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第三届城市竞争力国际论坛开幕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10日11:53 中国网

  [冯惠玲]:

  2004年,商务部与中国人民大学、联合国贸发会议共同举办过一次高层次的国际论坛,那是中国人民大学第一次与一个政府部委共同举办学术论坛。本届论坛则是中国人民大学
第一次与一个大城市共同举办这样高层次的国际学术论坛。联合举办这样的论坛是地方政府和高等学校合作的有益尝试,也是中国人民大学和成都市交流合作与共同发展的新起点。中国人民大学长期关注成都市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相关领域的学者已经将成都作为中国大都市地区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典型案例进行剖析和研究。我们相信,成都市城乡一体化实践与人民大学相关领域的研究将会互相促进,共同发展。同时,我们也希望与国内外的学者一起,加强交流,促进合作,共同推动城市化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进一步深入。

  [冯惠玲]:

  成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是快速发展并富有竞争力的现代城市。我多次到过成都,对这个美丽的城市印象很深。我想,“中国最具风情城市”、“中国最幸福城市”这样的称号有着很丰富的内涵,充分说明了成都经济、社会、文化协调发展的巨大成就。在祖国的西部,做出这样的成绩,实在难能可贵。在这里,请允许我对成都人民表示深深的敬意!为成功主办本次论坛,成都市各界又付出了艰苦而极富创造性的劳动,我对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冯惠玲]: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祝愿成都发展得更快更好!祝愿成都的竞争力进一步提高!祝愿本次论坛取得圆满成功!

  谢谢!

  [主持人邓川]:

  下面请成都市委副书记、市长葛红林先生介绍成都市推进城乡一体

化工作的情况。

  [葛红林]: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嘉宾:

  今天我向大家报告的题目是“城乡一体提升城市竞争力”。

  中国的城市基本上都带有不小规模的农村,所以,真正的城市竞争力,既要衡量城区,也要衡量农村,应当是指城乡一体的竞争力。

  [葛红林]:

  城乡二者分割,差距扩大化的发展,只能导致短暂的、不可持续的和下滑的城市竞争力,反之,则会最终赢得城市竞争力的提升。基于上述的考虑,成都市的城市竞争力的提升是寄希望于城乡一体化的发展之上。

  [葛红林]:

  实际上,成都人口很多,达1000多万,再加上200多万的流动人口。所以,对我们来讲,提升城市竞争力,必须城乡一体化。以下我从三个方面向大家报告。

  [葛红林]:

  关于我们通过发展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战略选择,我们认为是基于以下三点:

  第一,我们认为我们是贯彻了中央的决策思想。成都城乡一体化的发展,主要是加快带动农村发展的城镇化步伐,加强城市化进程中的新农村建设。

  具体体现在通过统筹城乡经济的发展,在城市里面按照合理布局,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形成若干用地少、就业多、要素集聚能力强,人口分布合理的城市群,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促进城乡共同发展繁荣,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我们从目标上首先要改变农村的发展环境和整体的变化。我们采取了“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基本多予,基本上没有取。

  [葛红林]:

  第二,遵循了经济的发展,促进资源在城乡的合理规律,拓展了经济发展的空间。实际上人口在城乡有序流动,扩大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渠道和规模,促进政策在城乡有效调控,利益在城乡合理分配。我们在政策上城乡有效调控,资源上合理配置,产业上补充优势,人口是城乡有序的流动。这使我们感觉到,我们是遵循规律来做的。

  [葛红林]:

  第三,我们认为,我们的选择也是切合成都市发展的实际。因为我们是四川省的省委和内陆区域性的特大中心城市,是国务院确定的西南地区科技、商贸、金融中心和交通、通信枢纽,我们俗称“三中心”,我们是西部的中心城市,但是我们的“三农”问题还很繁重,还面临着艰巨的任务。

  [葛红林]:

