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际新闻 > 环球时报专题 > 正文

高福利让欧洲大国骑虎难下:德国人要政府买婚戒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27日11:35 环球时报

  环球时报驻德国、法国、英国特约记者 柴野 青木 唐惠颖 寇维维

  环球时报驻英国特派记者 施晓慧

  “一个希望得到养老金的人,一般不会好斗,而且易于管理”———这是德国“铁血宰相”俾斯麦的一句名言。当时,德国的煤矿工人生活悲惨,为帮助遇难或贫困的伙伴,他
们自发设立了“公基金”。为瓦解工人运动,俾斯麦宣布建立广泛的社会福利制度。此后,福利制度成为欧洲国家社会制度的一块基石,成为欧洲走向繁荣与稳定的基础。然而,100多年后,德国前总理施罗德痛心地说:“我们的国家怎么了?经济活力受损、社会僵化、难以置信的精神抑郁。这是危机的关键词。”

  -德国:有人要求政府给自己买结婚戒指

  欧洲的社会福利水平普遍较高,德国更是以高福利闻名。为此,本报记者特意到柏林社会保障局采访。该局的一位官员说,现在德国享受社会救济的人有290万,150万个家庭。救济金每月为345欧元(德国东部是331欧元,1欧元约合9.7元人民币),政府还负责支付被救济对象的住房租金。这位官员给记者举了一个实际的例子,一名叫汉斯的德国公民,现年56岁,由于长期失业成为社会救济对象。他一家5口人,男主人每月的救济金是345欧元,夫人能得到289欧元,3个孩子每人各补助207欧元。这样他一家每月可从社会保障局领到1255欧元的现金作为生活费。他家750欧元的房租和医疗健康保险均由政府支付。如果加在一起这个家庭每月的实际收入超过2000欧元。目前,德国职工的月平均工资是2800欧元,实际收入并不比领取社会救济的人多多少。况且,每年换季时,领取救济金的人还能再得到几百欧元的服装补贴。如果生活上仍有困难,可以申请额外资助。记者在社会保障局的黑板上看到一些人申请实物的项目:结婚戒指51欧元,洗衣机306欧元,厨房用品161欧元,煤气灶397欧元等。大多数家庭在拿到现金救济后还会再申请实物救济。

  对于高福利带来的社会问题,基层官员感受最深。一位官员对记者说,柏林市政府有一个由40多人组成的监督机构,他们每人负责1500个家庭,对救济申请者的家庭经济状况进行实地考察。这位官员给记者举了个例子。他们的工作人员进行调查时采取明察暗访和突然袭击的手段。申请人有义务接受任何形式的检查,要打开所有房间和衣柜。一个年轻人入冬前申请购买棉衣,调查人员家访时发现,他衣柜中虽然衣服不多,但家中竟有两台电视、一台高级音响和大量CD盘。调查人员认为,他没有把救济金用在急需的方面,因此不能批准这一申请。仅柏林地区每年就有40%的人的额外申请超出了他们的需要,而被拒绝。

  德国将高福利视为一种维护社会稳定的手段,但其负面影响现在越来越明显。最突出的一点就是养活了一批懒人。不少享受救济的德国人没有丧失工作能力,而是不愿意工作。由于德国社会保障的层次比较高,涉及领域广泛,从出生到死亡几乎无所不包,而且还有诸如医疗康复、保健、家庭护理、教育补贴等层次更高的补助,因此它已经远远超出了“弱势群体的最低生活要求”。德国民间有种说法,翻译成中文也很押韵:社会福利大家拿,不拿白不拿,拿了就白拿,白拿谁不拿。

  从德国社会舆论来看,普通公民对领取社会救济的人除了同情以外,更多的是蔑视。当然他们蔑视的是那些有一定工作能力但待在家里不劳而获的人。每每谈到德国经济不景气时,人们都会提到,优厚的社会福利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阻碍了经济发展。领取社会救济的人也感到自卑,记者在柏林社会保障局看到,排队等候申请社会救济的人大多都低着头,不愿与别人交谈。一位办完申请手续的德国人谈到官员们提出的苛刻问题时,愤恨地对记者说:“这简直是在损害人的尊严!”其实,德国人的这种心态缘于国民经济承受的巨大压力。目前,德国政府在社会保障方面的支出占到了国内生产总值的33%,而且这一比例还在不断增加。政府负担过重导致国家投资行为减少,经济的低增长反过来又影响了国家收入与公众收入,从而使德国经济进入了一个难以走出的怪圈。德国政府终于认识到,社会福利体制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时候了。从2005年起,德国政府将失业救济金和社会救济金合并称为失业金,社会救济金尽可能只发给丧失劳动能力的人,而目前德国18岁至65岁之间丧失劳动能力者仅有20万人,其他原来领取社会救济的人员被归入失业行列,领取失业救济。失业者必须接受劳工局介绍的工作,否则每月减少100欧元的失业金。德国政府对社会福利政策的改革触动了不少人的利益,2005年年初,成千上万的德国人走上街头,抗议这项改革“对社会弱势群体过于强硬和无情”。因此有人说,德国老百姓才是福利制度改革的最大阻碍。

