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唐山寻亲专题 > 正文

纪念抗震30周年:开滦唐山矿1号井从残破到高产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26日10:00 燕赵都市报

  手记:大工业壮丽之美

  (刘洪彬)

  煤究竟是如何开采出来的?

  恐怕我们很多人对此都不会了解多少,这次采访,记者走进绞车房,切身感受了一番大工业带来的震撼。

  在老刘的带领下,大家来到一个大房子外等候。“因为这是号井机房重地,一般人不允许进入的。”一位工人从里面打开门,一阵巨大的机器轰鸣声冲进耳孔,一个神秘的世界随之展现在记者眼前:4米多高的电机风扇嗡嗡作响,一名司机在聚精会神地盯着监视屏,操控绞车提升数百米井下的煤。

  “司机双手一推一提,20吨煤就上地面了。”老刘讲起这些津津有味,这些机器有的已经用了数十年,但在工人们地精心养护下,仍然崭新如初。

  真是难以想像,至今已拥有127年生产历史的1号井,竟然还有如此的生命力。看着大房子里到处钢铁机械,工人娴熟操作,记者油然而生一种对重工业壮丽之美的无限向往。

  30年前,大地瞬间的颤抖,留下人间永久的伤痛。但这根本不足以让唐山人屈服。

  地震后,很多工人首先想到的是到矿山抢救设备和工友,完全忘记自己散落的财物,甚至未来得及掩埋遇难家属的尸体。老刘他们清理废墟时,发现“有的工人死时还紧紧抓着绞车操纵杆不放,生怕因为自己影响了生产。”此情此景,他们谁都没有掉眼泪,大家忍受着巨大的悲痛,心中只有一个想法:赶快恢复生产,国家建设还等着用开滦的煤呢。

  这就是“特别能战斗”的开滦工人,带着一身悲壮,一种舍我其谁的责任感和荣誉感。

  恢复生产,劫后余生的唐山人,抬头看到矿井架的天轮又开始转动,人们喜极而泣,奔走相告,“矿山还在生产,我们的城市还在”。

  唐山人意识到百年工业城市的活力依然,唐山不会成为废墟之城。此时的天轮,已演变成唐山人的生命图腾,昭示着人们对自然灾害的不懈抗争。

  历程

  一号井的历史演变:1876年11月13日,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着之一李鸿章委派上海轮船招商总局总办唐廷枢到开平一带调查煤铁矿物情况,拉开了创建开平煤矿的序幕。

  1878年10月2日(清光绪四年农历九月初七),历史永远记住这个日子。在开平西20里的乔家屯一带,唐廷枢亲自选定第一眼井井位,竖起井塔,用从欧洲订购的金刚石钻机和机具,开动了震撼冀东大地的第一钻,翻开了唐山矿历史的第一页。

  1879年2月就在这个井位,开始开凿唐山矿,也就是唐山矿一号井。唐山矿开凿生产,使中国煤矿由“土”带“洋”一号井蒸汽绞车提升,日提升煤500吨。

  1949年,唐山矿生产能力为163万吨,1962年核定能力达到210万吨。

  1971年底,挖掘一号井提升能力,1200马力和425千瓦电机“双机”托动革新成功。每钩由8吨增至10吨,每天多拉煤2000吨。

  1976年7月28日,地震对1号井破坏严重,井下断电停风、地下水以每分钟60立方米的速度涌出,很快淹没了九水平以下全部巷道,矿井面临毁灭的危险。

  1978年9月19日,邓小平视察唐山矿一号井,对开滦边恢复、边建设、边生产给予充分肯定,并对开滦长远发展建设提出新的要求。

  近年来,1号井不断引进现代化设备和生产工艺,年均产量在410万吨左右,历经120余年风雨,依然闻名全国。

  回访

  “1号井虽然已开采了120多年,还经历了大地震,现在日产煤仍能达1.3万多吨。”开滦集团唐山矿机电科绞车司机主管刘焕杰自豪地说。

  今年57岁的老刘已在这里工作了33个年头,对这里的每一台机器都有着特殊的感情。1973年,他从部队复员,然后就一直在开滦唐山矿上班,他在1号井成了一名绞车司机,“那时候,人人都羡慕到开滦当工人。”老刘古铜色的脸庞,还有一些胡子茬,始终充满笑容,“这活儿很枯燥单调,但非常重要,稍不留神就会出事儿。”身为共产党员,他处处起模范带头作用,很快得到大家的认可和尊敬,后来还被评为唐山矿的生产标兵。

  “说起大地震,每个唐山人都会有痛苦回忆!”老刘说,当晚他正好歇班,那时他还没有结婚,“我是当年5月拿的结婚证,本来准备在10月举行婚礼,哪里想到会发生地震啊。”

  一阵剧烈摇晃后,老刘的姐姐和孩子不幸遇难。但幸运的是,老刘家里基本没有伤亡,他马上投入到抢险救灾的行列中。“当时,邻居家的房子都倒塌了,到处是哭声。”救出好多受伤群众之后,老刘赶到唐山矿,“矿里的伤亡也是很惨重的。”老刘带领记者来到一号井的绞车房,这里是机房重地,没有相关人员带领,任何人都不能进入。“当时的绞车房基本全倒塌了,很多设备受损,只留下井架和石头地基。现在的车间,都是震后重建的。”

  “就在这里,我有两位同事遇难。”老刘弯腰指着记者脚下的一处地方说。当时,开滦唐山矿正在创高产,大家热情高涨,加班加点挖煤,没人计较酬劳的问题。“地震前,一号井日产煤能到9千吨,当时在全国绝对是名列前茅。”

  地震次日,开滦唐山矿一号井开始着手恢复生产,老刘和工友们加紧清理废墟,抢救伤员。据记载,位于震中的唐山矿,地面建筑全部倒塌,破坏面积38.9万平方米。唐山矿主井大都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唐山矿职工遭受重大伤亡。其中,1958人遇难,占职工总人数的15%,轻重伤数千计。

  经过矿工们和全国各地矿山抢险队的不懈努力,1号井得以保全,并于1976年10月1日恢复生产,第一批抗震煤向国庆27周年献礼。

  “我整整开了30年的绞车。”老刘从1973年到2003年,都是在绞车房里做操控工作,之后升任主管,“每天如果听不到绞车的轰鸣声,心里总是不踏实。”

  目前,百年老矿唐山矿依然葆有顽强的生命力,老刘心里说不出的激动。

  (本报记者:刘洪彬)

  (感谢开滦唐山矿:任亚刚、刘涛的大力支持)

  相关专题:唐山寻亲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