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工程:究竟为移民带来怎样的美好新生活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20日17:22 新华网 | |||||||||||||||||||||||||||
新华网三峡工地5月20日电(记者周梦榕、黄豁)从“干打垒”土房到水泥三层楼,从烧柴、烧煤到烧沼气,湖北省秭归县刘岭村的谭复柱对移民后的生活十分满意。他说:“现在屋里屋外和以前大不一样,以前全家使用屋外的粪缸,现在有了干净的厕所,以前来个客人没处插脚,现在家里有了专门的客房。” 和谭复柱一样,许多原地后靠移民搬迁前后的居住条件发生了很大变化。他们在规
到目前为止,三峡库区累计完成移民补偿投资449亿元,突破规划设计目标,搬迁安置移民112万多人,建设各类房屋4245万平方米。巨额的资金、合理的规划,换来了一座座拔地而起的移民新城,其崭新的楼群、街市、宽敞的道路以及饮水、卫生设施等,处处体现了国家对移民生产生活的重视。建筑专家称,就城建而言,三峡库区新老城市的过渡一步跨越了半个世纪。 大规模的新城建设对库区人来说,是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一些头脑灵活的人据此跑起了运输、建起红砖厂和砂石厂等,先富了起来。记者在移民村看到,不少移民用上了手机,开起了货车。 蓄水还给库区大批柑橘种植者带来了致富机会。蓄水后,三峡库区冬季平均气温上升0.2摄氏度,夏季则下降1摄氏度,利于柑橘的丰产高产。航运条件的改善,也使果品等土特产运输更加便利、经济。此外,蓄水后一些地方旅游发展迅速,也带动了移民增收。 据统计,曾是全国著名连片贫困地区的三峡库区去年的国内生产总值比1992年增长了7.1倍;人均GDP也由950元增加到7635元,增长了7倍。 如今,外迁全国20多个省市的三峡移民有16.6万,大部分人住上了当地政府提供的新房,逐渐适应并融入新的环境。一些人由农民变成了熟练的技术工人,原先的渔民学会了种稻…… “移得出、稳得住、还要能致富”,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努力为移民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条件,搬迁前落实补助补偿,搬迁后进行生产扶持。 据了解,国务院批准从三峡工程每度电的收入中提取4.5厘钱,设立三峡移民后期扶持基金,提取0.5厘钱设立三峡库区移民专项资金。从2004年至2009年,国家还要从三峡基金中每年提取6亿元建立三峡库区产业发展基金。这些政策可为移民带来许多实惠。 相关报道:
新华网三峡工地5月20日电(记者杨希伟)中国工程院院士、三峡工程验收专家组组长潘家铮20日上午在此间表示,三峡大坝不仅是世界上最宏伟的一座混凝土重力坝,也是一座质量优良、安全可靠的大坝。 潘家铮在这里举行的三峡大坝全线建成座谈会上说,三峡工程建设过程中质量意识深入人心,人们把刚浇好的混凝土当作自己刚诞生的孩子一样保护,把对混凝土的温度控制像查自己的体温一样重视。现在右岸大坝已经到顶。经过几次检查,400多万立方米的混凝土中尚未发现裂缝。 潘家铮说,不仅是大坝质量,三峡工程各个领域的质量都是优良的。双线五级船闸正式通航以来,除了有4天因流量超标按规定停航外,天天保证了安全通航。截至目前,电厂创造了连续安全运行912天的记录。几十万个监测数据表明,三峡工程的所有建筑物、设备、地基和边坡都正常安全,一切都在控制之中。 潘家铮表示,三期枢纽工程验收组专家组经过深入详尽的调查,认定各项工程质量满足设计要求,符合验收条件。
