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周末:谁在指责中国是“新殖民主义者”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22日10:03 南方新闻网-南方周末 | |||||||||
□本报记者 郭力 “新殖民主义的帽子绝对扣不到中国头上。” 在此次“非洲七国之行”的第一站埃及,当地时间18日下午,温家宝总理如是表示。将中国与“殖民主义”联系在一起,令曾深陷殖民主义灾难的中国人别有一番滋味。
外交部相关人士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此次温总理关于“新殖民主义”的谈话,并不是事先安排的政策宣示。“ 那样的话,温总理会在正式的演讲中说,而不会在记者招待会上说。”这位相关人士称,“温总理是借机阐述。” “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中国遭受了大约110年的殖民统治,中华民族在灾难中懂得殖民统治给人民带来的苦痛。”温家宝说。 中国目前已取代英国,成为继法国之后的非洲第二大贸易伙伴。而这种态势令欧洲人不安,英国外交大臣杰克·斯特劳2月访问尼日利亚时竟称“中国今天在非洲所做的,多数是150年前我们在非洲做的”。 150年前,英国向非洲的大部分地区派驻了总督,建立起殖民统治,大小事务由其说了算。如在坦桑尼亚,农民只被允许种植剑麻,因为英国的工厂需要这种原料;在南非还实行种族隔离制度,此外,殖民者还在非洲大陆进行了几百年的奴隶贸易。 所有这些被称作“殖民主义”。 150年之后,究竟是什么原因,谁把中国和“殖民主义”联系在了一起?谁在指责中国搞“新殖民主义”? “早年中国对非洲的援助,帮助中非建立了稳固的友谊。”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研究员徐伟忠说,“然而现在面对中国这样一个贸易伙伴,非洲国家既视为机遇,也视为挑战。” 当然,由于世界贸易必然存在利益纷争,非洲对中非贸易的现状有不同的声音,这本是很正常的。 安哥拉评论人士抱怨中国在基础设施项目上只依赖自己的专家和产品。尼日利亚政府驱除了没有执照的中国商贩。由于中国纺织品的大量输入,莱索托等国的服装厂纷纷倒闭,南非纺织业者举行了罢工抗议。 南非国际事务研究所的莱尔·怀特表示:“在中国与非洲之间,不存在纯粹无私的关系”,“非洲是个原材料宝库,而这也是中国所需要的”。而该研究所副主任姆贝基则说,中国向南非的出口是进口的两倍,“这听上去和以前非洲与欧洲的贸易没有什么区别”。 但来自非洲的这些观点成为欧美媒体议论中非贸易关系的重要根据。美国《华盛顿邮报》指中非贸易额的增加并没有带来非洲国家民众生活水准的提高;《经济学家》的说法则比较形象,它写道:“大约600年前,明朝的航海家到达这个大陆的东海岸,带回了一头长颈鹿以满足皇帝的好奇;今天,中国的船只在同样的航线定期航行,带回了石油、铁矿石和其他商品,以满足一个庞大的经济体发展的贪婪胃口。” 中国和苏丹、安哥拉、津巴布韦等西方眼中的“问题国家”发展经贸关系,也被欧美媒体认为“阻碍了西方对这些国家的民主改造”。 这样,欧美媒体和相关人士的批评,终于使“中国在非洲实行新殖民主义政策”成为了一个话题。 但是,在徐伟忠看来,“中国在非洲实行新殖民主义政策”,是一个错误的命题。 “原材料和工业制成品之间的贸易,是国际贸易的常态。”他说,“中国在与非洲进行能源交易时,都是以合理的国际市场价格购买,也没有采用欧美国家对非洲能源产品惯用的‘价格压榨’的手段。” “所以,中国和非洲的经贸关系,恰恰符合欧美国家制定的国际贸易原则。”他说。 “新殖民主义也好,旧殖民主义也好,最核心的一点,在于对殖民地的经济命脉的垄断和政治资源的掌控。”徐伟忠说,“中国和非洲国家的关系,这与上面的哪一点都谈不上,‘不干涉内政’更是中国一贯主张的原则,怎么能说中国在搞‘ 殖民主义’呢?”徐伟忠说。 “这无非是中国威胁论的一个新提法罢了。”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研究员曾强说。 那么,在非洲问题上,中国到底威胁了谁? 