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百年诞辰:追思先贤教研风范 热议文化遗产保护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26日14:40 金羊网-羊城晚报

  中山大学举行学术研讨会纪念王季思和董每戡教授

  本报今天消息记者邓琼、实习生欧阳黎报道:白发长者颔首鞠躬,后辈学人泪洒衣襟。昨今两天,海内外致力于古典戏曲研究的知名学者齐聚佛山,在中山大学已故教授王季思和董每戡两位先生的诞辰百年追思会上,向这两位著名的戏曲研究专家表达敬意,场面十分感人。

  思先生忆风骨

  王季思先生可谓古典文学研究界同后辈合作时间最长的学者。中大中文系的黄天骥教授回忆说,王先生直至90岁谢世从未中断学术研究,“上世纪80年代,有一次几位远方的学生来看望先生。一起吃饭时,有人举杯祝愿老师身体健康、多留下几部专著。王先生把酒一饮而尽,神秘地转身回到书房拿出几页文字,说:‘我有长寿之秘诀、不死的灵方,请看!’大家凑上前一看,原来是一份培养研究生的教学计划。奖掖后学、培养人才,王先生终身视之为己任!”

  说起董每戡先生,他的经历和风骨更是让与会者备感唏嘘:“上世纪50年代董先生被错划为‘右派’遣返回夫人的家乡湖南长沙,生活极端贫苦,加之右手病颤难以书写。但他竟然还不放弃学术著述,把收到信件的空白纸、香烟盒、废弃包装纸等等贴成‘百纳纸’,以右手横向抓钢笔、左手食指顶着钢笔管推动的方式写字,就这样写下了近200万字的戏剧研究著作!不料又被抄家抄走多半,藏起来的部分又被老鼠噬咬而光。即便如此,他也不放弃,待形势略有缓和又开始重写。”

  为往学开新言

  研讨会上,学者们不忘继承先贤的学术传统,还从对传统戏曲的研究和考察出发,谈起了对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冷思考和深忧虑。

  来自日本早稻田大学演剧博物馆的稻叶明子女士是研究中国皮影戏的专家,她说,现在越来越多的人知道皮影戏是好东西,但这仅仅表现为对艺人手中的皮影(俗称“影子”)的收购,而非负责任地整理、研究,要知道,“死去的‘影子’永远不会说话”。

  她谈到,某地皮影戏停演几十年,最近为开发旅游,地方政府组织老艺人们上班演出,还为老艺人招了小徒弟。但老艺人却非常焦虑,因为他腹中剧本有两百多种,每句唱词都有丰富内涵。但每天上班只演几个不到十分钟的节目,而且还多是武打戏,这样哪能培养出好徒弟?老艺人说,自己试着慢慢抄写唱词,但毕竟水平有限,传了几百年的好东西眼看要失传。稻叶女士困惑地说,这种为开发旅游、发展经济而开展的所谓保护工作,能有多少实效?甚至有不少地方说保存或发展了某种文化遗产样式,其实连其本来面貌都没搞清楚。

  台湾世新大学教授曾永义先生作为台湾中华民俗艺术基金会的负责人,对在全社会推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工作很有心得。他说,十年前台湾的戏剧是没人看的,但现在年轻人观看传统戏剧已成为时尚。这十年间发生了什么呢?首先是政府资助调查、整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各种形态,然后到社会上去展出,慢慢地社会大众开始重视自己的乡土文化。此外,鼓励公立剧团深入学校做示范演出以及与学生直接交流,年轻人从好奇到看出门道,渐渐就接受了这种熏陶。

  曾永义以“图书馆是永久性的静态文化视窗”这一形象的说法作类比,他说:“传统戏剧或者非物质文化遗产要得到进一步发展,也应该走进校园,成为校园内‘永久性的动态文化视窗’。”

  (紫/编制)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