新华网三峡工地5月16日电(记者刘诗平 江时强 张先国)从当初参与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的可行性论证、并担任论证领导组副组长和技术总负责人,到现在担任国务院三峡枢纽工程验收专家组组长,年近八十的潘家铮可谓三峡工程设计、研究、论证及开工建设的重要见证人。在三峡大坝即将建成之际,潘家铮16日在三峡工地接受了新华社记者的专访。 “防洪科学化,不再是千军万马上堤” 作为三峡工程建设的主要参与者之一,潘家铮面对即将建成的三峡大坝精神振奋。他说:“这是三峡工程建设的重要里程碑,一个较有决定性意义的时刻。三峡工程是世界上最大的水利工程和最大的发电厂,建设三峡工程是几代中国人的梦想。如今,通过艰苦奋斗,梦想得到初步实现,因此心情特别激动。我想说的是,工程质量非常优良,安全能够保证,今后将能越来越发挥出防洪、发电和通航的作用。” 潘家铮说,三峡工程的首要作用是防洪。历史上长江发生过多次大的洪水灾害,人民生命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现在,长江两岸经济快速发展,已经建起了许多非常发达的城市,工业、交通建设日新月异,人民生活富裕,这是过去所不能比的。如果再有一次大洪水的到来,损失将不可设想。 “防洪科学化、规范化,不再出现千军万马上堤防洪抢险,是我的三峡梦想。现在,我高兴地看到,三峡大坝的建成,将防止发生毁灭性的长江洪灾,解除了中国人民的心腹大患。”
新华网三峡工地5月19日电(记者魏梦佳、章利新)国务院三峡建委副主任、中国三峡总公司总经理李永安19日在这里说,三峡大坝5月20日全线到顶是三峡工程建设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和阶段性成果。这意味着三峡工程最核心的建筑物大坝基本建成。 李永安是在三峡大坝全线到顶新闻媒体见面会上做上述表示的。 李永安说,越是这个时候,我们越要看到目前存在的问题、差距及未来要面对的挑战,要永不自满、永不懈怠。
曹广晶接受记者采访 5月15日下午,三峡大坝艳阳高照,蓝天白云的景致令人神清气爽。这天,大坝泄洪深孔打开了两个,喷涌而出的水柱激起惊涛骇浪,让185米平台两侧再次形成鲜明对比:一边波澜不惊,一边急流汹涌。右岸厂房的建设还在继续进行,185米平台上,最后的收尾工作紧张有序。这一切,都在等待一个特殊时刻的来临,为了这一刻,三峡建设者们已经奋斗了13个年头。 ●蓄水三年经受考验 ●自主创新铸就辉煌 记者:三峡工程从决定上马以来,反对的声音一直没有平息,如今大坝即将到顶,135米蓄水3年来也经受了种种考验,三方面的效益初步显现,现在反对的声音还在吗? 曹广晶:反对的声音肯定始终都在,这是正常的。这么大的工程,有争论是正常的,任何事情都是有利有弊,如果利远大于弊,为什么不可以去做呢?对三峡工程来说,应该在全面分析的基础上去评判,这样才能有一个比较全面的科学判断,不能只看到负面的部分,甚至夸大、炒作。 专题报道:
三峡防洪:大坝好似“如来手”百年洪灾低下头
首得三峡防洪之利的是居住在长江全线最危险的河段——荆江两岸江汉平原上的居民。经三峡水库调蓄,可使荆江段防洪标准由现在的十年一遇提高到百年一遇。遇千年一遇的特大洪水,可防止毁灭性灾害,并减轻洪灾损失和对武汉市的威胁,为洞庭湖区的治理创造条件。其实,三峡工程防洪已经“小试牛刀”。2004年的长江洪水中,蓄水刚一年的三峡工程首次拦洪错峰,成功缓解了荆江的行洪压力。今年蓄水至156米后,防洪功能将更上一层楼。有专家估计,三峡工程每年防洪的直接经济效益将达到22亿元至25亿元。若遇特大洪水,一次即可避免淹没损失几百亿元。 随着三峡工程的推进,长江中下游人们的安全感越来越强。许多沿江城市纷纷在千百年来行洪的江滩上建起公园,供人们休闲。江城武汉市沿江十几公里的江滩防洪坝已变成了美丽的公园,每天有数万市民在江滩流连,笑看滚滚长江东逝水。 ●三峡大坝:今年汛期就能发挥作用 ●三峡工程:长江防洪体系中不可替代的关键工程 ●长江综合防洪体系:已能抵御百年一遇洪水
