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上海能否走出“大项目”时代(2)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07日12:11 南风窗

  “两位数增长”之后

  就目前而言,空客和迪斯尼项目如果落户上海,所起到的最直接作用恐怕首先反映在GDP增长率上。

  一直以来,上海保持着两位数的高速增长,随之而来的是越来越大的增长压力。由于
GDP基数的抬高,对投资强度的要求逐年加大, GDP每增加一个百分点,上海所要吸引来的投资额就要成几何级数增加。“从招商引资的环境和政策上看,上海与周边地区的差距正在缩小,尤其是苏州和昆山两地;同时,国家政策倾斜的重心北移渤海湾,上海很难再像以往一样经常得到中央‘关照’下的项目了。”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专家表示。

  杨建文则认为,更重要的是,上海是个受土地资源制约很大的地方。“上海中心城区很多的区政府都已经开始在财政支出中预留一部分,用来支付违约金——在协议期内解除一部分小项目或者不合适企业的所谓‘劝退费’,为的是迎来大项目和重点投资。”很显然,不断寻找新投资并依靠数量来维持增长,已经不是GDP基数庞大的上海所能轻易做到的了,地方政府迫切需要一两个“能够产生带动作用”的大项目。

  正是基于这种考虑,从2003年底的世博会申请和磁悬浮论证,到2004年建成的F1国际

赛车场和“夭折”的好莱坞环球影城,再到最近两年的迪斯尼和空客,上海一直在保持大项目拉动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发展轨迹。

  “实际上,‘大项目依赖’是伴随传统的增长方式而存在的。”复旦大学

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张军告诉记者,类似的大建设项目如果对于上海来说依然非常重要,那说明政府高层并没有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上达成共识。

  也就是说,政府不得不在GDP增长的速度和经济转型的速度之间作出一个妥善的平衡,而前者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占据了压倒性的地位。

  不过,情况已经开始出现变化。去年12月9日结束的上海市经济工作会议上,GDP的增长指标被出人意料地降低到9%,打破了上海连续13年“两位数增长”的思维惯性,而且按照与会人士的说法,2007年正是政府的换届年,调低政绩的举动并不寻常。

  对此,上海市发改委表示,既要推行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运行方式,又要让GDP高速增长,“很难两全”,“要重新定位”。事实上,这正是上海对几年前政府主导下“强硬”转型的一个反思。

  告别“大项目”?

  所谓的“强硬”转型,缘起于上海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实施的“三二一计划”,即优先发展第三产业(主要是金融服务业)、转移外迁第二产业(主要是制造业)的战略思路。

  但是,当时中国的证券A股市场刚刚起步,成交量不够,其他金融产品匮乏,金融保险行业的中心又仍在北京。因此,在发展现代金融业先天不足的情况下,上海为了达到超前发展的目标,选择了相对较易完成的基础设施作为突破口,希望以此实施“总部经济”,吸引国内大企业总部、国际公司中国总部和金融机构入驻,来尽快促进金融业的发展。

  然而, 2000年之后上海的金融业增速就一路下滑,2002年甚至出现了负增长,2004年金融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只有10%,回到了1995年的水平。去年一年,上海外商直接投资(FDI)总体上低了两到三个百分点,虽然第三产业在其中的比例上升了百分之六七十,但却难以挽回总量的下降。

  另一头的情况是,由于商务成本的提高,上海同时面临着制造业流失的尴尬。自2002年起的“外资荒”,便实际上也可以看作上海制造业向江浙的一次大转移。在“GDP增长是基础也是前提条件”的思路下,制造业的重要性又重新回到决策层的视野,一个被称为“173计划”的政策悄然出台。

  这项计划也叫“降低商务成本试点区”,由“嘉青松(嘉山、青浦、松江)”开发区总面积为173平方公里而得名,上海官方的解释是:降低商务成本,吸引外资,承接世界制造业的大转移,提升上海制造业的内涵和能级。事实上,让流失的制造业再回流上海,从而拉动GDP增长,使就业率提高,才是地方政府真正的目的。

  自此,有关这一开发区招商引资的报道,开始在上海一些主流媒体的显著版面上频频出现。与此相对应的是,在上海高层的讲话中,把上海建成“四大中心”(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的口号或用词,出现的频率却反而明显降低。

  “实际上,之所以不提金融中心,一方面是政治周期的原因。”杨建文向记者解释到,中央政府班子新老交替,对于影响比较大的金融改革和创新举措,一般会留给下一任做;另一方面,新领导人面临的很多问题,比金融创新更需要关注,再加上宏观调控对金融安全方面的要求,“总之,前几年不是一个适合大变动的时代”。

  几经反复,上海的努力还是没能帮助它摆脱依靠大项目,尤其是制造业大项目建设的发展路径,反而由于比较冒进的“人为地优先发展第三产业,单兵突进”而伤了元气。事实上,“以往的15年间,无论是政治风向还是经济环境,都是有利于制造业发展的黄金时段”。

  2006年年底,中国加入WTO的过渡期满之后,服务业会有外资集中进入的过程。“上世纪90年代带动GDP主要是由制造业外资,现在要靠服务业外资了。”杨建文表示,后者独特的表现是:数量不多,资本量也不多,但能够带进一个无形的网络,对于上海向服务业发展的功能定位可以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有专家透露,上个月上海市市长韩正曾谈到,工业中1000万美元不算什么,但第三产业1000万美元就不小了,上海开埠160年经济史中因善于变化而得名,变化又开始了吗?

[上一页] [1] [2]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