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百姓受惠看广东③:富而求雅,挺直腰杆谈文化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26日14:40 金羊网-羊城晚报

  经济领先的广东人拿出搞经济的劲头发展文化

  □本报记者 汪令来 实习生 严力

  “穷得只剩下钱了”,这句多年前对广东老板的经典评语,如今正在被悄悄改写———在连日来的采访中,记者发现不少人喜欢如此“诗意”地形容珠三角:连空气里都飘浮
着文化的味道!

  文化热度一再“升温”

  文化本身或许并没有感官上的味道,不过,如果你稍加留意,便会发现这一比喻并不夸张———

  比如文化产业。广东音像制品发行量占全国七成以上;广东报纸的种类、印数、报业总收入均列全国第一;广东印刷业年产值500亿元,占全国五分之一强;广东文化产业早在两年前就超过2000亿元,相当于内地中等城市一年的生产总值。

  比如文化设施。广东正不惜巨资,大手笔建设各类群众文化基地。

  广东博物馆新馆、中山图书馆改扩建、广州歌剧院、东莞玉兰剧院、深圳音乐厅……仅仅2005年,这类投资就高达25亿元。

  再比如文化氛围。媒体的报道就是最好的证明。过去一年,书香节、亚艺节、文化博览会、音乐金钟奖、粤剧琼花奖、国际音乐夏令营、国际旅游文化节、粤港澳文物大展……一个接一个,在广东媒体版面上攻城略地。

  其影响之深,甚至到了公开讨论“广东办旅游节,老百姓能不能放假”的程度。

  文化助力“广东制造”

  有人评价说,发展文化,广东人拿出了搞经济的劲头。

  为什么?广东人没有掩饰自己的意图。东莞市委宣传部部长江凌说:“现在已经到了以文化论输赢的年代。”

  数月前,当全国14家中心城市晚报高层走马珠三角时,广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长陈建华硬是将参观的第一站,由广州本田改为广州大学城。理由就是,广州已不愿再把GDP作为目标,“提高城市的文化品位”才是追求。

  对于文化的“杀伤力”,学者们则从另一个角度进行了诠释。“文化是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广东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蒋建业说,德国机械、法国香水、意大利皮具,文化内涵越多,品牌的附加值就越高,竞争力就越强,也更能赢得消费者的“货币选票”。

  事实上,“广东制造”风靡大江南北,某种程度上也正是与务实、创新的“广东文化”相得益彰的结果。曾主持广东产业竞争力研究的暨南大学朱卫平教授认为,从当年的“珠江水、广东粮”,到后来“粤家电、岭南衣”,再到后来的华为、QQ、闪盘……无不如此。

  充实脑袋找“后劲”

  产业结构升级热潮渐兴的珠三角,正倡导用“智慧”而不是“汗水”赚钱,比如打造品牌,比如自主创新。在广东省社科院研究员丁力看来,这里所指的“智慧”,说白了,就是文化。但问题是,文化不会不请自来。

  正因为如此,所以广州才斥资200亿元建起现代化的大学城,以医治高等教育资源落后的“心病”,使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迅速由1998年的8%提高到22%;东莞建起了容量达数百万册的图书馆,并实现全市包括乡镇图书馆的“一卡通”;中山向外来务工人员开放公办学校,并创建了很多的民办学校,解决外来人口子女入学问题。

  正因为如此,深圳要花大力气搞“精品演出工程”,即便有的演出赔钱,也要让市民欣赏到高雅艺术;从去年起,广东每年投入2500万元,完善东西两翼基层公益文化设施,建立健全“广东流动图书馆”、“流动博物馆”网络,筹建“流动电影库”、“流动艺术学校”和“流动演出网”等等,提高全民文化素质。

  曾有人说,富了口袋的广东人,谈经济底气十足,谈文化略逊三分。而现在的情形是,正忙着充实脑袋的广东人,谈文化时的腰杆子已经越来越硬。

  (紫/编制)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