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日中友好团访华专题 > 正文

《环球》杂志:日本七团体决定集体访华内幕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30日18:11 新华网

  3月底,冬的冰冷刚刚过去,料峭的春寒中释放出万物复苏的气息。

  因日本政府领导人屡屡参拜供奉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而陷入低谷的中日关系,亦如春天的气候,乍暖乍寒,阴晴相间。

  虽然,小泉首相仍在那里喋喋不休地为他的参拜之举辩解,但是这种辩解在其国内外舆
论的指责和压力下愈来愈显得苍白无力;麻生外相也仍在那里说着一些违反外交常识的话,此公外交外行,已传为国际外交界之笑谈。

  随着小泉卸任日期的临近,日本国内政财界围绕小泉后政权花落谁家的角逐日趋激烈,有心维护中日两国友好关系的有识之士,则不再对在小泉任内改善中日关系抱有幻想,而把眼光,放在了小泉之后。

  日本媒体注意到,今年2月,中国国务委员唐家璇在会见日本日中协会会长野田毅时,曾表达了一种判断,即:由于小泉坚持参拜靖国神社,在其任内中日关系改善的可能性非常小;而今年3月中国总理温家宝在记者会上对中日关系提出的三点意见,也被日本媒体解读为,中国正谋求在小泉之外改善中日关系。入春以来中日之间频繁密集的官方来往与非官方交流,亦确实为这些解读提供了诸多注释。

  到本刊截稿时仍在紧锣密鼓操作之中的日本七团体集体访华之举,是这些注释中相当重要的一条。一些国际问题观察家用“沉舟侧畔千帆过”来形容当下的中日交流。

  3月16日下午,《环球》杂志记者专访中国对外友协陈昊苏会长时,看到他办公室的黑板上写满了各种行程安排,排在前面的一条是:3月31日至4月1日,桥本龙太郎等日本七团体(负责人)访华。

  这七个团体分别为日中友好协会、日本国际贸易促进会、日本中国文化交流协会、日中友好议员联盟、日中经济协会、日中协会和日中友好会馆。

  在中日高层交流基本中断、中日关系陷入僵局之际,这七个对华友好团体首次联袂访华,格外引人注目。

  七团体联袂访华并非突然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自建交后为培育和发展两国关系,大规模的民间交流活动从未停止过。这次日本七团体决定集体访华,备受关注,并非仅仅因为其团体多规格高。一些观察家认为,这次活动实为中日两国有识之士为小泉后中日关系改善谋篇布局的一部分,其象征意义不可低估。

  中日民间交往由来有自,在中日邦交正常化之前,新中国第一代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等提出了一个“以民促官”推动两国关系发展的方针,也得到了日本方面的积极回应,比如说LT贸易,就是廖承志(L)和安崎达之助(T)促成的,后来举行的各种贸易活动,都搞得很好,中日复交以后签订的日中友好条约也是靠民间交流推动的。

  当时,中国政府为了中日长远友好采取了宽大为怀的做法,放弃了战争赔款,教育了很多战犯然后把他们送回去。周恩来总理提出对日“区分论”,说我们要把日本的战犯和日本的普通老百姓区分开来,日本老百姓是参与了战争,是战争机器的一部分,甚至是炮灰,但是他们和发动战争的罪犯是不一样的。

  中国社科院日本研究所政治研究室主任高洪说,这是中日两国在特殊历史背景下推进关系发展的很好方式,后来中日复交后,民间、官方两条管道并行,一起推动中日关系向前发展。

  进入21世纪以来,由于小泉坚持不断地参拜靖国神社,以及日本官方的一系列错误言行,导致中日关系不断恶化。

  在这种情况下,中日民间大规模交流活动一直在进行,维系着中日关系的基本温度。

  2001年,两国友好团体联合发表《新世纪中日民间友好宣言》,2002年中日友好协会和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在人民大会堂共同举办庆祝中日邦交正常化30周年大型招待会。日本前首相桥本龙太郎、村山富市,前副总理后藤田正晴以及各友好团体负责人应邀出席了招待会。

