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齐齐哈尔第二制药公司生产假药专题 > 正文

两名注射过齐二药假药病人生命垂危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23日06:19 大洋网-广州日报

  本报讯 (记者 张影) 继广东省卫生厅公布“齐二药”亮菌甲素致9人死亡后,昨日,记者又从中山三院证实,两例正在抢救中的上呼吸机危重病人,病情恶化生命垂危,主治专家认为已经很难抢救过来。

  昨日下午,中山三院感染科主任高志良教授接受记者采访时透露,医院正在救治的5例病人当中,2例危重病人病情加重,主要表现为神志不清、血压波动、肺部感染。由于二
甘醇致毒是史无前例的医疗事故,没有特效药治疗,医院因此启动了危重病人特殊救治程序,将两人移入重症监护室,专人专护,病人每个脏器变化均由专家会诊。

  “这两例患者没有任贞朝幸运,不可能效仿前例做肝、肾联合移植,因为他们的肺部感染厉害,这是移植手术的禁忌症,专家估计预后不好,目前看来两人的生命已经回天无力了。”高志良这样说。据悉,两人均是广东籍男性患者,其中一名是汕头人,姓陈,55岁;另外一名是潮州人,也姓陈,60岁。

  据称,其余3人病情稳定。同时接受了肝、肾移植的海南籍病人任贞朝的哥哥任一龙告诉记者,弟弟已经清醒过来,感觉明显好了很多,医生已经帮他拔除了呼吸导管,呼吸很正常,但暂时还不能进食。另外,患者也能认出亲友了,还向亲人询问自己做的是什么手术。任贞朝属不幸中之大幸,家属很感激中山三院的积极救治、悉心护理。

  继5月16日中山三院公布5人死于假亮菌甲素后,21日广东省卫生厅又将4例“保守死亡病例”转为确实死亡病例,从而使假药致死人数上升到9例。对新增加的4例死亡是如何进行认证的呢?

  据悉,由省卫生厅、省药监局、中山大学等组成的“亮菌甲素事件工作进驻小组”已经对怀疑使用假药的死者的死亡原因进行论证,所持依据主要有两方面,第一,所用亮菌甲素是否为46.1元单价的假药?第二,是否存在假药“亮菌甲素”中毒的4个临床表现?注射假药“亮菌甲素”中毒有4个临床表现,即消化道和肾区疼痛、肾功能损伤、神经系统损伤、肝功能损伤。专家小组就是根据这4个指标来判断是否与注射假药“亮菌甲素”中毒有关。

  41岁的江西木工雷志平因肝硬化症,曾在中山三院注射过6次亮菌甲素,出院后于第五日在老家病故。记者得知,雷氏死亡并未计算在新宣布的4例死亡中,究其原因,正是卡在了单价和症状两项证据上,导致证据不足难认证。

  近日,雷志平的妻子周女士从江西远道赶来广州,拿着雷志平的费用明细清单、病例等一批证据找到中山三院“进驻小组”有关人士讨说法。但费用清单上显示亮菌甲素的售出单价是45.7元,看起来雷志平用的是大理没问题的旧药,而非“齐二药”的假药。其次,最难认证的还是死亡前的临床表现,雷志平死在老家,临死前的状况只有当地的江西丰城市人民

医院医生和他的亲属亲眼见过,虽然周女士称雷志平在5月3日离开中山三院时,已经无尿(这也是假药中毒的重要症状),但当天是出院的日子,医生并未将这个情况记录在死者的病历中。如今,死者已在家乡下葬,要做尸检取证难度很大;而且,将入土的亲人开棺尸检,也有悖当地农村的风俗伦理。

  负责接待的廖新波给周女士和亲属吃了两颗“定心丸”,一是专家组会逐个排查每一例注射过亮菌甲素假药的患者,也会认真论证雷志平的真正死亡原因;二是如果确定雷志平用过假药,即使只用了半支,也一定会理赔,但现在就不能认证雷志平死亡与亮菌甲素假药的关系。

  广东南方福瑞德律师事务所的曹宇瞳律师说,家属目前最需要的是一份死亡鉴定报告,死者方要承担举证的责任,目前最大的障碍是证明死亡的真正原因是什么,是否为药物致死,还是疾病的正常死亡?公安部门和司法机构都有专门的部门做鉴定,通过尸体解剖能得到死亡报告。雷志平虽然已经下葬,但要还原事实的原貌,必须走尸检这条路,家属可向专门部门求助,当然他们也需要具备相应的心理承受能力,如道德指责等。

  其次,他认为雷志平临死前所住的丰城市人民医院的病历记录也很重要,如果能作为结论性的证据,既弥补了中毒的临床表现证据的缺失,同时还有很强的说服力和证明力。

  曹宇瞳也表示,医院方使用的是45.7元单价的大理的旧药,用没有毒性的药作为证据,不能给人信服的解释,医院需提供给死者家属原始诊疗记录,证明确实用的是真药,用药的确没有过错。

  相关专题:齐齐哈尔第二制药公司生产假药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