  成都市的财政收入、GDP分别是13%和接近30%的比例在增加。我们去年GDP达到了2371亿元。

  我们对此做了分析。成都市按照高新区,还有一圈层,二圈层,还有远郊,大家知道,高新区人均GDP是9660美元,一圈层是城区5548美元,到成都之后,大家可以看到是这样的。我们平均是2500美元,二圈层是2572美元,而三圈层是1252美元。

  [葛红林]:

  另外,成都在整个的中西部,GDP的总量是第一位,暂时领先。武汉是2226亿元,但是这方面,武汉比成都相对好一些。第二位是郑州1650亿元,长沙是1515亿元,西安是1270亿元,成都是2371亿元。我们的GDP比较高,一般财政收入达141亿元,高一点。

  [葛红林]:

  在2005年中西部省会城市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成都排在第三位。在我们前面的是呼和浩特,他们是12539元,接下来是长沙12434元,我们是11359元。还有一个就是我们的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主要是在中西部地区,也是第三位。

  [葛红林]:

  从以上的数据也可以看出,虽然在中西部的省会城市,我们一些企业得到了显著的增长,但是我们是大城市带大农村,城乡二元的矛盾还是没有彻底解决。

  [葛红林]:

  我们面临的“三农”问题也很严重,我们选择一体化的发展。具体来说,在城镇方面,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小城镇协调发展,形成4个大城市,4个中等城市。在农村也是贯彻要求,其中贯彻三个集中,改善农村的面貌。

  [葛红林]:

  总之,我们要把成都纳入城市化道路的进程,努力在“十一五”期间创建创业环境最优的大城市,这是我们的战略宣传。

  下面是我们的一些实践。我们2003年开始,当时在锦江区、双流县进行试点的基础上,全面实施"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战略。完善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的定格和衔接,这个很重要,可以说,在中国的城市里面,做到这样的规划不多。因为有很多的矛盾,特别是土地规划和产业规划。

  另外,加快控制性详规向区(市)县,建制镇,中心村的延伸和覆盖。

  第三是实施规划对城乡一体化发展布局,规模、速度、节奏的战略管理。

  [葛红林]:

  我们是形成了区域核心,第一圈是城区,近郊和远郊,三个地区面临不同的矛盾。我们一个规划的重要思想采用的手段就是规划调控,资源整合,政策扶持,市场机制、环境保护。

  我们做到“三个集中”,这样集约型的发展,系降低工业的成本,有利于制约使用土地,提高单位的产出,有利于集中搞好基础设施配套,节约投资成本,有利于政府提供方便,快捷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有利于转移农民和帮助农民增收。

  [葛红林]:

  具体地讲,我们通过三个集中,一个是工业向集中发展区集中,我们通过规划,将116个开发区整合为21个工业集中发展区,提高投资强度产出效益。我们也是总结和了解了沿海地区发展的一些经验和教训,发展了这样的一批产业区。

  另外加快了结构的调整,包括城市度的东郊工业区169户规模以上的企业搬迁改造,不宜在城区的企业迁到郊县,这样对近郊的发展起到规模作用。

  [葛红林]:

  另外,我们是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开展四方面的工作。前提是要坚决遵循自愿、依法、有偿的原则,建设现代农业生产基地,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土地整理和农村拆院并院。现在我们已有的龙头企业有115家,带动农户面56.5%,已建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512个,提高了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

  [葛红林]:

  第三,农民向集中居住区集中。按照前面介绍的,构建大中小城镇协调发展体系,依据正确的原则。所以,我们农民搬家绝对不是轻易的,我们是非常慎重的。我们是增强了5个中心城区的辐射能力,而且我们现在5个中心城区和每个远郊的区县协调发展。因为在城区里发展工业,有农业县,但是原来有基础,这样带动了远郊。我们提高了14个县城的综合承载能力,建设30个各具特色的重点镇,规划建设一批农村新型社区。

  [葛红林]:

  加快农村人口向中心城区、县城和重点镇集中,改变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

  另外一方面的工作,就是加快发展中心城市的经济,重点推进承重的拆迁和改造,提高14个县城承载能力和规划建设中4个中心城市,建设30个重点镇,发展特色经济,带动区域发展。