  2005年正值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和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在这个重要和敏感的年份,中日友协等中方35个民间友好团体同日中友协等日方25个民间友好团体经协商决定发表《和平与睦邻友好呼吁书》。4月12日,中日民间友好团体代表会议在东京举行。中日友协会长宋健率团出席大会并发表讲话。中国驻日大使王毅出席大会并致词。会上,中日双方代表一致通过了《和平与睦邻友好呼吁书》。

  会后,日方举行庆祝招待会。日本众议院议长河野洋平、参议院议长扇千景、外相町村信孝、前首相桥本龙太郎、村山富市、羽田孜及多名国会议员和各界友好人士约400人出席。

  这次来华访问的日本七团体都是中国的老朋友,他们和中国的渊源很深。除了这些老朋友外,在中日关系陷入低潮的背景下,中方也在开始着力结交一些新朋友,开拓新的民间交流渠道。

  日本的言论NPO 就是其中一个。言论NPO是日本的一个精英组织,是一个非盈利团体,供日本的精英人士在这里讨论国家大事,给政府提供方向性的意见并以此施加压力。言论NPO的亚洲战略委员会里都是一些很资深的政治家和经济学家。

  2005年8月,正值世界反法西斯活动纪念年,言论NPO和《中国日报》在北京合办了“北京—东京论坛”。目的就是讨论怎样打破中日僵局。

  据言论NPO理事、日本东京经济大学教授周牧之介绍,论坛的主要议题之一就是探讨日本的未来以及与亚洲的关系,“中日关系走到如此糟糕的境地,对日本的未来、对亚洲的未来有很大影响。我们感到有必要给中日双方提供一个高层人士能够直接对话,能够自由讨论问题的平台。”

  周牧之介绍说,前国务院新闻办主任赵启正、中国人民对外友协会长陈昊苏等参加了会议,不像以前那样说完话就走,都是从大会到分会一直盯着下来。中方共40人发言,日方代表则有30人。双方都在自由讨论,没有书面稿,“论坛开得很火,不光是中国、日本的媒体,欧美的媒体也很关注,因为像这样形式的平台过去没有,日方人士不是中国问题专家,他们在真正考虑日本的未来。”

  小泉第四次参拜间接促成七团体集体访华

  2005年底,眼见中日之间因为靖国神社、东海油气田开发等问题有冲突加剧的可能,中日友协很着急,冒出一个大胆的设想:邀请日方7个主要友好团体一起来华,就未来中日关系坦诚交流,献计献策。

  据中日友好协会秘书长许金平介绍,这里面有政府的支持,例如,外交部就从中大力斡旋,也有其他团体的积极配合,“我们中日友协是促进中日友好最主要的团体,特别是在两国高层交往不畅的情况下,中日友协有责任把‘以民促官’这个优秀传统发扬光大,搞得影响更大一些。”

  许金平承认,虽然中日友协和日方这7个主要友好团体单独都有很多交往,但把这些团体邀在一起来访影响很大,也很难。七个团体当中有政界人士,包括前首相、前内阁成员,有文化界,画家、音乐家,有企业家,还有社会活动家等等,让他们凑在一起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但沟通比预想要顺利得多,“现在已经是中日邦交正常化以来两国关系的最底点,大家都是从事中日友好活动的团体,都觉得中日之间的僵局不能再恶化下去了,他们(日方)也在想如何打开局面,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双方可以说是一拍即合的。”

  据许金平讲,今年新年刚过就开始操作,先是和日方几个主要友好团体的负责人士私下商量,“摸摸日方的底,结果日方人士认为这是一个好事情,表示愿意积极配合”。

  据日中友好协会事务局长高野仓介绍,年前中方通过电话等“非正式”方式提出邀请,2月份中日友好协会副会长井顿泉专程前往日本发出正式邀请,日本方面愉快地答应了。之后,日中友协将七团体召集在一起征集大家的意见,七团体的态度都非常积极,都愿意去中国访问。

