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唐山寻亲专题 > 正文

纪念抗震30周年:陡河水库成为唐山明珠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02日09:12 燕赵都市报

  回访

  啜殿忠,一位老陡河水库人,一段永不消逝的记忆。

  1940年,啜殿忠出生于天津宁河,1959年,他来到刚建成3年的陡河水库工作,2000年退休。

  他开始是协助建设那里的渔场,“那时,渔场是水库的一个重要部门,就在陡河大坝外边。”

  地震前,啜殿忠一家人都住在渔场砖房里。那一晚,天气格外闷热,半夜,啜殿忠还起来去关窗户。刚躺下不久,就发生了大地震。

  “我们当时睡的是土炕,轰隆一声,房顶掉了下来,呛得人没法呼吸。”67岁的老啜说,全家人都被埋在废墟下面,好在瓦砾中有一些空隙,还可以翻身,否则性命难保。

  作为渔场的负责人,老啜赶忙去管理处汇报情况。但是,一看到大坝的样子,顿时一阵心惊肉跳,“大坝已经变样了,平坦的大路成了波浪形的,还有很多裂缝。”地震对大坝破坏严重,他发现有的大裂缝能掉进去一辆吉普车。还有的裂缝开始向外渗水。由于管理处的房子多为石头地基,地震损坏较小,伤亡不重。

  真是漏屋偏逢连夜雨,陡河水库素有“七下八上”之说,即7月下旬和8月上旬,都是陡河汛期,恰恰在此危急时刻,遭遇地震,“那几天的水位达到31.6米,而汛限警戒水位就是32米。”

  “必须马上泄洪,否则大坝不保,唐山市区也将被冲毁。”因为地震电网瘫痪,不能正常操控开启闸门,大家赶忙来到水库输水洞启闭机室,发现机房多处裂缝,而此时,余震还在不断发生。

  “没有时间了,立即手摇开闸!”很快,附近部队赶来的十几个小战士启动了备用设备,轮流手摇启闸。

  但难度很大,先不说机房随时有倒塌的危险,就是手动摇把也很重,再加上水压又大。

  数十个人等候在机房外面,争先恐后,没有一个人退缩。轮流摇了半个多小时,到28日早晨7点多,闸门只提升了10厘米。到下午,闸门提升到1.1米,直到晚上9点多,大闸提升到1.5米。

  见到水流奔涌而出,大家才稍微松了一口气。直到8月2日,库内水面从31.64米下降到30.13米,虽然只降了1米多,但却缓解了大坝的压力,避免大坝因不堪重负崩溃,淹没唐山市区的危险。

  震后,石家庄的10个县组织了4万支援大军,来陡河水库建设大坝。“那时怕大坝的裂缝深入到坝基,所以全部挖除了大坝重新修建。”

  4万筑坝大军夜以继日,不管风霜雪雨,吃住在大坝,谱写了一曲曲感人肺腑的奉献之歌。1977年5月1日,25米高的新大坝正式投入使用,大家的脸上露出久违的笑容。

  每次回想起这些惊心动魄的往事,啜殿忠都是慷慨激昂,他的心一直没离开陡河水库。

  记者采访结束时,老啜拿出一份诗稿,记者抄录部分:多年说起有余惊,日落星沉灾难中。老梦常逢前事乱,新城最慰夕阳红。雄鸡屹立赢强国,火凤涅槃乘好风。牵动京津环渤海,曹妃甸上论英雄。

  历程

  陡河水库位于燕山南麓的陡河上游,距离唐山15公里处,总库容5.1亿立方米。

  陡河水库工程是河北省兴建的第一座大型水库。1955年11月动工,1956年10月建成,是一座具防洪、供水、灌溉等综合性作用的大型水利枢纽工程。

  1971年水库修建溢洪道。1976年大地震,水库大坝遭受严重破坏,渔场和家属宿舍房倒塌,水库管理处院内房屋也被震裂,电源和供水全部中断。16名职工和家属震亡,大坝发生裂缝、沉陷、位移,使水库不能正常运用,危及下游安全。

  1976年9月,陡河水库初步完成震后恢复工程规划设计。10月,石家庄地区4万名支援大军昼夜施工,震后不到10个月时间完成修复工程。

  1989年6月,引滦工程正式通水后,陡河水库成为唐山市城市生活饮水水源地。

  1994年,陡河水库修建总面积为4040平方米的调度中心楼,1996年上半年交付使用,初步实现防汛调度手段和把农设施的现代化。陡河水库管理处先后调蓄可致灾洪水17次,供水遍及唐山市区并远供沿海大型企业,农业灌溉50多万亩。至2004年底,累计供水效益15.93亿元,防洪效益4.74亿元。

  手记:力量,从灾难中爆发

  5月31日,陡河水库输水洞启闭机室,到处都很整洁,一尘不染。

  30年前的7月28日,这里可是满目疮痍,险象环生,但陡河守护者们毫不退缩,争先恐后挤进来,为提升闸门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像我这样30多岁的人都抢不上前,全是20多岁的小伙子。”

  “提升闸门泄洪,保住唐山市区。”当时,没有豪言壮语,只有执著的眼神和坚强的臂膀。危险早已被人们心中的坚定信念消融化解。

  那场面因钱钢的《唐山大地震》而广为人知。

  如今,水库输水洞启闭机早已使用上更先进的机器,但每次抚摸这些机器,老啜总是感慨良深,“唐山人民不会被灾难吓倒!”

  力量,从灾难中爆发。

  “那时人人公而忘私舍己为人。”地震时,年近七旬的陡河水库管理处老主任王加林,因为汛期,已守在大坝多日。震后,他又开始组织抗震救灾。是浑身鲜血的儿子,哭着赶来告诉他“我妈被砸死了,还埋在里面呢。”他沉默了一会儿说:“知道了,先这样吧。”之后,继续指挥救灾。几天之后,才回家处理妻子的后事。

  还有同样驻守这里的书记李桐林,三次从陡河步行到市委汇报灾情,每次都能经过已成废墟的自家房子,而他每次都是匆匆而过。直到三天后,陡河水库灾情得到控制,他才回家救灾,此时,妻子和女儿早已去世多时……像这样的事情,在唐山还有很多很多。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唐山人心中升腾着的是一种义薄云天的责任,是一种更加深沉浓郁的博爱。

  本报记者:刘洪彬

  (感谢唐山市水务局刘葆方先生的大力支持)

  相关专题:唐山寻亲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