  [葛红林]:

  到目前为止,我们全市历年规划建设农村居住区364个,建筑面积2013万平方米,集聚人口36.4万人,去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59.9%,,比2003年提高2.7个百分点。

  另外,我们说规划了30个重点镇,现在还有100多个新型的社区。我们的农村的公共服务设施会很快配套。

  [葛红林]:

  我们的第三项工作是以产业发展为支撑,加大扶持力度。我们利用成都的优势,建立四大产业通过工业发展,我们通过园区的集中拆迁,现在工业的集中度是56.2%,去年工业对税收收入贡献为44.6%。

  另外,我们发展服务业,这样积极扩展现代服务业,提高升级劳动密集型的传统服务业。在农村也是,我们是发展农业,包括生猪、蔬菜、水产等等十大产品,这样使农村产业实现规模化以后,也促进了农村土地有偿流转,流转之后,土地平均每亩产值增加了1500元。

  [葛红林]:

  截至目前,全市培训农村劳动力700多万人次,失地农民和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就业206.5万人,劳动输出79.9万人。40%以上的农村劳动力从事非农产业,50%以上的农民人均纯收入来自非农产业,去年农民人民纯收入4485元,增长10.1%。

  [葛红林]:

  第四项工作是以建立市场化配置资源的机制为关键,加大了改革的力度。

  我们重点抓的是推进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具体涉及到市场化机制配置资源的能力上突出“四个强化”,强化财政投资的政策导向,引导城市资金向农村流动,强化基础建设的重点倾斜,推动要素资源向农村配置;强化城乡市场的有效调解,促进扩大内需向农村拓展,强化区市县的城市经营,提高土地开发整理收益和资源综合利用水平。

  截止目前,我市已筹集600多亿元资金投入改善城乡基础条件和发展环境,发挥市场对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建设新农村的推进作用,加快使农村潜在巨大生产生活需求转化的现实需求,提高农村市场对生产能力的吸纳和扩大能力。我们推出“三改一建”,改水、改厕、改厨、建沼气,乡村绿化、美化、洁化等。还有就是这几年我们在固定资产投资方面、民营经济的投资增长水平比较慢,2004年是559.7亿元,到了205年是799亿元。

  [葛红林]:

  我举两个例子,一个是市场资源配置,一个是锦江区的优化。我市锦江区包含一个乡五个村,他们发展乡村旅游,花卉产业,进行了新农村的建设,发展“五朵金花”的模式,花乡农居、幸福梅林、江家菜地、东篱菊园、河塘月色。去年财政投入2775万元,社会资金投入1.67亿元;去年花卉产值6560万元,增幅达59.1%无;接待游客1100万人次,旅游收入2.34亿元;去年农民人均纯收入6321元;去年税收1200万元,年增幅达300%,去年集体资产3583万元,年增幅达122%。

  [葛红林]:

  还有就是远郊的,是另外的一种形式,蒲江县实行土地整理模式。我们提出级差地租,土地整理每亩投入1.8万元,政府引导社会投资5400万元,改变了乡村的面貌,在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整理后新增耕地3796亩,新增耕地率17%,引进投资1.2亿美元的猕猴桃基地,带动3000农户增收。建设中心村1个、居民点2个,搬迁集中农户412户,1522人。这是非常好的。

  [葛红林]:

  第五方面是出台了70个建议,进行了财政整个,财政收入比较大,比上一年增长了25.4亿元,支持中远郊农业区和非重点镇农业产业经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农村扶贫开发的资金投入4.65亿元,撤销27%的乡镇,精简乡镇人员5000多名,将4345个村调减为2288个,减幅47.3%。

  理顺农业、交通、水利、商贸、林业园林、执法等管理体制,改革户籍管理制度,加强城乡管理衔接,促进城乡充分就业。原来交通城乡是分的,水利也是如此。

  到目前为止,我们全城镇从业人员每年增长23.7万人,二、三产业从业人员年均增长21.9万人,城镇失业率为3.0%,今年基本消除“零就业”家庭。还有对残疾人都有安排,我们的失业人员由政府安排,我们提供招聘等等。

