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摩擦因何产生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25日09:51 南方新闻网-南方周末

  摩擦因何产生

  但在绵中校长胡东及南山中学谢副校长看来,众多学生流向绵阳,是因为该地区的教育已经打出了品牌——2000 年,南山和绵中评上了全省首批国家示范高中,“学生应该有选择权”。绵阳市教育局基教科科长霍登奇称,“如果有挖优生的情况,那也只可能是个别教师的行为。绵阳的教育成绩是不可能靠挖人挖出来的。”

  这里确实有着“传奇”式的成绩——至2005年,绵阳市高考万人上线率已连续4年居四川省第一,本科硬上线( 除去保送生等不需考试的毕业生)连续5年全省第一。目前,绵阳有6所国家级示范高中,在省内仅次于成都。

  因此,即使是本报记者与霍登奇交流期间,也有各方人士来电,希望绵阳的重点中学能接收他们的子女。

  而广元中学校长张德宁认为,绵阳的中学教育发展是在利用广元等周边地区的特质生源与师资,放弃了学生素质的应试教育。由于单纯为追求教育GDP,它破坏了教育生态的发展模式。只不过,在2005年,绵阳已经初步完成了这种原始积累。霍登奇则对指责一笑置之:“不要指责别人对不对,而要先自我反省。”

  霍登奇介绍,十几年前,绵阳教育一直排在四川省后列,绵阳只有南山中学一股独大。“要百花齐放,要给南山培养竞争对手”。当时的教育局确定了这样的思路。1990年代初,绵阳市开始了四川省最早的基础教育竞争制度设计——南山中学的竞争对手就是绵阳中学。1996年,绵阳中学“爆发”了,这个后起之秀在高考成绩上第一次超过了南山。

  同年,绵阳市委发文,第一次允许两所中学在全市招生。绵阳市下属县区的优生因此大量被吸纳进这两所学校,一下子触动了绵阳各县政府的神经。关于校际竞争与校内竞争的理念开始在各县、区播散。到2001年,绵阳教育形成了从市到县的二元竞争格局。比如江油——绵阳下属县——出现了江油中学与江油一中,三台县则出现了三台中学与泸溪中学,其中泸溪中学是全省第一所农村示范高中。用该市教育局官员的话说,就是“南山、绵中的竞争把全市教育的水搅活了”。

  “为继续确保各项教育指标的第一,学校会尽可能多招优等生。”一位绵阳教育系统人士说,“而当本地资源枯竭时,就与周边地区产生了摩擦。”

  “教育产业化”是根本原因?

  此间,绵阳高中生大幅度增长。2000年,高中在校生39000人,2004年扩至9万余人。绵中、南山的在校生均已近万人。连绵阳的出租车司机都认为,绵阳的基础教育已经成为继长虹电器等科技产业后的第二大产业。2000年后,绵阳东辰集团、安徽万博集团、四川汉龙集团等纷纷斥巨资到绵阳办学,8亿元投入之后,绵阳外国语学校、绵阳中学英才学校、东辰实验学校、万博实验学校、南山中学双语学校等民办学校拔地而起。

  对生源的争夺,也因此更为激烈。

  2005年8月14日《四川日报》报道:“截至目前,在绵阳的外来学生已达8万人,年消费近10亿元。”本报记者对城区部分地产楼盘的调查,多个售楼处反映约有25%的房子是家长为了以后孩子求学而购置的。该市教育局估计,2006 年5月2-3日,绵阳各学校在省内招生会时,来绵中与南山中学参考的外地学生约1万人。这两天,绵阳市区的宾馆全部爆满。

  学校因此又获得了更大的经济利益。以绵中、南山、东辰三中学为例,除成绩特优的外地“正取生”外,其他学生需交高额择校费——每人1.5万元甚至更高。另外,绵阳各中学还有大量补习生可收取“补习费”。

  北京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教授杨东平认为,“绵阳现象”的症结不完全是应试教育。1980年代同样是应试教育,但并未出现这种现象。当时,重点中学的竞争是分数。而这个标准被“教育产业化”打破了,择校生政策使得“用金钱换取名额”的做法合法化、制度化,获得优质教育出现了分数和金钱的双重标准。虽然教育部规定了重点高中择校生“三限”的政策(限人数、限分数、限钱数),但在现实中难以得到遵循——中西部地方,招收自费生的比例可以高达70%以上,很多学校通过提高录取

分数线,使大部分学生成为缴费生,按分数实行“阶梯式收费”。

  霍登奇对此另有看法:“让学生根据自身特点与需要,可以像选择大学一样自由地选择高中,享受我们的优质教育资源,到底有什么不好呢?学校竞争的最终受益者,一定是学生。”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