环。 然而,一旦细菌繁殖过旺占了上风,生态系统就面临失衡的危机。因此,就在沈阳希望当“清道夫”净化网络环境、顺便弥补自尊的愿望被视为“炒作”之后,更多的人不再对将治理网络空气污染的想法寄托于“环保”,而是转向了“公约”。 自由或者侵权? 目前,《博客公约》的讨论稿出台,已进入“征求民意”阶段。从制定者的宣言中,我们不难看出大家的良好初衷:当互联网演变成为一个虚拟社会的时候,博客成为这个社会的中坚力量。我们发言、我们歌唱、我们共享,我们信奉自由平等,我们关注世间万象,我们要创造全新的文化。 然而,博客们也面临两难境地:怕因为限制而失去发言的空间,又怕“言多必失”———《博客公约》共用九条,其中有两条针对言论安全,两条对侵权做了规定,还有两条鼓励发表言论。 试看其中的几条就能明白——— 第5条:在法律保护下,博客拥有言论自由、发布作品、维护自身安全及反抗信息垃圾的权利。 第6条:每个博客都有言论、著述和出版的自由,但在法律所规定的情况下,应对滥用此项自由负担责任。 防君子不防小人? 事实上,博客公约是一种自发性的规范,不是法律法规,甚至没有达到道德的层次,其约束力仅限于自律的范畴,这是一个自律公约。《博客公约》能否产生效力、能在多大层面上产生效应,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 “光靠法律和打官司很难解决问题”,陈震律师认为,“动用某些侦查手段,一定能找到那个捣蛋鬼,但维权成本太高”。因此,不少人看好《博客公约》的诞生,“《博客公约》至少能唤起大家的自律和对诚信的关注,进而在某种程度上让博客朝健康的方向发展。” 也有相当一部分人不看好即将出台的《博客公约》。记者采访了20多位从事网络工作的人员,他们对《博客公约》对网络攻击言论起到的遏制作用并不乐观。“全民皆‘博’并不意味着‘全民公决’”,某网站负责博客版的阿KOO说:“很有可能是少数人的一厢情愿,如果大家不认同这个游戏规则,侵权等现象会依旧存在。” 现实社会中,也不乏这样的例子———比如住在某社区的业主为了共同的利益,规定小区不能养狗;但即使有超过半数的人支持并签名,其他人依旧我行我素。 管理还是不管理? 从木子美的隐私博客,到徐静蕾即将汇集出版的“文学博客”,从挖坑泄愤的私人博客,到全国人大代表程贻举的两会博客,一场以娱乐娱情为原点,迅速向政治、经济全方位蔓延的博客正以难以想象的速度发展。 在两会开得如火如荼之际,众代表委员的博客在“强国博客”上开张。没有人否认,这是一条海纳百川、广聚民意的途径。但仍有人很抗拒,“因为言论实在不好控制”,广州市多位人大代表和委员向记者表达了不开博客的原因。 从事律师工作的朱永平就是其中的一位。鉴于此,这段时间,广州的媒体做了个博客网,将代表们的声音统一放在这个网上管理。“开完会我就不开博客了”,朱永平告诉记者,目前这方面的法律还是真空,尽管自己是做法律工作,“但我不愿、也不敢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