  [葛红林]:

  我们还在进行积极的相关配套的改革,包括行政管理等方面。

  我们的第一项工作是以农民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为着眼点,我们建立社保、医保,建设以放心商店、放心药店,放心农资店为主导的便民服务体系,构建以帮困助学、帮困助医、安身工程为主脉的社会帮助体系。以后每年慢慢的提升,提高城市居民的医保。

  接下来是我们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为89.4%,我们是自由的,我们20多万人进入了医保。

  另外,我们投资10亿元实施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工程,安排7.2万进城务工农民子弟到划片指定的中小学就读。

  在公共服务方面,我们体现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原则。在医疗卫生、义务教育、文化事业、社会保障方面下工夫。

  [葛红林]:

  第三方面,我们难点突破。

  我们现阶段有三个方面需要突破,一个是要在提高推进"三个集中"的水平上取得新的突破。二是要在市场办法形成可持续的多元化投资机制上取得新突破。 三是在建立健全城乡统筹的基础上要实现突破。

  谢谢大家!

  [主持人邓川]:

  下面请国务院研究室副主任江小涓女士讲话。

  [江小涓]:

  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

  我很高兴参加第三届城市竞争力国际论坛。

  这次论坛的主题是“城乡一体的中国城市化道路”。我想回应一下这个主题,以人为本,统筹城乡,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为题目谈两点意见:

  [江小涓]:

  第一,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城镇化进程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工业化和城镇化是现代化进程中的一揽子工程,我仅从

中国经济社会中存在的突出的问题谈几点想法:

  一、缓解城乡收入差距的战略举措。解决“三农”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及整个现代化进程中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过去多年,在城乡居民收入都有明显提高的同时,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城乡收入差距在拉大。

  今天我看到段主任在,这个数据大家是都知道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在80年代中期的时候只有1.8:1,城市居民的收入是农村居民收入的1.8倍,九十年代中期差距拉大到了2.5:1,2005年差距拉大到了3.2:1,造成这种差距的原因,根本的原因是过多的农村人口和有限的农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是“三农”问题的难点。

  [江小涓]:

  具体说,农业产出在国民收入中的比例不大,和就业劳动力所占的比重存在非常大的差距。2005年农业产出占GDP的比重,大体是农业产出在社会所占的财富中的比重只有13%,48%的劳动力在农村,60%的居民是农村居民,农村只有15%不到的社会财富,这决定了城乡差距的根本根源。考虑到我们有1亿多的农民工在非农产业中就业,所以,收入在产业中间是有所转移的。

  我们有一个数据,通过农民在非农产业的就业,我们还有7个百分点从非农收入转到农业收入,所以,大概60%的中国农村居民占有20%的财政收入,这是最大的一个比例,决定了我们城乡收入差距3:1的基本数据。

  [江小涓]:

  面对这么大的差距,想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收入,无非是三条途径:

  一是要增加农业产出在GDP的比重,这么多年我们加大力气在农业的投入,但是,在从工业化发展的一般规律看,农村农业的产出占GDP的比重上升,甚至保持不变是很困难的,随着工业化的进程,农业产出的量上占GDP的比重可能还会继续有所下降,这是一点。

  [江小涓]:

  二是可以转移收入,最近中央花很大的力气,从各方面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和转移支付。但是,由于农村的量很大,农业人口的量很大,转移支付的绝对量上是在增加,但是,和农村居民的巨大数字来比的话,也还是有限的。60%的农村居民占20%的财富,转移一个百分点是1.08亿,所以,转移只能是尽量使农村的居民收入有所改善,但是仍然是有限的。

  [江小涓]:

  三是长期根本的途径是加快转移农村劳动力到非农产业的就业。这是城乡一体化,城镇化道路中的非常重要的一条。可以说,如果解决温饱问题,农民的收入可以在农业内部解决,但是要保证农民过上现代化的生活,必须超越农村、农业,从城乡一体化的发展的道路这个问题。坚持城乡统筹一体化发展,坚决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同时,积极稳妥的推进城市化,逐步减少农村人口,这是城乡一体化,城镇化道路,是缓解城乡的战略的举措。

