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聚名家明师的开放大学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09日18:26 财经时报 | |||||||||
“做节目难,要做一个既有学术品位又让观众喜欢的节目更难。”万卫感叹说,《百家讲坛》从开播到现在,可以说经历了太多的风风雨雨。相比较于当下的收视火爆,《百家讲坛》在创办之初并没有一炮打响,其后在发展中步履艰难,甚至在央视“末位淘汰”制的考核下,几乎难以生存。 最初,《百家讲坛》作为与科教频道同时诞生的一档栏目,由于“文化品位,科学品
其后,第二任制片人聂丛丛对节目形态做了调整,以“一所汇集名家名师的开放大学”为定位,注重主讲人的“名”,并坚持学术的品位。尽管栏目组都很努力,但收视率却一直上不去。当时的《百家讲坛》面临一个难以突破的瓶颈,那就是学术品位与大众口味总是难以调和,高品位电视栏目如何在大众传媒时代生存,显然不是《百家讲坛》一个栏目必须突破的问题。 两年前,《百家讲坛》收视率出现转折点。当时清宫戏火爆荧屏,以此为契机,《百家讲坛》的编导们策划了“清十二帝疑案”的系列节目,让阎崇年一个人把《清十二帝疑案》讲完。该节目自2005年5月开播以后,共播出了37期,最高收视率达到0.57%,平均收视率也在0.17%以上,该系列一度将《百家讲坛》推向了CCTV-10收视率的“冠军宝座”。 品牌互动创造更大市场 《百家讲坛》的风格自阎崇年开始改变,从此,《百家讲坛》由“大杂家”转向“集中火力,精耕细作”,在播出形式上,放弃了一个主讲人只讲一次的做法,而是让一个主讲人连续讲,形成连贯的系列;选题上,也不再过多关注自然科学,而是与目前社会、传媒、观众关注的热点紧密结合在一起。 万卫说,在工作实践中,经过不断的研究和分析,栏目编导们渐渐摸索到了三张王牌:悬念牌、名家牌和顺势牌。 “电视不像课堂,如果不能吸引观众的眼睛和耳朵,观众手里的遥控器会毫不客气地把你换掉。”《百家讲坛》的编导魏学来深知观众是自己的上帝,而悬念牌也是万卫打出的第一张牌。第二张牌就是主讲人牌,也是他们手中最重要的一张牌。而第三张牌就是顺势牌,也就是紧紧关注大众的热点关注,借力发力。 《百家讲坛》的这种质的改变,实际上是在市场规律引导下的一种改变。孔庆东在评价这个栏目时,曾说过“《百家讲坛》,坛坛都是好酒”这句广为人知的“名言”。如今这句话已成为《百家讲坛》保护、发展自我品牌的一种制作理念。 万卫说,《百家讲坛》现在已经找到了继续发展的支点,那就是不断让栏目与学者相互促进,进一步形成品牌影响力。电视文化产品,不是一次性消费品,其后期众多的相关产品可能会在中国文化市场的衔接上起到重要作用,《百家讲坛》努力要做的就是为学术提供更大的普通消费市场。 易中天说书收入过500万? □本报记者 黄振伟 “刘备对诸葛亮的好,好到让关羽和张飞觉得,就像老鼠爱大米。” “周瑜帅不帅,孔明会K歌,关羽是爱神。” 易中天用如此“嬉皮”的现代语言来论三国英雄,其鲜明的个性使之成为《百家讲坛》的“收视宝贝”,而开讲为期一年的《品三国》,也迅速成为2006年的首个值得关注的文化热点。 2005年4月,易中天在央视《百家讲坛》开讲“汉代人物风云”后,他妙语连珠的说史风格,迅速掀起民间“汉风”热潮。而《汉代风云人物》的讲稿结集,起印数量就达到了惊人的15万册。上市两个月后,稳坐全国各大书店销售排行榜之中。而《易中天品读三国》书稿的第一部更是拍出了近200万元的天价,有出版界专业人士估计,如果三部书稿出齐的话,易中天的个人收入将达到500万元以上。 “超女”的歌迷自称“凉粉”、“玉米”,而现在在大众中“如日中天”的易中天也有一批忠实的“发烧者”,他们自称“易粉”、“乙醚”,还自发地在百 度贴吧里为偶像建起来了一个“易中天吧”,他个人的网上博客,点击次数接近70万次,不亚于影视娱乐明星,甚至有“乙醚”们还发出了“嫁人就嫁易中天”的口号。 就在易中天评说“三国”越来越热的时候,对他这种“俏皮”评说历史的方式,学术界也发出了批评的声音,在批评声中,复旦大学中文系副教授梁永安比较有代表性,他认为:“易教授应该保持一个起码的严肃态度,学者讲课像周星驰那样插科打诨是不合适的。” 对此争议,易中天认为历史应该是鲜活的,不能像做八股文那样死板地面对历史。尽管易中天称自己信奉“读书人明理做人不做秀”,但在学者频繁走上海内外电视节目、现身各种社会活动的“学术明星现象”中,易中天仍然不可避免地成为了争议的焦点人物。 随着“学者明星现象”的出现,批评者认为“这是学者的堕落”;赞成者则认为,这是学者的一种生活自我表达。对于“学者明星现象”,易中天说,从社会效益来说,学者明星化应该是利大于弊,因为我们人文学科研究的目的就是人类的幸福,就是包括我们当下正在生活的人的幸福,作为我们,至少有一部分学者有这个义务,就是把人文研究的成果、有利于我们人类幸福的结论传播出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