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管理者讲述商业困境 阿姨们保持沉默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25日02:08 新京报
  

  Russell是澳大利亚人,一直以严谨的商业风格管理着这个社区。他说,他真的没想要歧视谁,只是出于一个简单的商业理念———为住户提供更好服务,才定了这些条款。

  西庭俱乐部有着为数不少的外来雇员,除了数量庞大的阿姨队伍,还有私人司机、家教、健身教练,他们每天都会频繁出入社区。

  于是社区的住户班车不堪重负。西庭俱乐部只有三辆小型班车,每隔1小时,到社区接送会员。因为拥挤,住户开始抱怨。在买房或租房的合同里写着,他们享有免费使用住户班车的服务。而现在,更多的外来人员、各种私人雇员反而将他们挡在了车外。

  为此,Russell曾一度禁止外来的私人雇员乘坐住户班车。他为这些阿姨安排乘坐俱乐部的员工班车。阿姨要凭班车券上车,费用是180元/月。员工班车每天出入俱乐部只有三四趟。

  俱乐部的住户又开始向物业部门抱怨,说员工班车出入俱乐部次数太少,阿姨外出买东西不方便,有些阿姨就不愿意继续留在俱乐部工作。

  几个月前,Russell想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在西庭俱乐部对面是上海西郊庄园。那是一片占地800多亩有着3个人工大湖的

别墅群。庄园的住户班车通常每辆只有1、2人。“我们100多个住户多是跨国公司CEO,小车好几辆,所以都不坐班车。”西郊庄园俱乐部总经理赵宁说。

  Russell和赵宁就进行了一系列的互惠互助活动,其中就包括各自出3辆班车,接送两个社区的会员和阿姨。这样,每隔半小时就有一辆班车开出社区。Russell说,“这样会员和阿姨都能坐班车了。”

  现实的商业逻辑

  Russell没想到,他的解决办法却惹起更大的麻烦。他对社区内的人员结构确定很简单:会员和服务者。“会员的利益是一定要优先得到满足的。”

  Russell是彻底将会员奉为“上帝”,或者说是衣食父母,“俱乐部的每个员工包括我自己的工资都是由会员提供。”

  西庭俱乐部公寓每平方米是2000美元,最小的公寓是2房的140多平方米,最大的5房是270多平方米。即使租房每月也要4500美元。每月还要支付会费和昂贵的物业费。

  “关于班车,我必须要满足会员。”Russell说,让阿姨往后坐,是考虑到她们出去购物有大包小包,坐在前面就会给住户会员带来不便,不能让会员挤进挤出啊。

  “就像坐飞机,有头等舱和经济舱的差别。”

  在Russell看来,即使阿姨付了钱,也不能与会员相提并论。更何况,大部分阿姨的乘车证是住户会员买的。所以Russell理所当然的认为阿姨乘车是“subload”———纯属附带。

  让Russell觉得无辜的是,新条款主要目的还是想方便阿姨出行。西庭俱乐部所处的诸翟镇,保留着城乡接合部的特征和混乱。“阿姨坐住户班车也就能更安全。而且比坐公交车快很多。”

  Jeremy说自己对“西庭”没有任何偏见,他也能理解背后的商业逻辑,“但是措辞上确有某种不平等,和某种带有侮辱的感情色彩。而且它和美国针对黑人乘坐公车的条款很相似。”

  当问起Russell是否知道美国的“罗莎巴士”时,他眼神有些游移,但很快说,“没听说过。”说话时,脸忽然很红。

  沉默的阿姨们

  徐阿姨始终置身于争论的外围。“我有电瓶车啊,买东西,上下班都不用坐车。”介绍她这份工作的刘阿姨则坐过住户班车。

  “以前不许坐的时候,我也坐过几次。”刘阿姨说,不过那都是有急事。刚开始到这里来工作时,刘阿姨是不敢的,时间久了,对老外也就不紧张,“和老外坐在一部车里也没什么。而且我出去都是为他们办事。”那几次坐车,刘阿姨会自觉坐在中排靠后的地方。

  刘阿姨更喜欢坐俱乐部的员工班车,都是中国人会让她自在很多。每天下班时间都早,她就会登上无人的豪华大巴,所有的座位任她挑选。第一站规定是停在虹许路上。刘阿姨会在车还没到站时,就让司机靠边停,因为她住在离镇不远的地方。

  徐阿姨、刘阿姨却没有网上的中国人、外国人那般愤怒。她们知道条款后,有一些隐隐的不舒服,但这些不舒服很快烟消云散,“尤其是措辞。

  但这事又有什么好想的呢?更没什么好说的。“刘阿姨说,我本来就不是在这儿生活,只是工作。社区能提供方便,省得我自己骑车上下班,我觉得挺好。说完,她就和一群阿姨嘻嘻哈哈地走开了。

  徐阿姨坐在草坪上,抱着2岁的薇罗尼卡在玩,她是法国人和德国人的混血儿,爬动时肢体中有些倔强。“她已经会说两句中文了。”徐阿姨笑得很自豪,说话时,普通话中带着一些青浦口音。

  没有人统计,这个社区中有多少中国阿姨。她们对于这个条款的反应,也随着条款的废黜,变得不确定。

  上海目前有10多万从事家政的阿姨,尚无数字显示,到底有多少人为外国雇主服务。有人士认为,在上海国际社区中,中国阿姨与外国雇主之间,生活习惯的磨合固然需要时日,而文化差异上的互相理解,则需更长的时间。

[上一页] [1] [2]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