  [江小涓]:

  二是优化配置,节约使用资源是持续稳定的重要的保障。城乡是各种市场的聚集处,人群密集,社会分工细化,使他们交流频繁。对城镇节约使用空间载体,是经济增长的一部分。在过去多年,我们在城镇化过程中间,对偏差和存在的问题我们随时纠正,但是不能走向另外一个极端,从而否认城镇化的重要性。

  [江小涓]:

  刚才市长介绍了集中是非常重要的,我举一个例子说一下,仅仅说人群的及实地信息交流和引导性。我们这么多年说信息的发展有什么重要的作用,是可以远距离的进行信息交流,信息技术就是沟通远距离的交流沟通。

  一般来讲,我们知道高技术产业是有聚集要求的,像硅谷和高新技术开发区,特点是一个产业的出现和发展,这是高技术产业加速和提高创新力的关键因素,有大部分的企业密集的聚集在一起,这就出现了悖论,信息技术企业宣称自己的技术可以消除远距离的障碍,但是他们自己需要面对面的技术交流,增强知识,交流信息,就连很多的知识也很难在人脑中自己学习,确定需要交流和提高。

  刚才讲了很多成都的经验要素集中,信息技术的集中,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这是我讲的第二个想法,城镇化发展优化要素配置,节约使用资源是持续稳定的重要保证。

  (2006-06-10 09:56:39)

  [江小涓]:

  第三点,我理解城镇化的重要性也是全面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需要。不仅要把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更重要的是生活方式的改变和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加强人群聚集,有利于人民的文化娱乐生活水平提高等等,提高全民的素质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我想讲到第三点,其实是想强调一下人的素质问题,农村居民到城镇生活、就业。这是第一大方面的想法,就是推进城乡一体化,城镇化的必然性。

  [江小涓]:

  根据以上讲的想法,我说一点,希望推进城镇化要强调,需要推进人口城镇化为中心的城镇化进程这样类型的城镇化建设发展,“十一五”规划提出实施城镇化建设,我们出现明显的偏差,土地城镇化的速度大大快于人口的城镇速度,这样的城镇化速度显然更有利于城市居民,这是城乡差距拉大的重要原因。

  本质的差别,就是把农业人口居住地从农村转到城市,让广大的农民分享城镇化的益处。要求我们十几年内,选择适宜居住的地方,我们国土面积很大,但是适宜居住的面积相对人口是有限的,未来十几年,我们要根据各地的不同情况,积极探索和着力改善有利于城镇化健康发展的体制环境、市场环境和政策环境,包括城镇一体化的就业体制,以及相应的工资、教育、医疗、社会保障重大户籍等政策。

  [江小涓]:

  我想讲一点,在这个过程中,要特别的关注农村居民和农村转移劳动力,转移居民的真正需求。

  我有一次切身的经历,在2003年、2004年的时候,比较大规模的出现了农村转移劳动力的问题,当时有几个问题,一个是城乡一体化就业环境,一个是平等待人,提出了这两个口号,提出来之后,第一个好讨论,城乡一体化的环境,平等待遇政策往下推的时候,就非常地有难点。

  我记得最核心的一个待遇就是城镇居民有一句话,在城市有稳定住所的转移劳动力,能不能提一句话,可以根据当地居民的基本待遇定。这里有很难做的一点,农村居民能不能享受城镇居民的最低生活保障,这在像成都这样的带有农村的城市来讲的话,可能在这类大城市来讲,难度比较大。

  [江小涓]:

  但是,到了全国看,这一项要求就非常大。我举一个例子,2003年底的时候,北京市居民的最低生活保障一年大概是3600多元,但是当年中国农村居民的全部收入水平是2662元,中国有11个省区农民的全部收入低于北京市居民的低保收入,带来的压力就是,大概有将近2亿的农民,只有取得北京居民的身份,享受低保待遇,就比在农村干活一年的收入还多,这是中国的农村的现状。

