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唐山寻亲专题 > 正文

纪念抗震30周年:开滦医院从全面坍塌到全面复兴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31日09:44 燕赵都市报

  回访

  “转眼我已经在这儿工作了36年!”刚退休不久的郑大利副院长,言语之中带着无限感慨。

  1970年,郑大利从天津医学院(现天津医科大学)骨科和神经外科专业毕业,被分
配到开滦医院工作,成为骨科大夫。

  地震前,郑大利一家居住在华新小楼自建工房。当晚,全家正在睡梦中,突然一阵天摇地动,没来得及防护,已是墙倒屋塌。他不顾一切地从废墟中爬出来,疯狂从瓦砾中抢救家人。不幸的是,家中5个亲人遇难,其中包括两个可爱的小女儿。随后,他感到腰格外疼,腰后面还出现大血肿,他意识到腰定有骨折。天亮后他听说开滦医院新落成的大楼基本倒塌了,伤亡惨重。

  “受伤后,我还救了两个邻居呢。”郑院长说,28日当天,自家小区伤亡也很严重,其中有两名女病人骨盆骨折,不能正常排尿,正在经受着痛苦煎熬。

  正在大家手足无措之时,郑大利灵机一动,他忍受着剧痛,拄着拐杖,从倒伏的电线杆上截取一节黑电线,抽去里面的铜丝,剥下外绒线,将其接入病人体内,这样保证伤者得以正常排尿。

  几个月之后,他听这两位街坊说,她们被送到外地手术时,大夫看到这一“创举”,都很惊讶,“这个大夫还挺聪明!”在那样的非常时期,也只能用超常规办法。

  震后一周左右,忍受巨大的伤痛,郑院长被送到丹东市第一人民医院,接受手术治疗。当时,为集中救治唐山地震伤员,这里已将全部患者转到其他医院,腾出了所有病床。经过医生诊断,郑院长腰椎横突骨折。术后他恢复很快。当大夫从病历卡上得知他是一名骨科主治医师后,就要求他协助救护骨伤患者。于是,他开始拄着双拐查房,虽然很辛苦,但也很充实,“可我心里总是惦记着医院和家里的情况,做梦都想早点回唐山。”

  1个多月后,他实在不能忍受离家之苦,并且,伤员也在逐渐减少,大夫们也不需要夜以继日忙碌,他决定找机会回家。

  一天,丹东第一人民医院的大夫们再一次来到火车站,为地震康复的伤员送行。郑院长和大家一起,上车跟伤员们告别,他趁别人不注意,偷偷躲到厕所里。等火车慢慢开动后,他从车窗探出头,笑着向站台上的大夫们挥手道别,“抱歉了,我要回唐山了,那里更需要我!”大家都被他逗笑了,一边挥手作别,一边祝他“一路顺风!”

  1976年9月,郑大利拄着双拐来到开滦医院,此时,很多同事都在忙着清理废墟,抢救医学仪器和资料。

  地震中,医院共100多名大夫遇难,他还听说,“急诊病房里,有的大夫死时还手拿听诊器给急诊病人检查身体。”

  30年过去了,开滦医院不断引进先进的医疗设备,还建起了省内最高的(16层)外科病房手术楼,医院的神经外科和心血管内科以及肝胆外科在全省名列前茅。郑院长也成为神经外科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历程

  开滦矿务局医院始建于1892年(清光绪十八年),开平矿务局在今开滦矿务局医院附近建立了一个简陋的诊疗所,自此西医传入开滦。诊所的创办标志着开滦医疗机构的建立,即为现今开滦矿务局医院的胚胎。

  1912年6月,历史上开始出现开滦这一名称,之后“开滦医院”医务系统开始实行总医官负责制。1925年,开滦医院床位扩增到100张,初具规模,成为华北惟一的外科医院。

  1958年,成立开滦总医院。

  1972年,开滦进行体制改革,医院从唐山矿划出,改称开滦医院。

  1974年6月,开滦设计院开始设计新开滦医院大楼。1976年3月全部竣工,同年5月投入使用。全楼建筑面积为8250平方米,分东西两部分。东部(主体)为五层,西部七层。

  1976年7月28日大地震,开滦医院遭受了毁灭性的破坏,医院新楼主体全部倒塌,西部七层角楼裂损。在岗值班医务人员中有32人遇难。地震中全院共震亡职工173人,医疗设备损失严重。地震后,全院职工开始抗震救灾,9月中旬,各科均在简易房内开诊。1977年10月底,在简易病房内收治病人。

  1978年10月,医院由简易房全部迁入局办公楼。1979年8月,开滦医院震后复建门诊楼落成。这是唐山震后建起的第一座医疗建筑。

  2005年11月25日,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矿山医疗救护中心开滦分中心在开滦医院成立。

  开滦医院建院已有114年历史,医院现有床位900余张,是一所历史悠久、名医荟萃的国家三级甲等医院。

  手记

  跨越三个世纪的钦佩□刘洪彬114年,跨越了三个世纪,除了历史沧桑,还能留下些什么呢?

  作为一名普通市民,每次从新华东道匆匆而过,都不会特意看开滦医院一下,甚至有时还会记错它的具体位置。即使是等红灯时,在这片楼群停留片刻,从外面也不会看出什么与众不同之处。

  直到有一天,走进开滦医院门诊大楼,去看望一位住院的朋友,才发现原来里面珍藏着一部生动的唐山发展史纪录片。走廊两边雪白的墙壁上,挂满了相框,相框里都是一些

老照片,从1878年的“中国煤矿第一井”,到1892年建立开滦矿务局医院,再到中国“龙号机车”……一字排开,大概有数百个,每一幅都会让不熟悉开滦的人为之一惊,发黄的照片散发着历史的厚重感,激发着人们最纯朴的感触。

  这个创意是不是开滦医院首创,我们不得而知,但起码它传承了一种历史精神。

  当时,没来得及全欣赏一遍,身为一个唐山人,总感到某种莫名的惭愧。也许,生活中太多司空见惯的东西,已无法唤起人们的激情,但只要你走进他们的内部,也许会有惊喜的发现。

  “这里最重视的是人才,”郑大利院长一直这样说。从上世纪开始,开滦医院常常不惜重金,聘请国内外专家来此工作,“配专车,给洋房,安排家人工作”,能办到的就会毫不迟疑。

  因此,医院吸收了国内外一大批著名专家学者,如汪绍训(中国特一级教授)、朱宪彝(天津医学院首任院长)、卢观全(亚太地区胸外科主席)先后来这里工作,医院的医疗技术力量和水平在京津和华北地区享有盛名,素有“京东小协和”之称。那时候,“所有大夫的病历都是中英文或中日文字对照的”。

  114年,几代人前赴后继。历史是无言的,又是深刻的,它激励着每一个开滦人:延续开滦百年辉煌,我们责无旁贷。

  (本报记者:刘洪彬)

  相关专题:唐山寻亲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