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2006年国际禁毒日专题 > 正文

从“瘾君子”到禁毒志愿者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27日03:01 中国青年报

  实习生 孙颖 本报记者 王亦君

  “你们一定要相信,千万不要碰毒品,我就是最好的例子。”于洋(化名)一脸认真地说。从“白色部落”中的一员,到劳教戒毒,到艰难创业,再到成为一个禁毒志愿者,如果不是亲耳聆听,记者真的难以相信他曾经是一名吸毒者。今天上午,司法部在北京市女子劳教所举行的“劳教场所6·26国际禁毒日宣传教育活动”,于洋作为禁毒志愿者讲述了自
己的故事。

  从噩梦中惊醒

  于洋对自己当年吸毒的原因概括得很简单:寻求刺激。说起自己7年的戒毒历程,滔滔不绝。于洋1992年开始吸毒,跟很多“白色部落”中的人一样,他吸光了家中的积蓄,并且毒瘾越来越大。从1994年第一次戒毒到1998年被劳教,于洋已经记不清楚戒了多少次毒,他曾经跑到大山沟里去戒过,痛苦流涕地向父母保证过,自己扇过自己嘴巴,抱着心爱的女友保证过,凄雨冷风中跑到河堤上嚎叫着对天发誓过,流着眼泪和毒友一边吸一边痛骂自己,大家一起发誓,这是最后一次,明天起再也不吸。“可是永远有那个最后一次”。

  因为吸毒,他与心爱的女友分手,还曾经第一次感受到了生命毁灭时的悲凉。他的一对好朋友夫妇因为再消费不起毒品,双双喝老鼠药自杀;周围有人注射毒品,一针下去过量而死。“与我同期吸毒的人差不多有一半已经死了”。十几年后重提这些事情,于洋有些伤感。

  在已经死了的“毒友”中,于洋印象最深的是一个叫小弟(化名)的小伙子,不仅是因为他们关系好,更重要的是因为小弟的妈妈。“想起他妈妈那双无奈、绝望的眼睛,心里就痛得要命。”小弟“走”的那天,于洋去给小弟送行,小弟的妈妈见到他,把他拉到小弟的遗像前一遍遍地说:“救得活呢,救得活呢,要是马上送

医院还救得活呢。”于洋说,小弟的妈妈本来是一个喜欢打扮、很时尚的中年妇女,那天以后,却变成了另外一个人。

  “我突然明白,我妈妈受了多少的委屈和苦难。有多少吸毒的儿女,就有多少痛苦的母亲”。于是他在1998年走进了劳教戒毒所。刚进劳教所,因为恐惧,他曾经想着挖地洞逃跑。“幸亏没逃跑,要不然我现在还不知道怎么样呢。”

  说起劳教戒毒所,于洋充满了感激之情,就是因为这两年多的劳教戒毒生活,于洋戒了毒。他告诉记者,现在还经常推荐吸毒的人去劳教所戒毒,“那里边环境好,成功率高,劳教所里有很多康复训练科目,比如大家对解除劳教后走入社会可能遇到的情景,进行反复讨论并演练,让我们知道该怎样去面对和克服诱惑。”于洋还打趣说,“我要是早进来几年就好了,可以少荒废几年时间”。

  艰难的创业

  从劳教戒毒所出来,于洋面对着巨大的考验。很多人都认为,吸毒很难戒掉,复吸率很高。于洋为了不再回到以前那种“吞云吐雾”的生活,也为了离开他以前的生活圈,决定去北京发展。“一定要离开那个生活圈,远离有毒的环境,远离吸毒的人群,而且要让自己忙起来,转移注意力。”于洋有点兴奋地讲着自己的经验。

  接着,于洋做过推销员,有些熟人经常给他白眼。但他告诉自己,“不管别人怎么看待我,我都尽力干好我的工作,不去想以前的事情,不去想毒品,我会时时想着24小时计划”。他说的24小时计划是指他当时在劳教所做的康复训练中讲到的,“不要去想那些未来的事情,做好今天的计划,保证今天24小时我不需要毒品”。

  来北京的时候他身上只有700元钱,他花400元钱租了一间地下室,花200元钱买了生活用品和一箱方便面,开始了他在北京寻找工作的旅程。

  一个星期后他找到了一份推销文具的工作,后来又转做家居设计,“那期间我的生活都得不到保障,所以我什么都没有时间想,好像一个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拼命地工作和学习”。于洋的努力得到了回报,从第一个月600元的底薪,到4个月后他的提成达到3000多元。随着对这个行业的不断了解,他决定自己创业,于是,2005年他回到家乡创办了自己的企业。“在北京的经历为我的事业打下了很好的根基,不仅学到了技术,而且现在的一些商业伙伴都是那时候结交的。”他说。现在他的公司在家乡的那个行业内已经是小有名气,于洋还打算今年拓展自己的业务。

  虽然现在创业成功,但当时的困难只有他自己知道。创业时需要资金,当时他的手里只有1万元,他找很多朋友借钱都吃了闭门羹,找他姐姐,甚至去找以前的女友,都没有成功。最后用房屋抵押,贷款4万元,银行要求必须有

公务员担保,在他找了1个月,快要放弃时,他的一个同学给他做了担保。“当时真的感觉很孤独,但我可以理解,因为他们对我还是怀疑,怀疑我是不是真的已经戒毒了,所以我必须做出点东西证明自己”。公司做到第4个月,姐姐主动借给他了5万元钱。

  几年来,曾经有人向他提起毒品,“毒品对我来说不会有那么大的吸引力了,我明白它是什么东西”。在和记者的谈话中,于洋经常提到“社会更应该关心帮助戒毒者,不要对他们另眼相看,他们也是平常人”。他现在正在帮他的一个朋友戒毒,让他进了自己的公司工作,他无聊的时候陪着他,不让他有机会靠近毒品。“我告诉他毒瘾是可以戒掉的,我要让他脱离那种苦难。”于洋说。这也是他成为禁毒志愿者的原因,他想用自己的经历告诉更多吸毒的人这个道理。

  本报北京6月26日电

  相关专题:2006年国际禁毒日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