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抗震30周年:唐山工人医院从一片废墟中站起来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25日10:32 燕赵都市报 | |||||||||
三十年变迁,沧海桑田。始建于1953年的唐山市工人医院早已不见当年的一砖一瓦。如今,这所具有53年历史、跨越两个世纪的医院,不但在照片原址上建起了一幢9层的楼厦,其本身也成为唐山医疗行业的代表。 走过峥嵘岁月的工人医院,正每天充满活力地迎送来自四面八方的追求健康的人们。
转眼间,地震都30年了,唐山工人医院原心血管内科主任、唐山市心脏病技术权威刘志陶也变成了71岁的老太太。事业有建树,医院有变化,欣慰和喜悦充盈在她的心头。 回访 “唐山人最不想讲起30年前那场灭顶之灾,真是一次痛苦的回忆!”坐在记者面前的刘志陶,虽然已是71岁的年纪,但耳不聋,眼不花,背不驼,思维敏捷。“记得那天晚上11点多,我按常规到病房查看病人,回来躺下的时候已经是凌晨1点多钟了。睡梦中只感到剧烈地震颤了几下,然后外边的亮光一下子都灭了,我们全被砸在了楼板下面。” “不知过了多长时间,大约是28号下午4点多,我们听到了人事科的张师傅一边敲楼板,一边喊下面有人吗?”约摸一个小时以后,刘志陶一家子才在张师傅和后勤代希增师傅的帮助下,从废墟中爬出来。 刘志陶说她出来一看,傻了:整个宿舍楼全平了,整个工人医院全平了,对面的34所、24所也全平了。再后来,又知道工人医院在这次地震中共有151名职工震亡,他们中许多都是技术骨干,设备损坏殆尽。 “工人医院是什么时候恢复开诊的?”记者问。 “没过两天,等大伙儿抹完了眼泪儿,只要能上班的都来了。” “我儿子那年6岁,是穿着一个背心,一双拖鞋被我北京的家人接走的。因为在一线抗震救灾,一个月后我才重新看到儿子。” 所谓开诊,就是大家找来木头搭起帐篷,利用破烂不堪的桌椅建起来的。简易门诊更是什么都没有,就一张破桌子。“当时外伤比较多,轻的就用从废墟中扒出来的酒精消一下毒,然后用纱布、绷带包扎上;严重的病人就转往外地。后来,酒精用完了,干脆用输液用的生理盐水冲一下就行了。” 刘志陶说,当时多亏解放军,马路上都是死人,因为扒人没有工具,有的人指甲都扒掉了。吃的喝的都砸在废墟里了,凤凰山游泳池的水都喝干了。 很快,在解放军的帮助下,工人医院盖起了简易棚。半年后,医院职工自己搬砖和泥,亲手在废墟上盖起了简易病房,逐渐恢复了正常的医疗秩序。1983年医院盖起了现在的大楼。新大楼就是在原址上兴建的,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国家投资1365万元,开放床位500张,分18个病区,30个科室,当年11月26日新院正式开诊。 刘志陶还对我们不无感慨地说,新院比地震前的规模大了许多。搬家那天,大家特别高兴,像过年一样,做卫生的时候都是用小刀把地板上水泥点一个个铲掉,特别细心。 经历过大灾难之后,还有什么比重建家园更美好的事情呢? 历程 1976年7月28日唐山发生大地震,唐山工人医院所有房屋设备全部震毁,人员伤亡惨重,震亡职工包括刘焕义等151人。 1983年11月16日,唐山工人医院新院建成后组织搬迁。 1983年11月26日新院正式开诊。震后至此,唐山市医疗卫生事业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1991年唐山工人医院成为“三甲”医院。全国先后有27个省市500多家医疗单位近3000人次到工人医院参观学习。 1996年,当时国内第一台核磁共振成像仪在该院投入使用。 2005年,组建唐山工人医院集团。 手记:震城其人 (张剑英) 在唐山大地震的废墟上,在三十年漫长的行进中,深爱脚下这片土地的人们总是在心怀梦想。即使废墟之上,他们也要亲手栽下一朵小花,以显示自己生命力的顽强! 面对地震洗礼后的家园,他们首先要做的就是承受一切痛苦,这样的承受,往往并不比面对死亡来得轻巧;然后,就是重整旗鼓、恢复家园———而这,可能是更大、更持久的考验。 某种意义上说,每一个身历过那场浩劫的人都是这个城市的建设者。他们以超乎寻常的坚忍和努力,成为这个城市重见天日的基石。 刘志陶老人已经71岁了,老人的一生,亲历了唐山的变迁、沉浮。她的经历告诉我们,创造历史的并只不是屈指可数的闻人名流,更有广大的市民群众。他们可能没有非常瞩目的业绩,也可能并不为大众所知,可他们却是历史事件最真实的体验者、最直接的经历者。 他们来自不同行业,但他们的人生和千万人一样随着城市起起伏伏。这些人的叙述,为我们再现了震后的惨景以及他们与城市共成长的经历。其人与其城,早已血脉相连,他们深信自主命运之不可折服。 浴火后的凤凰会以更加鲜亮的羽毛飞向蓝天,唐山也是如此。而与这座城市息息相关的人民,同样会在漫长的艰难与挑战、压力与煎熬之下,产生令人欣喜的蜕变。 这也是我们所殷殷期待的。 (本报记者:张剑英) (感谢唐振中先生对本文的支持) 有奖征集震前震后老照片 30年转瞬即过,尘封已久的记忆再次被唤醒,您是否珍藏有震前震后的老照片,您是否尘封着震前震后那段难忘的记忆。 为更好地体现唐山震前震后30年来的巨大变化,本报特向广大读者征集地震老照片。 照片要求清晰再现唐山震前震后城市容貌变化;反映抗震救灾的感人情景。照片请注明拍摄时间、地点、景物相关资料说明等,同时注明拍摄者或照片珍藏者的姓名、联系电话等详细资料。提供者同时可向本报讲述照片背后的故事。 提供方式:电子邮件或直接送达均可。电子邮箱:xinwen110119@163.com,yanyan7990@sina.com;联系电话:13930510247 相关专题:唐山寻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