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南方周末专题 > 正文

我们的社会文化就是简单化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13日10:15 南方新闻网-南方周末

  我们的社会文化就是简单化

  南方周末:报上的标题是清华北大“掐尖”,但您在里头举的例子都是地方学校、学生和家长的做法。

  朱清时:标题是这些媒体自己加上去的,不是我的原意。我并没有炮轰清华北大,清
华北大是一流高校,我跟它们有很好的关系,对它们也很尊重。我并没有任何批评它们的意思。我说的只是社会上、教育界的现象,这种现象不应该由清华北大来负责任。

  南方周末:似乎也不应该是家长来承担被批评的责任。

  朱清时:家长是被误导了。他们不了解情况。他们当然是希望自己的儿子受到最好最好的教育,都想当

状元

  南方周末:如果我们追根问底的话,谁应该为此负责?

  朱清时:真正要说责任的话,我们的社会文化就是遇到事情就简单化,用“指标”作为评价体系。比如说评科研成果,就开始数论文篇数。整个社会容易追求一些浮躁的、容易理解的指标。本来上北大清华是好事,但是把它扩张到一定程度就变成泡沫了,掩盖了很多真实的内容,本来的好事都畸变了,就变荒谬了。弄到现在,很多地方政府和学校都把考上清华北大学生的数量作为自己的政绩。

  南方周末:我们可不可以追问一下,为什么地方政府会以考上清华北大作为政绩,而不是以——比如说——考上中科大作为政绩呢?

  朱清时:我想这是一种浮躁心态。最近几年,北大清华被媒体宣传得多,它们在北京,被国内外注意得多。1996年以前,中科大招生分比清华北大还高。1970年代和1980年代,中科大的考分最高;1990年代中以后就开始转向,清华北大的分数线一下子就升上去了,中科大就挪到后面去了。而清华北大分数线的大幅上升,不是它们的教学水平、教学队伍有大的上升,而是像炒作明星一样炒作上去的。

  南方周末:为什么媒体要“炒作”清华和北大,而不是其他学校?

  朱清时:这是因为中央领导在北大清华讲了话,然后教育部要把它们两所学校变成重中之重。这是一种政府行为。媒体的作用就是,一看到上级领导的态度马上就去跟,越跟越烈,越炒越烈。

  南方周末:您指的是“985工程”吗?

  朱清时:这只是其中之一。在“985工程”里,国家在3年里给了这两个学校18亿——这是额外追加的投入,正常的教学经费还不算。然后给复旦大学、南京大学12个亿——教育部给6个亿,地方政府配套6个亿。中科大,教育部给3个亿——因为我们不是教育部的直属高校,再让我们直属的上级单位中科院和安徽省各配套3个亿。因为安徽省的财力非常困难,安徽省的3个亿就基本上没有兑现。

  南方周末:家长和地方学校的选择,您觉得纯粹是一种盲目的行为,还是作为一个经济人的很合理、正当的选择呢?

  朱清时:这个是简单化的理解。家长被媒体误导后,就认为考上北大清华回报高。实际上他们不知道这个是假象。

  南方周末:为什么是假象?

  朱清时:第一,北大清华在某些领域是一流的,但也有好多领域水平不高。比如清华的工科肯定是一流的,但是清华最近几年才建立理学院、法学院、医学院,这都不是一流。就说医学院吧,协和医科大的水平肯定比它水平高多了,国内好多医科大学水平都比它高,清华医学院可能国内二流都算不上。再比如,清华的法学院,是它过去从来都没有的,是从其他高校挖了一些人过去建的,那它比起人民大学肯定就差远了。清华的理学院比起中科大要差很多,因为理学院有好多骨干就是从中科大挖过去的,所以我们很清楚。

  南方周末:但它能给予的回报就最大?比如我进了清华,我出来的身价跟我在中科大的地球物理系——虽然那是很牛的一个专业,很可能是不同的。

  朱清时:一个学生在高校要想得到最好的教育,首先要学的学科是最好的。刚才你说的社会回报是虚的,是听名字。真正当你工作以后,谁管你是北大清华的,大家要看你真才实学。

  南方周末:但问题是,从不同的学校出来,起跑线是不同的。

  朱清时:你说的起跑线不同是这个——北大清华很容易被招工。但这是虚的,只在短时间起作用。

  南方周末:这事关就业机会啊。

  朱清时:但这种东西只管一两年。就算你毕业于一个二三流的学校,一开始你得到的待遇肯定不如清华北大的学生好,但是如果你有真才实学并且专心工作,你很快能得到充分的肯定。

  钱少,花得也少

  南方周末:您刚才提到在1990年代,中科大的优势不像以前那样强了,我们想知道,中科大以前的优势是怎么来的?它1958年建校,第二年就迅速成为一所名校。当年的中科大是不是享受和现在清华北大类似的待遇?

  朱清时:不是这样的。当初中科大是中国共产党自己建的一所新的学校,党中央国务院倾注了很多精力,但是,科大的物质条件并没有清华北大那么好,国家没有给我们多少钱。我们学校当初是自己盖房子的,边盖房子边上课。说是1958年建校,那时候其实房子都还没有。

  南方周末:我觉得这非常有意思,都是倾斜,以前是给大师,现在是给钱。另外,我知道1958年中科大建校的时候是在北京,1970年搬到了合肥,为什么?

  朱清时:“文革”中间闹的,“文革”时候北京的大学不是都闹着搬出北京吗?但是其他大学很快就搬回去了,中科大闹出来之后就搬不回去了。安徽省,连续三届的省里第一把手,从张劲夫到万里都非常喜欢科大,极力挽留,科大就是因为安徽的坚决挽留,结果没有搬回去。

  南方周末:您经常提到美国一些地处偏远地区的名校,比如圣芭芭拉分校的例子,为了保持世界一流大学的水准,它们都严格控制学校的规模,中科大坚持不扩招是不是也是出于类似的考虑?

  朱清时:对,我们就是这么做的。

  南方周末:坚持不扩招可能还只是一个防御性的措施,科大为了建精品大学有哪些积极的措施?

  朱清时:我们现在经费越来越多。你别看我们一年七八个亿,我们才1000个教工,教职员工加起来才3000多。学生加起来也就1万多人。清华北大比我们大几倍。所以它们就算20个亿,它在北京花销也贵呀,人均起来,不一定比我们多多少。我们得到的资源也还是在逐年增加的,没有人来报道,大家不注意而已。

  另外,不知你们注意到没有,最近几年,每年的全国十大科技新闻和国家发的自然科学奖,每次都有中科大。

  还有人才,我们现在每年要从国外引进回来几十个。为什么呢,因为中科大这个地方做研究的氛围很好。他们来了之后,以后很容易当选院士。你看2003年,我们学校一下子选上5个,今年选上2个——像我们这样一个规模的学校,对优秀的骨干来说,这个几率是很大的。除了院士之外,像长江学者、杰出青年基金啊,在科大也是比较容易得到的。

[上一页] [1] [2] [3]

  相关专题:南方周末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