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拯救民勤全球行动专题 > 正文

走进民勤系列报道之抗争:村魂-骂不死的精神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25日09:24 兰州晨报

  在一个村庄里,24年的漫长治沙岁月,一些人已经死去,一些人走向衰老,一些年轻人带着妻儿一家远离了村庄。但村庄不死,下润村六社的坚执精神依然,它象梭梭和沙枣林一样裹着坚韧走来!

  缺水:焦渴的人心

  从4月26日开始,记者在下润村六社住宿、生活、采访的4天中,深深感到有一种东西在田间地头、在夜晚的农家漫溢着。村里的人都会提起一个让他们尊敬的名字——村支书沈嘉道。他们说,村支书沈嘉道是一个骂不死的人,有了骂不死的精神,才有了风沙口上保护家园的梭梭林。

  在村子西边地埂上,胡大爷笑着说,“咱村里治沙,我觉得把一个人亏待了,那些年栽植梭梭治沙,大家意见很大,都把矛头对准了村支书沈嘉道,他刚当村长时才30多岁,我们这些年岁大的人,觉得他在胡闹,你想想,没有水,哪能栽树啊 !他的想法我们不能接受,但后来才慢慢理解了他的苦心!”

  老人指着眼前一望无际的紫花苜蓿说,“你看看,不治沙,能长出这么好的苜蓿吗?人都可能早就被沙漠埋了 !”

  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造林治沙开始,这可以说是沈嘉道在没有任何外在条件的帮助和支持下一手倡导进行的,他可以依赖的就是六社的村民,但是连续多年的干旱缺水,人们在极其艰难的情况下生活,人心焦渴,看不到治沙保护家园的长远设想,甚至村民们无力造林治沙。矛盾和冲突显而易见。

  难怪有村民现在回过头来说,“村里的治沙护林带就是在一片意见和 大家的骂声中长大的!”

  首当其冲:弟弟为哥出难题

  一天下午,记者从田地里采访回来,看到几个村民在一家大门过道里聊天,农忙季节的白天,村上很少有这种闲暇的情景出现,记者凑过去与他们攀谈,原来,一位瘦削的老年人拿着一根苁蓉,一脸喜色,他自己介绍说:“我叫沈交道,沈嘉道是我二哥!”因为我住在村支书沈嘉道家,他已经知道,所以这样介绍。从沙窝里挖出一根苁蓉,就给村里多了一种关注的话题,村民总是对苁蓉满怀期望。

  “你还高兴,当年你最反对你哥主张栽植梭梭,要不他坚持,你这根苁蓉能从光秃秃的沙漠上长出来?”一位村民开玩笑说 。苁蓉是一种寄生在梭梭根系上的野生名贵药材,沈交道这天从划到自家保护的梭梭林地里挖出了自己的第一根苁蓉。

  “但现在我特别支持他啊 !”沈交道笑了!

  说起当年反对村支书的哥哥造林治沙,沈交道的话音有些低沉。在沙漠里植树造林,除了村里人反对,沈交道对哥哥更为不满。两家住的很近,“我几乎每天吃饭的时候,端着饭碗跑到二哥家给他提意见,说着两个人就激烈的争吵起来,看着我们兄弟两在吵架,嫂子不好意思地从中给我说好话,我当时想着,人吃饭都成问题了,哪有精神栽树!但现在的事实证明,二哥当年的做法是正确的!”

  沈交道说,想一想,当年给他的压力多大啊 ,他是为了一个村子的活路才这样做的,又不是为了他自己。

  封圈20年:开禁牧先河

  一株株梭梭,一棵棵沙枣在缺水的下润村栽活它多么艰难。在造林治沙刚刚开始,沈嘉道就和村里的社长(当时为村长),不能让一颗树然牛羊吃掉。于是,从1982年第一次大规模造林开始,村里的第一条禁令就是:禁牧封林。

  沈嘉道记得很清楚,当时村里有500多只羊,50多头大牲口,多年来都是在放养,如果继续让这些牛羊满地跑,先一年栽树,第二年就会啃个精光,加上成活率低,造林就是一句空话。这样本来对造林有意见的村民,连牲口都没地方放了,一时间,矛盾更加激化,反对声四起。沈嘉道就听说有村民背后骂他:“草不让牲口吃,叫他吃啊 !”听到这些话,沈嘉道晚上睡不着觉,痛苦得无法释遣。

  在一次村民大会上,沈嘉道给大家说:“大家好好想想,你们和我当面争吵我都愿意,但你们晚上睡在看上,摸摸胸部问问自己的心思,看我这样作究竟为了谁?村子被沙漠埋了,那时候就晚了!”

  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一个村庄自己提出禁牧,这还是很少见的事情,但是,下润村六社在沈嘉道的坚持下,禁牧令最终被群众认可,牛羊全都圈在自家圈里不准进入林区,一直坚持到现在。而造林治沙,田地保护住了 ,七八百紫花苜蓿又成了饲养牲畜的保障。

  六亲不认:违禁先罚干儿子

  但不少事情让村民逐渐理解了沈嘉道,并慢慢支持他保护沙漠林区。

  临近的往致村有个叫李业光的小伙子是沈嘉道的干儿子,2000年他赶着羊在林区放牧,被护林员发现后赶回村子,护林员知道李是村支书的干儿子,告诉他怎么处理,沈嘉道二话不说:你们处理,制度不能破坏!罚! 干儿子悄悄交了罚款,才把羊赶回!

  调元村村支书胡和德养着一群骆驼,有一年夏天,几头骆驼闻到沙枣树的花香直奔下润村沙漠林区,护林员没有客气赶到了村里,此人和沈嘉道都是村官,而且相熟。沈嘉道当着胡和德的面说:“你是书记,别人一头牲口罚20元,给你面子,罚10元行不行?”对方也只得交了罚款。

  在临近的往致村 、调元和东润村,当年就放牧屡屡被赶走、罚款的事情,对沈嘉道一片责骂声。“长湖村(现在六社)那个姓沈的,什么时候我们揍他一顿,两个邻村,连牲口都不让放!”沈嘉道说,“我就是要让他们骂,我不作亏心事,人骂不死,精神更骂不死,他们觉得我这人难缠,也就不来了!”

  离开下润村六社的最后一天,沈嘉道语气平缓地说,他60岁了,当了半辈子村干部,也算给乡亲们有个交代了,但他希望国家政策能够倾斜,沙漠林区多配些水,否则,这些沙枣数也活不了多少年啊!

  20多年过去 了,在下润村六社,他们对20多年坎坎坷坷成长起来的这种生存精神更加珍惜。腾格里风沙口上的绿色每年都在继续延伸!

  本报记者 朱静渊

  相关专题:拯救民勤全球行动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