  据日中协会理事长白西绅一郎透露,小泉2002年第二次参拜靖国神社以来,中日两国民间友好团体就进行了大量交流工作,2004年1月小泉第四次参拜靖国神社后,日本七团体代表就有意访华,这次中方邀请后,在中国驻日大使王毅的大力支持和斡旋下,终于能够成行。

  随后就是协商日程的问题。七团体的会长都是知名人士,平时工作非常繁忙。于是各个团体都把各自日程安排报上来,由日中友好协会做协调,最终定下了访华日期。

  高野仓说,七团体一直都对来华访问很积极,但之前都是各自单独成行。而这次七团体包括各自的会长和理事长在内共计26人的高规格集体访华,在日中交流史上尚属首次。

  日本国际贸易促进会理事长中田庆雄说,中国的温家宝总理在两会期间提出改善中日关系的意见,其中包括通过民间渠道来推动两国关系的改善。现在日本的经济界人士和对华友好团体都非常希望来中国访问,加强同中国的联系,表现出了迫切的心情。

  据了解,此次七团体集体访华预定日期为3月31日到4月1日,所有活动都在北京进行。七团体由前日本首相、现日本国际贸易促进会会长桥本龙太郎带队。

  这次活动主要讨论“后小泉时代”,如何改善中日关系。双方面对面畅所欲言,不需要演讲稿,说一些心里话。

  “中日关系不能再失去十年”

  积极参与策划这次七团体集体来华访问的日中协会理事长白西绅一郎在谈到这次访问目的时说,“新世纪的日中关系已经失去了5年,不能再失去10年了!”

  一些中国学者对此也有同感,他们在谈及“后小泉时代”中日关系的走向时,大都肯定这种大规模民间交往对改善和稳定中日关系的重要作用。

  外交学院国际经济系主任江瑞平教授认为,现在中日关系的一个主要症结就在小泉坚持要参拜靖国神社。半年后小泉即将卸任。他的接班人会不会接着参拜,两种可能都有,但至少有一种可能就是他不再参拜,如果这样的话,中日关系中最大的一个症结就消除了。”

  “现在从表面上看,中日官方高层交往中断了,但不同层次的官方交往依然还在进行,”江瑞平说,“前段时间,日本产业大臣专门来中国与中方有关领导会面,提出了许多合作的意向,自民党的一些重要议员也纷纷来华,最近桥本龙太郎等又过来了,表面上看是民间团体,事实上都有一些官方背景。这样看,中日关系最近,比如说在今年秋季左右,可能应该会有所好转”。

  中国社科院的高洪表示自己既不乐观,也不悲观,“我对中日关系的远景是乐观的,就眼前来说,如果小泉或小泉的接班人不改变对历史问题的态度,不改变以邻为壑的冷战立场,中日关系不容乐观,也就是由于中日关系近期不容乐观,我们才更要从其他方面着手解决两国间存在的问题,才更要加大力度做好两国的民间交流”。

  国际问题研究所研究员晋林波则对中日民间交流的作用持保留态度,他认为“交流只是一个前提,并不是交流以后就一定有正面的结果”。

  在他眼中,日本人总体而言有一种“岛国心态”,心胸比较狭窄。而且,高兴不高兴看不出来,可能你三年前惹了他,三年后才会知道。

  晋林波认为日本社会较十年前已经有大变化,“中国人不能理解以前在历史问题上日本的大臣、部长只要说错话了,马上就被迫辞职,但现在不但不辞职,反而很受欢迎,所以大多数中国人就觉得是意识形态的原因,认为日本全部右倾化,其实不是这样的。过去日本也并不是赞同中国的一些做法,只是当时觉得欠中国太多,很多话就不好对中国说,尤其最好不要公开说。后来很多人觉得当时侵略中国的不止有日本,为什么只记日本的仇?但这些话一旦公开说就是错误,但并不认为是事情本身说错了。”

  相反地,中国人认为过去日本是真心真意反省,现在倒退了。晋林波进一步说,现在不少日本人认为中国借题发挥,老是拿历史问题来敲打日本,所以日本就死不承认,以前承认过了,现在没有必要承认了,完全是一种情绪化的对立。

