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对华贷款善始还需善终 应避免将ODA政治化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15日15:45 中国新闻周刊 | |||||||||
日本对华政府开发援助曾为中国经济建设作出贡献,打造了双赢的中日经济关系。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日本结束对华ODA应当可以理解。但是,试图唱衰ODA或利用其施压,只能让本已冷却的中日关系雪上加霜 ★ 本刊特约撰稿/陈言
6月8日,日本驻华大使宫本雄二带着一众外交官在北京与中国商务部副部长易小准展开会谈,双方很快签订了“人才培养奖学金项目”“第二次黄河中游流域保护林建设项目”两个政府文件,总计8.21亿日元的项目将要付诸实施。至此,今年3月23日起暂时冻结的日本政府开发援助(ODA)对华项目开始解冻。 到2008年,日本将正式停止ODA对华项目中的日元低息贷款,ODA在中日经济交往中发挥的主要使命也将正式完结。 近几年来,日本媒体关于中国“军备扩大”、中国人对日本ODA“知恩不报”、ODA为日本创造了一个竞争对手的报道一直没有间断,让ODA这个字眼蒙上了一层厚厚的灰尘。 双赢效应 ODA项目解冻后,本刊采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的张季风副研究员。他对ODA对华项目这样评价:“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初期阶段,ODA在中国经济建设中发挥了相当大的作用。” 日本对华ODA包括对华日元贷款、无偿援助和技术合作。其中日元贷款规模最大,从1979年到2004年,累计总额已达3.1万亿日元(约合1651亿人民币),约占中国接受外国政府贷款总额的一半左右。 张季风说,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面临资金、技术紧缺和能源供应紧张、基础产业落后等问题。当时,除ODA以外,日本还提供了三批能源和其他一些基础设施贷款,总计金额约为1.7万亿日元。这些贷款主要用于油田、煤矿的建设,极大地缓解了我国能源和资金紧张的局面。 日元贷款援建项目均为规模大、周期长、技术要求高和施工难度大的基础项目,其范围遍布中国几乎所有的省份。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京秦铁路电气化改造、南昆铁路、北京首都机场扩建、上海浦东机场、武汉长江第二大桥、北京污水处理、环境示范城市(重庆、大连和贵阳)的环保工程等。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日本不断调整对中国贷款的投入方向。张季风介绍说,近年来ODA项目主要集中于中国的环境保护和内陆地区经济的平衡发展。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援助,既有利于中国环境问题的解决,同时也可避免中国环境污染将给日本带来的影响。 “ODA打造的是双赢的中日经济关系。”张季风说。“一开始,日本发放ODA的战略意图非常明确。日本要在政治上维持稳定的日中关系,在经济上则希望保证能源,特别是煤炭的供应,同时日本也有开拓中国市场的愿望。而中国则要利用日资加快经济建设步伐。” 张季风认为,ODA的成功实施让两国的战略意图都得到了实现。 6月9日,日本驻华使馆公使井出敬二在接受本刊采访时说:“用美元计算的话,日本对华援助额为1441亿美元,超过德国(396亿美元)、法国(134亿美元)、英国(66亿美元)对华援助的总和。” 井出公使认为,这些数据表明在中国实施ODA“是成功的”。他还介绍说,2008年以后,日本对中国的有偿资金援助将会停止。“但并不是所有ODA项目都要停止,技术合作等还会继续进行。”井出补充说。 扰耳之音 尽管ODA的作用世人有目共睹,但是,日本方面关于ODA的报道多数是消极、负面甚至是不实的。记者把这几年的日本报纸翻遍,长篇累牍都是要求终止对华ODA的言论。媒体的话说得比较露骨,而政治家则稍为含蓄。 在日本山口县一所地方大学的教授会上,西洋经济史村上教授拿出了几份复印的杂志文章,讲述日本ODA的一个“典型的失败事例”。 该文章这样写道∶“北京的地铁建设,使用了大约200亿日元。但2号线建好以后,记者去采访了地铁使用状况,在建国门车站足足等了一个多小时,竟未发现一位乘车人。” 写这篇文章的人可能没进过北京地铁。试想,北京1800万人,建国门处在市中心,怎么会一个小时都没有一人坐地铁呢?日本媒体,尤其是偏右的媒体,对ODA的批判有时充满恶意,试图通过全盘否定ODA的作用,来达到提前终止对华ODA的目的。 《产经新闻》记者古森义久在日本讲演时,说过一句非常经典的话∶“我去蒙古采访ODA项目时,发现蒙古人用日语在ODA项目上书写了感谢日本的语言。中国就没有,中国根本不感谢日本的ODA。” 《读卖新闻》2005年3月8日发表社论说,中国“在接受援助的同时,扩大了自己的军备”。该报还主张把钱用到伊拉克的复兴上,那样更“符合国家利益”。 只有《每日新闻》在2005年3月9日社论中谈到ODA问题时,说了一句比较公道的话∶“中国经济的发展对日本来说也是个巨大的恩惠。” 从2004年10月开始,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和当时的外相町村信孝等人先后开始提出了“对华ODA毕业论”。根据《读卖新闻》的分析,这一论说的背景是“要给中国一点颜色看看”。 相关专题:中国新闻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