  (2006-06-10 10:05:34)

  [江小涓]:

  在此同时,我们请一个研究机构做一个调研,到底转移到城镇的农村居民需要城市政府提供什么样的服务,他们提了四条:

  第一,干活给我发工资。

  第二,要给我就业的机会,他们总结到,企业的稳定收入相对高的就业机会是要城市户口的。

  第三,孩子要上学。

  第四,上工伤保险。他们所有的要求最基本的,他们工伤是他们最大的压力。

  另外让孩子上学。我们讲的这个例子,就是要特别地关注农村居民的真正所想的和现在所做的事情,完全是理想模式的话,很多事情不能做,但是如果强调困难,有些能够做的事情又不能切实的推进,所以,各个地方根据自己的情况积极稳妥的推进城市化城乡一体的道路。

  [江小涓]:

  另外,这次会议比较重要的内容总结成功探索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经验。刚才听到葛市长全面深入的介绍,对探索做的探索和经验感觉到很有收获,有些做法很有创新意义。

  我也特别的高兴听到市长讲到,成都在城市化进程中强调城市和工业发展中忽略了农村的问题,我一边听一边总结,从农民、农业、土地、资金、就业等五个方面落实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城乡战略。希望能够在今天的会议上听到更多的经验,学到更多的知识,有更多的交流,促进贯彻研究的工作,对吸收国内外经验,推动我国的国情的城镇化贡献。

  最后预祝大会取得丰硕成果,圆满成功!

  (2006-06-10 10:10:36)

  [主持人邓川]:

  下面请四川省委副书记、四川省常务副省长蒋巨峰讲话。

  [蒋巨峰]:

  各位领导和嘉宾,女士们、先生们:

  上午好!

  今天在美丽蓉城举办“第三届城市竞争力国际论坛”。我受四川省委书记、省长委托,向出席会议的各位来宾、专家、学者和朋友表示热烈的欢迎,向论坛的成功举办表示热烈的祝贺。

  (2006-06-10 10:12:15)

  [蒋巨峰]:

  城市是人类生产生活的中心,加强城市化是发展中国家面临的重大课题。“第三届城市竞争力国际论坛”,以城乡一体的中国城市化道路为主题战略研讨,对加快推进我省的城镇化进程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川省委、省政府以及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按照和谐的发展要求,坚持城镇化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紧紧围绕优化、强化大城市,加快城市化发展。有重点地发展小城镇,所有的这些,务必要合理,集中协调。

  [蒋巨峰]:

  2005年,全省的城镇人口达到2888万,全省的城镇化率去年达到了的33%,城镇化发展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几年来,省会城市再推进城镇化的过程当中,建设城乡互动,四维一体的科学发展,积极探索城镇化的一体化发展道路,促进了城乡共发展、共繁荣。实践证明,加快城镇化进程,是实现我省国民经济良性循环,社会向前发展的有效途径,进一步深入实施城镇化战略,今后一个时期,推动我国的城镇化发展的一个有力支撑。推进四川的工业化、城镇化。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必须明确城镇化的发展,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促进城市化发展,这为我省的城镇化要求提出了新的要求。

  [蒋巨峰]:

  举办这次论坛,各位专家、学者,在论坛期间交流思想之外,对我们全面了解国内外的城镇化的最新理念,借鉴国际的城镇化经验,促进我省的城镇化发展道路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我们将抓住这次学习的机会,学习先进的城镇化经验,在新的起点上加快实施城市化进程,同时也真诚地希望各位领导、专家、学者,多到四川走走看看,对我们的工作多提宝贵建议,帮助我们把四川建设成和谐、开放。

  祝这次论坛圆满成功!

  祝各位嘉宾,工作顺利,身体健康,心情愉快!

  谢谢!

  [主持人邓川]:

  论坛开幕式到此结束。

[上一页] [1] [2]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