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新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不可或缺的基础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16日17:36 新华网 | |||||||||
新华网北京4月16日电(记者姚润丰)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同时强调,要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那么,当前我国农民培训存在哪些制约因素?如何大规模培养造就新型农民?记者为此专访了农业部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常务副主任、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常务副校长曾一春。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离不开建设“主角”——农民。曾一春说,9亿农民在新农村的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培养新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不可或缺的条件和基础,是当前农业农村经济工作一项十分紧迫和重要的任务。 曾一春表示,我国农民数量大,培养任务十分重。据介绍,在4.9亿农村劳动力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占13%,小学以下文化程度占36.7%,接受过系统农业职业技术教育的不足5%。随着城市化、工业化进程加快,较高文化素质的农民大量流向城市和非农产业,留在农村的农民素质呈逆向发展态势。而且,大批转移出去的农村劳动力,因缺乏城市生活常识和就业技能而就业不稳,回流现象普遍,必须进行大规模的引导性和职业技能培训。 曾一春说,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生产力是建设新农村的中心任务。现代农业的发展过程,实质是先进科学技术在农业领域广泛应用的过程。只有用现代农业科技知识培养造就新型农民,让农民学会使用先进的技术和装备,才能有效推进现代农业进程。 新型农民内涵丰富,培养要求高。曾一春表示,“有文化”要求农民能说会写、自主自强、崇尚科学、诚信友爱、知法守法;“懂技术”要求农民具有较高的技术素质,至少要熟练掌握一到多项生产技能和技巧;“会经营”要求农民具有一定的经营和管理能力,能合理配置人、财、物和土地等资源,组织生产和参与市场活动,获得高的经济效益。随着科技进步、先进文化发展,新型农民的内涵和要求也将随之提高。 当前我国农民培训工作主要存在哪些制约因素?曾一春认为,我国农村幅员广阔、地域差别大、农民以多业兼营为主,教育培训需求呈个性化和多元化特点,难以集中;长期二元经济结构,导致农村社会事业基础薄弱,农民教育培训发展滞后,条件手段落后,难以满足需要;农业经济效益低,农民收入不高,农村生活艰苦,农民想方设法跳出农门,离开农村,难以形成良性循环;至今为止,农民教育培训权益仍缺乏有效的法律保障。 曾一春表示,大规模培养造就新型农民必须要调动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当前,各级政府应把培养新型农民纳入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建立政府扶助、面向市场、多元办学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培养新型农民。还要加快农民教育培训立法,为农民教育培训提供法律保障。 此外,我国农情、国情决定,培养新型农民不能齐头并进,必须分清主次,解决主要矛盾,注意点面结合,示范引导。一方面要抓好面向广大农民的教育培训和科学普及;另一方面要重点实施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工程。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培养新型农民要把传统方式与现代方式有机衔接起来,注意长短结合,远近结合,点面结合,阶段性教育与终身教育结合,普及性培训与系统性培训结合、理论培训与技能培训相结合。目前,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经过25年的建设,已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农村远程教育机构,拥有近3000所分校、2.3万个教学班和4.6万名办学人员,运用广播、电视、卫星网络、互联网以及音像教材等教学手段,形成了覆盖广大农村的办学体系。已累计开展农民实用技术培训1.2亿多人次,培养农村实用人才800多万人。(完) 相关专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