三峡电力:大坝建成能发电千家万户都方便
三年前,当三峡水电在0.003秒内跨越千山万水抵达上海时,上海正处于极度“电力饥渴”状态。当时,上海先进半导体制造有限公司受拉闸限电的影响,一个月的损失高达1000万元。 这家公司的营运副总裁高周妙对那一时刻记忆犹新。他们公司是中外合资企业,每天用电约1.1万度。“我们公司是确保供电名单上的‘重点企业’,但也遭受了两次拉闸的打击。” “三峡电不仅像三伏天里的及时雨,及时缓解了上海电力紧张的燃眉之急,而且今后将直接参与华东电力市场的竞争,有利于全国电力市场的形成。”著名电力专家、上海大学教授言茂松说。 ●源源不断的三峡电,流入华中、华东、华南和西南地区共八省二市,缓解着“电荒”。 ●三峡水电还为平抑电价做出了贡献。水电的廉价平衡了火电的高价,最终降低总体电价,让老百姓受益。 ● 三峡的“清洁水电”在为半个中国输送电力的同时,还为子孙后代保留了清新的空气、美丽的蓝天和洁净的水源。
通航之便:建成大坝利通航万吨船队穿梭忙
交通部日前对三峡库区航路改革成果进行综合验收,结果表明,运用GPS卫星定位、电子海图、无线通讯、雷达、短信群发器等手段,使三峡库区航运提速,水上交通事故明显下降,船舶在单位周期内的航次数增加,自水库蓄水至今已有18万多艘次船舶通过三峡河段。为提高航行效率和安全性,2004年1月1日起三峡库区航船全部实行“各自靠右航行”,结束川江千百年看水走船历史。 长江海事、航道部门利用高科技反光材料,新增和建设指路灯、里程牌、警示牌、地名牌等一批助航设施,还采用新电源装置,在岸标上装置太阳能电池,安装雷达应答器、雷达反射器等无线电航标装置和航标遥测监控系统,使船舶库区航行保障系统明显提高。
三峡精神:百万移民撼天地舍家为国映三峡
记者从重庆市委宣传部获悉,《百万移民,感动中国——三峡移民精神颂》大型展览日前在杭州落下帷幕,这项全国巡展活动至此全面结束。在北京、合肥、杭州等地的巡展中,一幅幅再现移民搬迁中“舍小家、为国家”崇高精神的照片,深深感动了广大干部群众。 据主办方介绍,观众在看了展览后,对三峡移民评价最多的是,移民顾全大局,爱国和奉献精神在三峡移民身上得到充分体现。沈春霞是杭州市的一名退休工人,她站在95岁的杨祥国老人带着全家五代、共29位亲人外迁的那幅照片面前表示:“这是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的真实写照。”
110多万移民告别故土,拆毁近3400多万平方米的房屋,迁建1500多家工矿企业,淹没30多万亩农田。这些都为三峡工程的顺利建设创造了条件。 这不是一个简单的经济算式,更是一本政治账、情感账。挥一挥手,作别故园的千重稻菽;鞠一鞠躬,叩别黄土下的祖辈魂灵。三峡百万移民创造出了一种新的精神:顾全大局的爱国精神、艰苦创业的拼搏精神、舍己为公的奉献精神、万众一心的协作精神。 本该叶落归根的95岁老人杨祥国,带着54个子孙远离了故土;出生28天的小潘琳,还没来得及看看故乡的模样,就被爸爸妈妈带往他乡。移民徐继波保存好老屋的门牌号,告别老父老母……每一次移民离开故土,都依依惜别,催人泪下!
相关专题:三峡大坝全面建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