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日报停刊平静的谢幕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01日11:21 国际先驱导报 | |
【作者】胡一渊(台北) 《中央日报》的停刊,对于国民党和它的拥趸们来说,除了追惜历史之外,也有一些现实的困惑 国际先驱导报文章如果在30年前,《中央日报》垮台,那么在台湾可能是一个极具 从1928年2月1日创刊开始,到2006年停刊,《中央日报》既是历史的见证人,也是中国近代史的重要内容之一。我们在《中央日报》上既可以读出整个国民党的变迁历史,又可以看到在大历史中新闻人的追求和无奈。在几十年的岁月里,《中央日报》更多地记录了政党宣传过程中的风风雨雨,包括陈布雷等人在内的国民党笔杆子,都曾经就任该报的总编辑或者主笔。 但是新闻史是新闻的战场,而不是亡灵的画廊。除了感慨历史之外,《中央日报》的前辈们在整个《中央日报》发展历史中的风格,可圈可点。即便是在抗战的烽火岁月里,《中央日报》也出过抗命不从的报人,出过慷慨赴死的记者。在二战的欧洲战场上活跃的中国记者共有6人,其中有萧干(《大公报》)、余捷元(“中央通讯社”)、毛树清(《中央日报》)、乐恕人(《中央日报》)和丁垂远(《新民报》)等,《中央日报》占其三分之一。甚至在21世纪初,《中央日报》的权威性也颇为海内外看好。在2003年的伊战中,美军批准随军采访的500名记者中,中文媒体仅4家:新华社、《中央日报》、《苹果日报》和凤凰卫视。 然而,《中央日报》的办报特点使得它在选择新闻时少了些许客观的立场,也使得读者逐渐远离这份报纸。陈腐、模式化的传播问题,困惑国民党已经很久了。从前的国民党高层,每天看的第一张报纸,不是他们的《中央日报》,也不是其对手《新华日报》,而是代表了社会公共舆论的《大公报》。时至今日,我相信马英九和连战每天看的第一份报纸,也非《中央日报》,而是《中国时报》抑或《联合报》。 《中央日报》的停刊,对于国民党和它的拥趸们来说,除了追惜历史之外,也有一些现实的困惑。离开了《中央日报》,国民党的文宣工作自然少了一个重要的阵地。这为目前“在野”的国民党提出了一个很严肃的问题,那就是如何作为一个“在野党”实现其政治传播的手段和目标。毕竟作为一个以苏联模式立党和发展的中国式政党,在经历了几十年的风雨之后,有必要重新调整其宣传模式——从简单依靠行政资源发展到真正借助公意进行传播。如果说我们年轻时候都是看《中央日报》、听“中央社”新闻长大,那么今天的台湾年轻人在奇摩、雅虎上游荡的状态,已经迫使宣传环境和宣传政策面临必要的改革。 当然,经过了半个世纪的经营,整个台湾岛内的媒体包括《中国时报》和《联合报》在内,多数都是倾向泛蓝阵营的。以至于当年民进党文宣委员恨恨地说:“民进党的政策过不了浊水溪的媒体,这个账将来迟早是要算一算的。”不过民进党8年,单是《自由时报》和台视的用户就暴增3倍,相比之下,《中央日报》的停刊无疑是一曲不该唱响的挽歌。 但是,正因为有了许多商业的色彩,因此《中央日报》的停刊显得有些无奈,但又有些平静。这就是为什么《中央日报》的停刊,不会被人们认为国民党的一次失败。因为《中央日报》败给了时代,也败给了商业。因此《中央日报》离开了台湾舆论的中心,《中央日报》的停刊,也就离开了台湾媒体讨论的中心。据说《中央日报》要转为电子报,姑且将其理解为一种媒介的变革吧。至于在《中央日报》停刊前后所发生的“连马不和”传闻,也姑且就认为是在动荡的大时代里的一种丰富联想吧。 最后一期印刷版的《中央日报》头条消息为《连战:期待<中央日报>再出发我对它有极深的情感》,《中央日报》的再出发,必定也是中国国民党的再出发。我对这个新的历程,还是寄予无限期待的。
相关专题:国际先驱导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