  日本共同社中国局局长渡边阳介亦承认持这种观点的日本人不在少数。

  不过,渡边阳介对“后小泉时代”的中日关系表示了谨慎乐观。在他看来,安倍晋三很可能接任首相,虽然安倍本人是对华强硬派代表,但当上首相后不见得就一定会去靖国神社。因为比较保守的人倒可以说服国内的保守派。

  “如果到时安倍表示自己不去参拜靖国神社,中方就应该好好利用这样的机会,让他去南京参观,交换共同声明等等,”渡边说,“希望中日双方利用这个机会,开始新一代的合作。”

  日本国际贸易促进会会长

  桥本龙太郎

  桥本龙太郎,1937年出生在日本冈山县的一个官宦家庭。1995年,他开始担任自民党的总裁。1996年当选为首相。桥本从政以后一直推行强硬政策。桥本在担任通商产业大臣期间,与美国贸易代表坎特之间舞刀论剑的场面,至今仍为日本一些人士称道。1998年7月卸任日本首相职务后,桥本曾先后出任行政改革大臣和日本国际贸易促进会会长。

  日中友好协会会长

  平山郁夫

  平山郁夫,1930年出生于日本广岛。1945年,15岁的平山郁夫成为广岛原爆的幸存者。他是日本最顶尖的画家。1988年,平山郁夫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亲善大使,主要负责抢救世界文化遗产方面的工作。1989年,平山郁夫成为东京艺术大学第6任校长,并连任三届至今。1992年,他被选为日中友好协会第4任会长,并担任这一职务至今。

  日中协会会长

  野田毅

  野田毅,日本保守党党首。1941年生,熊本县人,众议院议员,曾任原新进党干事代理、建设大臣、经济企划厅长官。野田曾多次访华。2002年春野田率保守党代表团访华,受到江泽民接见。回国后,他积极推动成立了日本执政三党“成功庆祝日中邦交正常化30周年议员之会”。他还主张加强日中青年交流。

  日本中国文化交流协会会长

  井乔

  井乔先生是日本当代著名诗人、作家,现为日本中国文化交流协会会长。井乔多次访问中国,是中国作家的老朋友。井乔先生1955年出版处女诗集《不确切的早晨》,1961年出版第二部诗集《异邦人》,获得第二届“室生犀星诗歌奖”。曾被法国和奥地利等国家授予骑士荣誉勋章和功劳金质勋章。在日本获得过多项文学奖。

  日中友好议员联盟会长

  高村正彦

  高村正彦,日本政治家。1942年3月15日出生于日本山口县德岛市。曾任防务厅政务次官、大藏省政务次官、经济企划厅长官、法务大臣,2001年出任旧河本派会长,河本派因此改为高村派。是自民党内亲华派主要代表人物。

  高村正彦喜欢太极拳,念大学时便是太极拳法部的成员,后又担任过太极拳教练。

  日中经济协会会长

  千速晃

  2005年6月16日,千速晃接任日中经济协会第五任会长。千速晃任新日本制铁公司会长。日中经济协会是日本重要对华经济团体之一,前身是中日备忘录贸易办事处。其历任会长均由日本经济界重量级人物出任,第一、二任会长稻山嘉宽、土光敏夫曾担任经济团体联合会会长,被称为“财界总理”,在日本经济界乃至日本社会均具有很大影响力。

  日中友好会馆会长

  林义郎

  林义郎,原为日中友好议员联盟会长,现任日中友好会馆会长。日中友好会馆1988年1月22日落成。该会馆下设日中历史研究中心,其目的是通过开展对有关历史书籍和资料的收集以及向有关历史研究的学者提供援助等活动,加深日本普通国民对中日关系史的正确认识,从而接受历史教训,防止侵略战争的悲剧重演,巩固和发展中日两国间的友谊。《环球》杂志  

  记者/章文 陈晨 实习记者/李洁 乐艳娜 孙巍

  

 [1] [2] [下一页]

  相关专题:日中友好团访华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