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库区探寻新农村之路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22日02:39 第一财经日报 | |||||||||
本报记者程维发自湖北宜昌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库区整个未来的最后一次机会。”对三峡库区问题颇有研究的重庆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蒲勇健19日称。 不久前,重庆市万州区党校邀请蒲勇健为该校的“新农村建设研讨班”学员及其他学员讲课。在这次有400多名当地官员及部分金融机构人士听取的题为《将三峡库区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特区”》的演讲中,蒲勇健提出,国家应当像当年发展深圳特区一样
他认为,三峡库区新建规划40多万农村移民,其中包括23.4万农村人口的后移,三峡工程完工会淹没大量的良田。然而,三峡库区后备荒地很少,移民安置容量严重不足,大规模的垦荒移民,势必引起水土流失,破坏三峡库区脆弱的生态环境。在移民迁建中,由于大量企业关停并破,造成库区第二产业严重缺失,三大产业链条断扣,形成‘产业空心化,’使得库区城镇无力吸收劳动力,无力拉动消费,无力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 蒲还建议库区应主动利用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历史性机遇,大力发展库区的旅游及农业等产业,因为国家计划用3000万亿元资金来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主动出击可以争取到更多的发展资金。他透露说,重庆市沙坪坝区某镇就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中拿到了几千万元资金。 事实上,重庆市已经为自己的新农村建设描绘了大致模样:到“十一五”期末,全面小康社会实现度达到40%,全市农村经济总量达到1700亿元,实现乡镇企业增加值1500亿元,农业增加值达到650亿元左右,粮食产量稳定在1160万吨左右,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4100元,城镇化率达到52%以上,新建和改扩建农村公路6万公里,新建和提升农村中小学400所,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覆盖率和养老保险覆盖率分别达到80%。无论照此愿景,还是蒲勇健提出的宏图,库区新农村建设都堪称任重而道远。 相关专题:三峡大坝全面建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