  -法国:高福利让很多行业逐渐消失

  在法国,高福利不仅影响到了该国的产业结构,还影响了法国人的生活方式。那些长期失业的人可以到社会家庭辅助中心申请最低收入,单身的人每月最低生活补助金为405欧元,两个人为每月608欧元。对于那些短期失业或处于转换工作时期的人来说,第一年能拿到相当于原工资90%的生活补助,第二年是80%,从第三年起才开始拿集体补助。也就是说,如果你原来的工资高,失业后的前两年肯定衣食无忧。对于雇主来讲,可就没那么轻松了。因为即使雇一个没学历、没技术的普通劳动者,雇主也要拿出1200多欧元的最低月工资,此外,他还要为雇员交纳失业基金、退休基金、养老基金、社会疾病保险等各种费用。都算下来,雇主实际为员工支付的费用最少也要1800多欧元。这样一来,在法国出现了一种现象———“劳动密集型商品”价格昂贵,如房子和人工服务等。那种“技术密集型商品”反而不是很贵,如大规模生产的工业产品等。这种消费特点对法国人的生活方式影响很深。如法国人不爱修东西,过了保修期的东西如果坏了就直接扔,因为买新的比修旧的合算。这使法国维修业日渐衰落。另外,雇用人的法国人也越来越少了。听说10多年以前,女佣在法国还相当普遍,但现在,中产阶级一般都雇不起女佣了。

  高福利改变法国人生活的同时,也在改变着法国的方方面面。汽车业、采矿业、服务业等能大量制造就业机会的产业一方面纷纷裁员,另一方面加大了在职人员的工作强度。工作者应对就业压力和工作压力的同时,工作的积极性还可能受到打击,因为很多人可以不劳而获。这使得法国劳资矛盾十分突出,罢工、游行比较普遍,这在降低法国运转效率的同时还恶化了法国的投资环境。而它的一个“副作用”就是法国中小企业雇用的黑工(非法打工者)越来越多。法国维持高福利就必须维持高税收,2005年,美国财经双周刊《福布斯》发表报告称,在全球52个国家和地区中,法国是税负最重的国家,税收几乎占国内生产总值的一半。重税不仅阻碍了外资进入,就连法国企业和资本也纷纷转向其他国家。所有这些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是,法国失业率居高不下,国家税收减少而支出却在增加。以往令法国人骄傲的高福利制度现在正成为制约法国发展的“阻力”,但如果有人敢改变这种制度,很多法国人马上会群起而攻之。

  -英国:改革走在前面,但走得并不远

  对于法国因福利问题而引发的社会动荡,英国《金融时报》的一篇评论代表了英国人的主流观点,即《法国应该改革,或者继续生活在恐惧中》。英国媒体称,法国一些年轻人在国内找不到工作,却能在美英等国的劳动力市场上找到工作,他们对美英等国劳动力市场的灵活政策兴奋不已,但却反对在自己的国家实行灵活政策。英国媒体的观点有一定道理,但也有些“说教”意味。这是因为,同样实行高福利政策的英国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出现了生产效率低下、失业率高、工会动辄大规模罢工等“英国病”。1981年,英国的伦敦、利物浦、曼彻斯特等城市还接连发生了暴力冲突。当时的撒切尔政府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主张更多利用市场经济手段来促进经济的“自然回升”。因此,英国当初的高福利制度变成了现在的“主动福利”制度。就失业问题而言,政府把救济减少到“最低社会标准”,加大对创造平等机会和培训就业技能的投入,促进就业。这使得英国经济保持了10多年的持续增长,英国人说邻国的底气也越来越足。尽管如此,目前,英国仍有2700万人称生活缺乏足够的补贴,而英国总人口才6000多万。几乎每个月,在英国各地都有不同规模抗议政府削减养老金的活动。有专家表示,英国人应该自省,“不要总是获取,获取,获取,应该想一想奉献”。但不少英国人尤其是英国老人并不这么想。所以,欧洲很多国家的人都认为,英国人看别国的态度实际上是“五十步笑百步”。

  -欧洲大国将走向何方

  受高福利困扰的除了德法英还有西班牙、

意大利等“老欧洲”国家。这些国家的高福利制度是欧洲发展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曾经是国家的骄傲、人民的自豪。但随着全球化的冲击和欧盟一体化的深入,高福利国家必然要调整政策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否则,“城堡将从内部被攻破”。而欧洲国家福利改革的方向就是使欧盟成员国的福利水平趋近,趋于合理化。近年来,欧盟国家尤其是欧洲大国在朝着这个方向艰难前行。

  相关专题:环球时报 

声明:新浪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