沱沱河--长江源头第一镇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27日15:00 上海文广集团颠峰之旅 | |||||||||
从可可西里,经五道梁、风火山到沱沱河,是青藏铁路中最艰苦的路段,也是人迹极为罕至的地区。 沱沱河,发源于海拔6621米的格拉丹东雪山,以长江源头而声名远播。今天的发现之旅将带您走进长江第一镇沱沱河,发现长江第一桥的四次变迁,领略沱沱河的落日之美。 沱沱河,发源于唐古拉山脉主峰各拉丹冬雪山西南侧的冰川,冰川末端海拔五千五
(王喜:我的名字,格勒觉达。格勒,格勒,格勒觉达。 藏族老人:哦。 王喜:那你的名字呢?) 藏族老人:才仁闹吾。 王喜:才仁闹吾,格勒觉达,好朋友,扎西德勒) 才仁闹吾出生在沱沱河,今年60岁,一辈子以在河边放牧为生。老人不太能说汉语,却和王喜一见如故,在土生土长的沱沱河边,老人讲述起长江第一桥的四次变迁。 1959年造的第一座木桥如今已经不见踪影,现在只留下水中的一个个残存的水泥桥墩。 (王喜:当时的那一条桥有我们现在看到的那么宽吗? 才仁闹吾:没有那么宽。 王喜:有几步路呢?让我算一下,有五步路这么宽吗?一二三四五,这么宽有没有? 才仁闹吾:稍微大一点 王喜:六、七 才仁闹吾:好、好 王喜:就这么宽) 老人说,他第一次去西藏就是从这座木桥上过去的,1987年,武警部队交通支队紧靠着老桥修建了钢筋水泥的大桥,并在桥头留下了“长江源头第一桥”的石碑。2001年,在最早的木桥上方,修建了现在的沱沱河大桥。2004年,青藏铁路桥正式竣工,成为真正长江源头第一桥。从1959年到2004年的45年中,长江第一桥先后经历了四次变迁。 (王喜:还记得有桥和没桥对你们的生活有什么分别吗? (才仁闹吾:生活好。桥盖上以后,骑马、赶牛、赶羊都从桥上走,还是方便得多。 (王喜:在这里养的牛羊可以送到别的地方去卖,赚点钱回来,然后盖好的房屋,买新衣服,然后就扎西德勒) 但是,让老人心痛的是,随着大桥一座座造起来,到这里来建油站、开工厂的也多了,生活垃圾一天天在河边堆积起来,沱沱河的泥沙多了,河滩里形成了一片片小沙丘。老人说,长江是中华民族的生命之源,他住在长江的源头,就要世世代代守护着这里。 其实,默默守护长江源头的不仅仅是沱沱河的居民们,长江第一水文站的监测员们也从来不曾离开。他们每天四次,选择28个不同的监测点对沱沱河的水量、水深、水质进行取样检测。 (沱沱河水文站 水文监测工 余丁楷:他们有些人报道不一样,有些报道不怎么属实.我们这个是58年建站,一直测到现在几十年啦,资料显示水量并没有特别明显的变化。 王喜:水质呢? 余丁楷:水质一直差不多还比较好,就是泥沙现在稍微有点大.就是在这个沱沱河的附近,人居住的地方,有点污染,有点影响) 余丁楷介绍,青藏铁路开通以后,沱沱河将从一个交通中转站,变成一个旅游景点,对游人带来的白色污染,当地政府已经作了充分的预计,沱沱河火车站边上已经建起了一座污染物处理厂。 “君住长江头,我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一江水”。上海和沱沱河镇的关系真的就像诗中写的那样,源头生态环境的细微变化,都会给下游带来巨大的影响。余丁楷说,他刚进站那会儿,站里有好几个上海的老前辈,他们一生都驻守在长江的源头。 (余丁楷:老一辈从上海过来,能把工作干得这么好,条件相当艰苦啊,说他们的条件的时候,我说不下去,我真是想流泪。咱们现在条件这么好,尤其咱们是本地人,还干不好自己的工作啊,那说不过去) 临走时,王喜将报道组准备好的联通电话卡赠送给水文站。 (王喜:因为这里是长江的源头嘛,上海是长江的出海口嘛。这里有一张联通卡、联通的号码,话费算我们的。如果你在这里发现什么污染,影响中下游的情况,马上打电话给我,好吗?好的好的。第一时间打给我们上海东方卫视告诉我们) 傍晚时分,天空放晴,从晚上6点到9点,我们静静守候在沱沱河边,感受铁路通车前小镇最后的宁静,用镜头记录下暮色中长江源头的日落风光。(结尾很美,不要早切) 相关专题:上海文广集团巅峰之旅 |