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环球时报专题 > 正文

中俄关系不必急于称“典范”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29日00:22 环球时报

  随着俄罗斯总统普京访问中国,“俄罗斯年”在中国拉开帷幕,中俄关系再次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环球时报》3月22日刊发俞邃先生文章称:“中俄关系堪称大国关系典范”。

  这一观点值得商榷。

  首先,大国关系是否存在着“典范”?所谓“典范”,顾名思义应该具有典型性和示范性,但实际上,国际关系错综复杂,国家通常都会基于本国利益而确定与他国建立何种关系,适合的才是最好的,也正因为如此,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千差万别,很难说哪种是“典范”哪种不是“典范”。

  退一步说,即使大国关系存在所谓“典范”,中俄关系离“典范”一称也尚有距离。诚然,当前中俄关系处于一个比较好的水平,对两国来说都是有益的,其中的某些交往方式也有值得其他大国借鉴之处。但是,应该看到其中也还存在着某些不足。

  就目前而言,中俄关系有“三热三凉”。一是政治热、经济凉。虽然中俄双边贸易额去年达到创纪录的291亿美元,比前年增长37%,但这个数字不仅远远低于中美、中日、中国与欧盟之间的贸易额,也远低于中国与韩国之间的贸易额,与中俄两国高层往来和战略伙伴关系很不相称。二是官方热、民间凉。中俄最高层的关系炽热与下层政府机关和国民之间的冷漠,也形成截然反差。三是老年热、青年凉。在中国,大约55岁以上的中国人,多拥有强烈的“俄罗斯情结”,而大约30岁以下的中国青年,则是在美国文化的巨大冲击下成长起来的,缺乏共鸣基础。

  回顾过去再展望未来,中俄关系也仍然存在需要克服的地方。比如,中俄

能源关系常常受到干扰;一些俄罗斯人也正在担心中国涌入西伯利亚地区的人太多。从未来看,俄国拥有丰富资源,厚实的科技基础,崛起之势非常明显。

  中俄两个大国同时崛起,在国际关系理论上看,是一个很棘手的难题。两国拥有漫长共同边界线,文化差异很大,都在努力为自己争取发展和繁荣空间,要真正超越传统大国崛起逻辑,要真正做到“世代友好,永不为敌”,还需要两国更多的努力。

  目前,中俄有巨大的共同战略利益,友好交往也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但两国关系也并非总是双赢,总是会有某些矛盾之处。某些学者提出,两国最好学习刺猬相处,不能够靠得太近(如结盟),也不能离得太远,这也不无道理。在未来如何妥善协调处理好两国关系,其实还有更远的路要走,还有更大的提升空间。我们应该始终保持客观、理性、冷静的态度来看待中俄关系,而没有必要称之为“典范”。文/邓清波

  (本版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欢迎读者参与讨论,电子信箱:taolun@peopledaily.com.cn)

  《环球时报》(2006年03月27日第十一版)


  相关专题:环球时报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