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专利:城市的智慧竞争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25日15:02 新闻晚报

  由本报与上海市知识产权发展研究中心共同主办的“自主创新与知识产权”座谈会昨日举行。人称“中国爱迪生”的蔡祖泉教授来了;70岁时仍奋战在抗击“非典”第一线、20年研究乙肝治疗性疫苗的闻玉梅院士来了。

  我国第一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一类生物技术新药的研发者宋后燕教授、上海通用化工技术研究所的谢建平所长、宝钢建筑工程设计院院长郁等6位著名发明家、3位知识产
权学者做客本报,为上海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城市竞争力,共唱一台“智慧大戏”。

  ■人物专访

  82岁的老发明家蔡祖泉:

  美国人进口中国白炽灯

  蔡祖泉教授虽然当过复旦大学副校长,可说起他的创新路,要从16岁当玻璃制造学徒工开始。蔡教授完全是工人出身,自学成才的电源专家。1952年院系大调整时,蔡祖泉服从国家安排来到复旦,从此与灯结下一生情缘。上世纪60年代初,由蔡教授带领的一个电光源研究小组开展了新型光源的系列研究,制成我国第一只高压汞灯。

  1963年,中国新闻摄影记者用的是如排球般大小的老式放炮型新闻灯,为了争口气,蔡祖泉着手研制“自己的新闻灯”,生产出自己的仅有钢笔大小的碘钨灯。如今在不少中年上海人的记忆中,还对人民广场上的“小太阳”记忆犹新,那正是蔡教授的长弧氙灯,为了制作“小太阳”玻璃和金属接口处的耐高温银焊条,他竟用起了家里的银元。

  在昨天的研讨会上,82岁高龄的蔡教授声音依旧洪亮,他感慨地说:上世纪80年代初,国际上已有3项节能灯专利,一个灯泡卖20美元,但中国一个也没有。1985年起,他开发了中国人自己的系列节能荧光灯。现在节能灯只要1美元一个,全世界80%的节能灯在中国生产,蔡教授的学生去美国,美国同行说:“虽然白炽灯是爱迪生发明的,但现在我们美国使用的白炽灯,基本全从你们中国进口!”

  蔡教授说,我们深深体会到一定要搞开发,一定要自主创新、开发知识产权,有了自己的新技术,我们自己就能站起来。

  中国工程院院士闻玉梅:

  医学研究与申请专利不矛盾

    72岁的复旦医学院闻玉梅院士,正在研究乙肝治疗性疫苗,一旦研究成功,即将造福上亿患者。2003年“非典”来袭,看到一批医务工作者在工作岗位上倒下去,闻玉梅心急如焚,已近70岁高龄的她毅然赶赴疫区,而当时60岁以上人的非典感染死亡率为50%。

  在昨天的会上,闻院士道出了自己内心曾有过的矛盾:医学研究成果事关人类福祉,申请专利是不是会把医学成果“束缚”住?

  “我本来是不大赞成申请专利的,因为我心中的偶像是居里夫人,她生前就把所有研究成果向世界公开。现在为什么要申请专利?我心里有过矛盾。后来遇到了2005年的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才慢慢明白,如果自己发明的技术不申请专利,让其它国家捷足先登,我们的老百姓就享受不到了。只有把专利申请并保护起来,才能吸引投资者,并加速研究进程,推动技术进入市场,才真正能为老百姓造福。否则,医学科研成果服务人类的进程将更缓慢。”

   ■记者调查

  对专利的认识存在误区

  【误区一】

    国际专利太复杂不申请无所谓

  据国家知识产权局披露,我国国内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企业仅为万分之三,99%的企业没有申请过专利,全国71%的大中型企业没有技术研发机构,2/3的大中型企业没有技术开发活动。

  与会专家们多次提到,要在市民中广泛树立知识产权保护意识。闻玉梅说,一家外省市国家实验室,专门研发了汞的微生物降解技术,让水银变得无害。“我跑去问他们有没有申请专利,他们说正在申请;我又问有没有想过申请国际专利,他们说没有想过,国际专利太复杂了。我说并不复杂,问题是有没有意识。现在国际上科技竞争如此激烈,如果一年之内不申请,技术就很容易过了优先期,让国外单位抢了先机。”

