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2006年国际禁毒日专题 > 正文

大毒枭刘招华蜕变全程:从精干法警到逃犯(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27日01:30 信息时报
大毒枭刘招华蜕变全程:从精干法警到逃犯(组图)

刘招华的辩护律师走出法庭,对案情缄口无言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大毒枭刘招华蜕变全程:从精干法警到逃犯(组图)

庭审结束后,被包围的犯罪嫌疑人家属拒绝任何媒体的采访,匆匆离去


大毒枭刘招华蜕变全程:从精干法警到逃犯(组图)

备受关注的大毒枭刘招华在广州中院受审,法警把守大门


大毒枭刘招华蜕变全程:从精干法警到逃犯(组图)

刘招华的大哥所站的楼梯上去的三层小楼,就是刘招华从小生活的地方。刘招华的大哥在山顶搭了一间草庐,在那里吃斋念佛修行


  【点击此处查看相关新闻视频内容

  被控制售18吨冰毒获利,其第三任妻子和4名马仔同堂受审

  时报讯 (记者 李朝涛 通讯员 穗法宣) 昨日上午,恰逢第19个国际禁毒日,世纪大毒枭刘招华在广州市中级法院正式过堂,检察机关指控其制造、运输、贩卖毒品18吨多,其第
三任妻子李晓青和4名马仔也因制造毒品罪、窝藏罪、转移赃物罪同堂受审。据悉,因案情重大,该案将连审两天择日宣判。

  据广州市检察院指控:1995~1999年,福建省福安市人刘招华先后伙同同案被告人郭锐荣、陈炳锡(已起诉)等人在福建省福安市、广东省普宁市、宁夏银川市等地制造毒品甲基苯丙胺(即冰毒)18吨多,并将部分毒品运到广州等地贩卖,从中获利3200多万元。

  2004年11月24日,在公安部向全国发出A级通缉令,悬赏38万元追捕刘招华时,其手下马仔郭鸿飞、郭荣堂、阮锦平三人先后为其提供财物和隐藏处所,帮助其逃匿。

  1999年11月5日,刘招华的第三任妻子李晓青明知刘是公安机关的追捕对象,仍帮助其将赃款532万元转移,以逃避侦查。第二天,李晓青还将120万元交付刘招华,协助其外逃。

  公诉机关认为,被告人刘招华构成制造、运输、贩卖毒品罪;被告人郭锐荣构成制造、运输毒品罪;被告人李晓青构成窝藏罪、转移赃物罪;被告人郭鸿飞、郭荣堂、阮锦平构成窝藏罪。

  据悉,该案将连审两天,法院将在查明各被告人犯罪事实的基础上,择日依法宣判。

  被告人 罪名

  刘招华 制造、运输、贩卖毒品罪

  郭锐荣 制造、运输毒品罪

  李晓青 窝藏罪、转移赃物罪

  郭鸿飞、郭荣堂、阮锦平 窝藏罪

  蜕变之路 从月入50元法警下海后惊人暴富

  时报讯 (特派记者 胡非非)在平潭部队服役时是一个出色的武警;以正排级干部转业到福安法院担任法警时曾立“三等功”,是法院的“先进工作者”;被市里抽调去招商引资后,刘招华辞职下海办厂,直至因制造冰毒被通缉四处逃亡最后落网……信息时报记者近日前往福建,试图从刘招华的“传奇”人生中,探寻其复杂的人性和堕落的轨迹。而刘招华曾经短暂工作过的福安法院,无疑是其人生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能打”的法警

  “那小子是个人才,当过武警,受过特种训练,很能打。”

  6月22日,大雨。福安法院法警大队办公室里,几名法警围坐在一起闲聊。

  对从法警大队走出去的刘招华,他们并不陌生。刘招华的“传奇”经历早已传得神乎其神,但他法院工作的经历却是短暂而平淡的,他们只能零星地从一些老同志嘴里获知点滴。

  “我们都是在他(刘招华)后面进来的,连我们队长都比他晚,原来跟他一起工作过的现在都不在队里了,”一名法警说,“他是武警转业安置到法警大队的,因为当过兵,所以‘很厉害’,工作干得不错,还立过‘三等功’,得过‘优秀工作者’”。在这些年轻人看来,刘招华绝对是当时法警队的业务骨干和精英,凭他的能力,如果继续留在法院工作,前途不可限量。

  “那小子是个人才,当过武警,受过特种训练,很能打。”聊起当年的刘招华,在福安法院工作多年的小陈说:“他的身手在法警中绝对是一流的,四五个法警都按不住的凶犯,他一个人就能弄倒”。因为业务能力突出,刘招华立过功,受过表彰。

  一个“好青年”

  当年好学上进、工作出色的刘招华给人以“好青年”的印象。

  在同事眼中,刘招华为人谦恭和蔼、乐于助人,是个好人,大家几乎挑不出他什么毛病。当年好学上进、工作出色的刘招华给人以“好青年”的印象,颇受领导赏识。或许正因如此,他才有了后来作为法院唯一一名干部被抽调去招商引资的机会。

  刘招华在福安法院工作了不到一年时间,就被市里抽调去招商引资,此后消失在同事的视野中。大家对刘招华的印象,也永远定格在那个“好青年”上。离开法院的刘招华在外面究竟干了什么,没有人知道。法院的老同志张道明(化名)说,刘招华慢慢转变直至走上制毒的不归路,差不多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的。“他出去了,没人管了,不像在部队和法院时有严格的纪律约束,慢慢就变质了,人都是会变的嘛!”

  第一桶金

  刘招华慢慢转变直至走上制毒的不归路,就是从那时开始的。

  一名熟识刘招华的老同事说,刘招华很要强,渴望出人头地。当时他的工资只有50多块钱,对于一个家境贫寒受够穷困折磨的人来说,这点可怜的工资远不能让刘招华满足,他曾不止一次地抱怨工资低。就这样,“前途无量”的刘招华选择了提前离开,开了福安法院“下海”的先河。

  一名知情人说,上世纪90年代初正值改革开放,当时做生意的人不多,想做生意很容易,因为贷款好贷。刘招华抽调去招商引资,被视为得了“肥缺”,不但借此和一些领导混得很熟,还认识了不少外商。这些都为他后来自己投资办厂提供了资源优势,他的“第一桶金”差不多就是在这个时候赚到的。

  当刘招华再次出现在同事面前时,他已是富甲一方的大老板,有房有厂,完成了从贫穷到暴富的蜕变。

 [1] [2] [3] [4] [5] [6] [下一页]

  相关专题:2006年国际禁毒日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