对于欧美媒体搅动的“新殖民主义”的波澜,中国有厘清的必要。 上世纪90年代,当中国把“睦邻外交”和“大国外交”作为整个外交工作的重点时,似乎非洲的地位被边缘化了。但值得注意的是,从1991年开始,中国外交部长每年的第一次出访,目的地都是非洲。 2005年,四国要求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呼声日益高涨,拥有联合国最多席位的非洲的态度成为关键。 在日本、德国等国对非洲不断加大游说力度的利益保证的形势下,似乎非洲已经认可了四国入常的前景。 “但是关键时刻,中国也加强了和非洲国家的协调,最后竟然扭转了非洲国家的态度。”有关人士透露,“这让全世界都重新认识了中国对非洲的重大的影响力。” 另一件具有指针意义的事情是:中国向安哥拉提供的20亿美元基础设施贷款,令安哥拉最终拒绝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贷款安排。西方媒体称中国以此阻碍西方对该国的民主改造,然而换一个角度看,因为中国的帮助,安哥拉也第一次有能力拒绝西方附带政治条件的经济援助。 “我们不得不承认(在非洲)争夺影响力的游戏正在改变。”美国对外关系委员会非洲政策项目主任普林斯顿·莱曼说,“无论如何,(非洲)现在面对西方的压力时有了另一条出路:中国。” “事实上,中非合作是互利的。而看到中国对非洲的影响力,欧美觉得自己在非洲的利益正在受到威胁。所以,恰恰是欧美媒体在指责中国对非洲采取殖民主义政策。”曾强说。 中国在非洲的真实存在 中国与非洲之间关系近20年来发生了巨大变革,市场经济的本质越来越成为中非经贸关系的主流,并开始取代单方面的“援助”。 非洲第一、世界第八的石油出口国尼日利亚,正在和中国展开重要的石油合作。中国收购尼日利亚一家国有炼油厂的控股股权,并投资建设一条铁路和发电厂,从而获得了四个油田开采优先权。 在这之前,2004年,中国已与加蓬签署石油购买协议;2003年,“中石化”收购了安哥拉近海“3号油田” 的股份;而得益于中国参与的石油勘探和开采项目,苏丹甚至从石油进口国变成了出口国。 根据商务部的统计,2005年,中国石油进口总量中的28%来自非洲。中非经贸合作不仅在石油,在铜、铁、木材等贸易上也有不少合作。 非洲的丰富资源使其具有发展潜力,而非洲本身也被西方经济学家称为“惟一尚待开发的大市场”。在非洲市场的开发方面,中国也参与其中。过去10年间,在非洲设立的中资企业逾600家。得益于与中国贸易的大幅增加,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国家,近年来取得了近6%的年均经济增长,成为全世界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地区之一。 津巴布韦的出版商Ncube就注意到,在他的国家,“似乎到处都是中国人和中国生产的家用电器、服装鞋帽、食品饮料”,他甚至说,中国“正在取代英国”。 2004年,在苏丹登记在册的中国人数量就已达2.4万,他们当中有工程师,也有贸易商和小企业家。在西非主要商业枢纽拉各斯等城市,一片富人区里就有两条“唐人街”。 这一切,使得英国《金融时报》在报道中非经贸关系的发展时用了这样一个标题:“中国‘进入’非洲”。 而中国对非洲的援助还在继续,在连接安哥拉和津巴布韦、刚果民主共和国的1304公里铁路的翻新工程上,中国投入了5亿美元,明年8月竣工前,中国工程师会重建37座桥梁和数座新车站。 另外,中国已经向31个非洲的最不发达国家减免156笔债务,共计105亿元人民币。3年前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举行的“第二届中非合作论坛”上,中国提出要为非洲国家培训1万名各类技术人员,“今年这个目标可以完成。”温总理说。 而今年11月,“中非峰会”将在北京举行,中国政府将突出减免债务、经济援助、人员培训和企业投资几项任务。去年12月19日,“内罗毕大学孔子学院”在肯尼亚内罗毕大学正式挂牌,这是非洲的第一家“孔子学院”。中非合作正在新的领域展开。 来源:南方周末 相关专题:南方周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