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内蒙古乌海焦炭等高污染产业造就“一夜暴富”(2)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22日10:16 国际在线

  72小时内不达标的企业必须关停,否则就把“帽子”留下

  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大干快上,给当地带来财富的同时也留下了这样的景象:“村村点火、处处冒烟”。在铁合金、电石、焦炭等高耗能集中的晋、陕、蒙、宁四省区交界处,形成了一个“黑三角”。

  过去,“黑三角”的意思是说,四省区交界的区域煤炭等资源丰富,而今天的“黑三角”却有了另一层意思,即这里聚集了一批高污染的企业。这些企业相当一部分没有任何的环保设施,排出的污染物气体遮天蔽日。

  国家环保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说,从2003年起,先后有4位国务院领导对“黑三角”的污染治理作出了十余次批示。而在近3年的时间里,国家环保总局曾会同国家发改委等有关部门,在“黑三角”地区召开了6次有地方政府领导参加的现场会。

  正如媒体所说,“中国正努力清除其卫星云图上的一个‘黑三角’。”

  从有关部门下发的若干次环保专项行动整治通知书来看,涉及“黑三角”地区的各级政府实际上是签过好几次责任状的,每次都承诺要在某一个期限内解决辖区内高耗能产业的污染问题。

  而据知情人介绍说,在过去几年电石、铁合金、焦炭价格连年走高的情况下,要靠污染这个理由让地方政府下决心来刹住高耗能企业发展的快车,显然有些力不从心。所以,每次环保专项行动都有一批企业被关停,但治理行动之后,停了的企业又能偷偷干起来。

  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2005年下半年,监察部和环保总局联合对“黑三角”污染进行整治,按当地一些干部的说法,监察部的参与使得环境整治的任务和领导干部的“帽子”挂上了钩。

  乌海市当地的几位领导干部从来没想到过,没有任何经济问题的自己居然也被监察部门找去诫勉谈话。据知情人介绍,2005年下半年,监察部门介入后,曾对当地相关责任人谈话,要求其在72小时内必须关停32家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且污染严重的焦化企业,如果做不到,那么就请相关的领导干部把“帽子”留下。

  对这样的高压态势,当地一位干部的说法是,虽然有委屈,但也想明白了,这就好比考试,前几轮都没考及格,但也不能无限期考下去,总有最后一次吧。

  白向群市长说,那次大限后,乌海市关停了全市32家20万吨以下的焦化企业,并对60万吨以下的焦化企业通过加倍征收排污费的方式促其淘汰。

  今年4月16日,国家环保总局、监察部等四部门在北京召开了“晋陕蒙宁电石铁合金焦炭行业环境污染整治工作会议”。有关负责人透露说,去年下半年以来,四省区先后关闭了213家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污染严重的企业。目前“黑三角”地区还有308家企业因不能达标排放处于停产治理状态,有409家企业通过达标验收恢复了生产。

  而实际上,环保部门正在联合监察部门加大对领导干部环保问责的力度。在今年4月份的那次会议上,监察部和环保总局还透露说,在这一轮整治过程中还发现了一些不作为的干部,目前正在责成有关政府部门加强对责任人的责任追究,并将尽快把对责任人的处理结果向社会公布。

  实际上,政府的收入和GDP也跟着治理整顿悄悄地向下溜了一些。乌海市市长白向群说,今年一季度,乌海市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全面下滑,GDP增速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了好几个百分点。

  白向群说,由于环境保护的高压态势,乌海的资源型经济不得不再次面临转型。不过,他说,关闭污染严重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一批小企业后,实际上也为当地上大项目提供了环境容量,目前已经有好几家大企业看中了乌海当地的资源优势并准备投资一批大项目。

  在这位市长看来,高耗能企业并不是洪水猛兽,关键要延伸产业链条,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本报记者 刘世昕

  谁为资源城市成畸形儿埋单

  本报北京5月21日电 提起2005年下半年开始的环保治理,2000年就开始在乌海淘金的张老板至今还要发几句牢骚。由于环保治理设施不过关,在去年铁合金价格最高的那几个月,张老板的企业不得不在清理整顿的高压态势下停产治理,眼看着就要到手的几百万元泡了汤。

  张老板在投资数百万的环保设施后,终于在几个月前获得了恢复生产的许可,但他还时不时要抱怨几句,“当初来投资的时候,政府可没说要上什么环保设施,是敞开了门给尽一切优惠条件请我们来的”。

  也因此,一开始的几次清理整顿,张老板说自己没少和环保部门较劲。当政府要求他停产治理时,他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当初为了招商引资,地方给出了很多优惠条件,甚至一些不符合产业政策的企业也能堂而皇之地发展,现在整顿了,企业在市场最好的时候停产,这样的损失谁来埋单?

  张老板说,他所在的那个工业园区,原来有几十家铁合金企业,现在只剩下屈指可数的几家,很多规模小的企业治理不起,干脆连厂房和设备都不要了,这些企业的损失又由谁来赔?

  张老板抱怨地方政府让他蒙受损失的说法或许有些牵强,毕竟企业必须上环保治理设施,法律早有规定。但一个事实是,当张老板等一批投资者在进入“黑三角”地区发展高耗能高污染产业时,的确得到过一些政府部门擦边球式的边缘政策鼓励。

  张老板至今还记得当时地方招商引资的“热情”,“不管哪家企业的老板有事要办,即便是夜里12点,一个电话,我们所在的工业园区的主管主任都会亲自到场处理”。

  除了对老板们事无巨细的关怀外,和张老板一起来投资的老板们还认为当地投资环境好的另一个表现是有很多优惠政策。比如,至今在某市的政府信息网上还有这样的信息,“凡在我市行政区域内从事高载能工业生产的企业,从1998年8月1日起均享受含税实缴0.256元/千瓦时的优惠电价,这在全国也是最低的”。这样的优惠政策,实际很早就被有关部门清理了。

  在采访中,记者也听到这样的声音,认为企业经营肯定是有风险的,这其中包括政策风险。作为企业的经营主体,应该研究政府的产业政策和相关法律,最大限度地规避风险。记者在采访中碰到一位姓陈的老板,和张老板一起来乌海投资,他就认真研究了国家的法律,在别人都没有上环保设施的时候就上了一套。尽管他的环保设施从来不运行,尽管当时有人骂他傻,多投了几十万元,可是当清理整顿开始以后,他却成了最大的受益者。

  作为企业,的确应该多研究政策以规避风险。可是,对整个乌海来说,地方经济由此受到的影响又该由谁来负责?政府的数据已经表明,今年一季度,乌海市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全面下滑。

  在清理整顿后,乌海市再一次面临产业的选择,现在当地敞开大门欢迎的是那些规模大,能拉长产业链,产品附加值高的企业,看起来比原来进了一步,可是环保部门又再次发出警告,警惕高载能的大企业扎堆西部引发能源紧张。

  乌海究竟该何去何从?谁又该为这里的畸形繁荣埋单?(记者 刘世昕)

  来源:中国青年报

[上一页] [1] [2]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