   ■专家呼吁:扫盲从本科生起步

    闻院士指出,普及知识产权意识是一门很重要的功课,除了专利专业人员以外,也要给高校的本科生、研究生扫盲。这一观点得到了高校知识产权专家的响应。上海大学知识产权学院院长陶鑫良说:“我们培养的人才不能一出校门,糊里糊涂侵犯了人家的权利还不清楚,自己的权利被人家侵犯也不知道。”好在前不久召开的中国高校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研讨会上,大家已基本达成共识,要在本科生中逐步强化普及知识产权课程,比如在法律基础课上,增加专利的内容。

   【误区二】

  创新交给科学家企业只要利润

    闻玉梅院士作了个形象的比喻:“现在有相当一部分企业家目光短浅,要确定能赚到钱,才肯下本钱。就好像如果茶杯还没有成型,企业就不会拿钱去做茶杯,只会看着科学家做茶杯,等到杯子做完了,可以喝茶了才来投资。”

  宋后燕教授也表示,自主创新应由企业来唱主角,但做起来就会遇到困难,在生物技术、开发新药上问题特别突出。像生物技术一类新药,从研制到上市起码要15年,而企业为了追求利润,早就耐不住性子了。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政府更多引导和支持。

  ■专家呼吁:企业主动给大学出题目

    为什么产学研难以结合起来,经常出现“两张皮”的局面?蔡祖泉指出,现在总是大学在给企业出题目,要企业把大学里研究的技术产业化。而理想的目标应该是,企业应经常给大学出题目,企业遇到技术难题就要去大学里问问科学家。另一方面,科学研究也要同应用需求紧密结合,科学家不要拍拍脑袋,自己想题目,否则做出的成果不一定是企业最需要的。

  复旦大学知识产权中心主任张乃根教授是上海商标的评审之一,他说:“每次看到一些企业的材料,我心里不是滋味,企业每年的利润很多,但是开发很少,有短期效益,却没有长远目标。”如何打破自主创新主体———企业所遇到的瓶颈?张教授建议,关键要解决企业的机制问题,有条件的国有和民营企业都要建立研发中心,加大对研发的投入,要把研发纳入到企业的整个运行机制和考核中去。

  ■发明家谈创新

  一流企业定标准三流企业拼价格

    为什么企业要创新?企业如何创新?去年年底刚被评为中国十大“当代发明家”的上海宝钢建筑设计院院长郁深有感触,他意味深长地说:“一流企业做标准,二流企业卖技术,三流企业拼价格。因此,一流企业领导市场,二流企业紧跟市场,三流企业抱怨市场。中国企业不能只干三流企业的活!”

  城市里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市民们经过正在施工的高楼时,总是见到“弧光交错”———电焊。为了把百米以上的大楼用混凝土砌起来,必须用钢筋连接,传统方式就是用电焊。而郁发明的钢筋冷压连接技术,被称为“没有火花的焊接”。它比电焊连接快5倍,节省钢材近30%,具有高效、优质、低耗、抗震、易操作等特点。

  郁说,基于这项技术,中国已经制定了第一个钢筋连接的建筑规范,直径25毫米的钢筋必须采用它,在东海大桥、浦东国际机场工程和全国29个省市推广,综合效益逾12.5亿元。

   敢于在国际上参与制定标准

    为了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领优势地位,郁从1999年开始参加国际委员会,讨论编制钢筋连接的国际标准。

  但是在国际标准会议上,郁发现,欧美的知识产权超级大国根本不把亚洲代表放在眼里。“在这样的场合只有拿出自己的真东西,才能和老外面对面。”开始时,国际标准是以欧洲标准为基础的,但在会议上郁提出:欧洲标准不能适合中国,欧洲几乎没有地震,但中国是地震多发区,应该以中国标准为主导定国际标准。

  郁回忆起谈判的艰辛历程:“事实上,标准背后有着巨大的经济利益,当时欧洲坚决不同意。”后来,美国、日本等代表也开始陆续支持以中国第一本规范原创技术为基础,主导编制国际ISO标准。郁说:“前不久荷兰一家公司想把它们的技术到上海地铁推广,我说我们的中国规范有抗震要求,

  ISO标准也有抗震要求,请你把你的规范拿出来看看。他拿不出,只好走了。从这一例子可看出,中国企业在创新路上,要敢于参与制定标准。”作者:晚报记者 许可臻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